班会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发布时间:2018-07-0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中小学校的班会如何组织与实施,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这麻烦在于它列入课表,但又没有具体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许多学校对班会课也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与计划;具体的实施者往往是班主任,而班主任往往是由各科教师兼任的。这样的状况,导致班会课在许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课表上,或者上传下达,或者阶段小结,或者训话,或者暗度陈仓,挪作他用。即便是有那么几次像模像样的班会活动,往往也是兴之所至,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如何切实有效地组织班会课,确实值得学校和班主任们静下来思考。
  一、从课程的角度理清其目的性
  我们组织班会活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应该说这是很清楚的。班会课是德育课程当中的一个规定动作。为什么要开设班会课,自然是有其目的和价值取向,班会活动从课程视角来看,是养成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班会活动往往需要从当下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相应的活动,采取合适的举措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明确班会活动目的性,是我们上好班会课、组织好班队活动的重要前提。我们的班会课为什么总是叫好不叫座,形同虚设或华而不实,就是因为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和老师缺乏对其目的性的正确认识,普遍原因是觉得班会活动可有可无,轻视、弱化了班会活动在学生品质发展、习惯养成方面的重要地位。
  二、从系统的角度重视其计划性
  行为习惯的涵盖范围相当广泛,诸如待人接物、阅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通过必要的专业手段,以适应学生心智特点的路径与手段,对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施加影响,帮助他们全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工作必然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因此,组织班会活动必须重视计划性,避免随意性。
  班会活动尽管是在一个立德树人的大框架下的活动,但不同学段班会活动的取向与定位是不一样的,侧重点和关注点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比如小学,更多的需要是指向关注生命、善待生命、敬畏生命。初中,更多需要的是指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处等方面。进入高中,就要把关注社会作为活动的重点了,比如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将重点放在培养包容、公平的意识,同时又要着力提升批判精神与独立的人格特质等等。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月份,甚至每一周,都应该有一个具体翔实的班会活动计划,对活动主题、实施步骤等都有预先设定,尽可能避免随意性和碎片化。就学校而言,更应该注重班会活动的系统化、序列化、渐进化,有一个通盘的考虑。班主任至少应该在分析前一个阶段本班学生具体状况的基础上,设定下一个阶段的活动计划,以便有序实施与推进。
  三、从内容的角度的选择上突破重点
  就班会活动的任务来说,每设计一个活动都要指向预设目标体系下的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这就是重点突破。这个重点可以来自于身边的实际话题,比如“早恋”,比如待人接物,也可以缘起于当下的社会现象,比如助人却被讹,比如对长者的态度、对师长的尊重等等。努力引导学生把这些问题想明白、分析到位,提示他们去思考正确的处理方法,活动的有效性也就有可能了。
  如果我们在一次活动中,什么都想解决,什么方法都用,结果很可能是什么都没搞透,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具体实施中还要处理好活动环节的轻重缓急,也就是根据活动目标,突出重点环节。比如,一个主旨是感恩父母的班会活动,组织者设置了看视频、做问卷调查、学生交流发言、给父母写信这四个环节。执教者对这四个环节没有平均着力,而是把前三个环节当作铺垫,把给父母写信作为重要环节来处理,给学生留足了活动时间,这样的安排相对来说是合理的,效果也不会差。学生看了视频,填了问卷表,听了别人的发言,一定产生很多的感触,引发反思,触发深情,这时候给父母写一封信就可能真情流露,所以才有了后面朗读所写内容的时候,读的学生无比动容,听的孩子也是泪流满面的场面。
  四、从操作的层面突出实践性
  班会活动跟知识性课堂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具有无法剥夺的实践性,因为它是以活动为载体的,丧失实践性的班会活动,即便用最好的说教,也只是形而上学的表面文章,没有任何活力和生命力可言,效果也一定会是不如意的。
  我更主张称班会活动,而不称班会课的原因就在这里。其特性之一就是活动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强调的主要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指导与引领、行为方式的实践与体验。班会活动不是靠说教的,它一定要通过实践给予学生真真切切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比如说,要帮助学生建立对劳动的正确认识,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设计活动,参与具体的劳动体验,而不是看视频,参观劳动场景,要让学生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快乐,从而培养起热爱、尊重劳动的美好品质,养成勤劳的习惯,哪怕这劳动是简单的。
  五、内容与形式的选择要有灵活性
  作为一门体验性课程,班会活动跟学科课程的教学相比,灵活度应该更大。一方面,一个科学有效的班会活动方案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与程序设定,有规定动作的预设,还需要对生成性问题和情境做好预判并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另一方面,活动内容的呈现与展开,活动环节的设置和处理又应该是具有灵活性的。内容与程序要有预设,但预设不等于固化。当我们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发现,某些观点或者判断似是而非或者认识模糊的时候,就应该灵活机动地处理,可以把其他的内容先放掉,就这一个具体的点深入展开,而不是拘泥于预设的内容与流程,相对于学科教学而言,班会活动更应该减轻对“教案”的过度依赖。
  活动中,学生的角色除了是参与者和体验者之外,他们还应该是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掌握着活动的主导权,班主任老师往往以一个引导者或者点评者甚至是嘉宾的身份出现在活动现场。许多情况下班会活动要让学生来策划组织,让他们成为活动的创意者、策划者和主持人,他们才有可能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展示才华。班主任老师只是一个帮辅者,或者是方案设计中的一个高参,同时又是活动实施过程当中的一个导演,一个强有力的后盾。

相关热词搜索:班会 实施 组织 活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