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点“权威”,矫正有法
发布时间:2018-07-0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记得我上初中九年级的时候,一节语文课上,铃声刚响不久,肠胃便开始隐隐作痛,半节课过去了,肚子里面开始咕咕噜噜地响了起来,突然想要拉肚子,但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正酣,我忍了又忍,如坐针毡。
最后实在是坚持不住了,待老师结束了一个单元的讲解,巡视着走到我的身边时,我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急急地说:“老师,我想上厕所。”而老师,只是简单地看了我一眼,然后便点了下头。心中立马释然,消却了原本那么多的预想和担心。我冲出教室,直奔厕所。
事情过去了那么多年,这件事仍然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个点头,看似简单,却饱含着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六阶段论中指出,青少年期已经形成了规则意识,有想做“好孩子”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明确课间休息时应该要做以及必须要做的事情有哪些,怎样协调“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谈事情”“课间没有便意”“喝水太多”等与保证正常课堂秩序之间的关系。但从李老师的案例中出现好几个同学都要求上卫生间的情况,我大胆地猜想,个别同学可能确实存在纪律意识淡薄、课前准备习惯养成不好、对老师及课堂不够尊重这样的情况。
此时教师是否应该以“权威人士”的身份出现,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明确哪些规则是应该和必须遵守的。
在矫正此类行为时,可以采用“代币管制法”和“阳性强化法”等,逐步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调节和强化课前做好准备的行为。可以结合相关的班规班纪,给他们发放“课中外出券”,在他们需要课中上卫生间的时候,必须要消费其中的一张,超支的学生则需要通过做值日、为同学服务等方式才能获得更多的票券。同时要明确指出“课中外出券”的使用范围,仅限于课中必须要去卫生间这种情况,不得超出这个使用范围,防止趁机去“操场看打球”这种情况再次出现。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对确实有特殊情况的同学网开一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对那些每节课都要求上卫生间的学生起到警醒、限制的作用,让他们在消费“课中外出券”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醒自己如何合理地、有节制地消费,不超支。
此外,要勤于总结和表扬那些少消费甚至不消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老师也可以在顺利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后,请同学们给自己一些掌声,进一步巩固、强化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乳山市乳山寨初中)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