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伊思·马田的“热身”时段摄影就是关闭自己,去看他人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北京初冬的大风里,安娜女士裹着天蓝色的毛线套袖出现了。
上午10点59分的三影堂,阳光透过玻璃墙,所有影子都被拉长。屋里不冷。安娜伊思·马田的作品正在这里展出。快50张银盐照片,呈现了安娜在2002至2004年间拍摄的青年地下音乐人,以及一个没有雾霾,也没有如此膨胀的北京。
故事和展览都从“河酒吧”开始。
2001年,安娜21岁,从法国交换到中国留学。夏天,她和一同来华读书的两名同学去了三里屯。
彼时,野孩子乐队正在台上表演,张玮玮刚刚加入乐队不久,戴着鸭舌帽坐在后排拉手风琴,那是悠扬的西北民谣,曲调不流行,不上口,“却是无可挑剔的好”。明明只稀稀拉拉几个观众,台上的人却依然忘我陶醉,安娜受到震动。表演结束,乐队告诉安娜,他们的主阵地是南街的河酒吧,有空可以来看看。安娜于是第一次去到河酒吧。
酒吧是野孩子开的,墙上挂着谢天姿的画。吧名为“河”,因为大家都来自西北,与黄河关系亲密。一个礼拜有五天的时间,酒吧内都会举办各种原创音乐演出。并不是每天都会来很多客人,但在有热门乐队演出的晚上,一进街口就能看见各形各色的人抱着“小青岛”聚在酒吧门口,或者探头看演出,或者聊天,或者发呆。万晓利、张玮玮、谢天笑、美好药店乐队,歌者、乐手、评论人、铁托儿……一大批贫穷却率真的年轻人聚合在这里,喝酒、聊天、唱着听着一些当时没什么市场的音乐。
音乐成了一个窗口,因为它无需区分中国人或外国人,“大家在想的事情就差不多”。法籍犹太人安娜在这些漂泊的“盲流”中找到了归属感,她开始每周来到河酒吧。
她那时已对摄影上了瘾。来中国前,安娜去上过一年半的摄影课,并从法国背来50个胶卷,那个假期,她要求自己每天拍摄一张北京主题的照片。没有迟疑,安娜的相机首先就对准了河酒吧里的众人。
安娜拍摄过程完全手动,不与对方交谈,也无须对方摆好姿势配合,她坚持避免一切简单粗暴。每张照片拍摄前都会有一个舒缓的铺垫:安娜跟着节奏晃晃悠悠,情绪到位,立刻低头按下快门。
对于摄影师来说,相机是尤为重要的。安娜的相机是借来的珍贵的徕卡M6,配上借来的珍贵的35mm定焦镜头,M6机型小巧,“它不是那种会把面部尽数遮住的数码相机”,因此能让被拍摄者放松;没有快门声,因此不会打扰需要摄影师低着头从取景器中确认成像,因此拍照姿态充满尊重;一筒胶卷只能拍12下,因此每次按下快门都无比郑重。
相片中的很多画面虚掉了,还有一些画面被二次曝光,有一种模糊又高级的快乐感。这样删掉细节,留下状态,是当时安娜偏爱的风格。全然不同于多年以后,她做的人像摄影,在拍摄那些时尚杂志的封面照片时,就需要许多细节来加分了。
就这样,安娜拍下春节聚会上放肆疯闹的众人,拍下张玮玮在黑夜屋檐下的侧影,拍下酒吧演出结束后撸了几个羊肉串的小河,拍下聚会上不知是谁伸出的一只手。
摄影师安娜想要讲好这个故事,她明白酒吧太小,所以她也去这些人的家,看他们排练、恋爱、生活。
照片和酒吧里拍的那些没有区别。你会看到小河和他的女友并排站在自家窗帘后,一人伸出一只手,看到万晓利冲着镜头大笑,而万晓利的女儿抱着猫,不看镜头。
每一天都是快活,新鲜,安娜与这些人成为了家人般亲密的朋友,一个精神的乌托邦搭建好了。但这场愉快的拍摄只持续了三年。
在非典袭来的那个人心惶惶的暑假,“河酒吧”倒闭了。随后,2003年年底,河酒吧创始人之一小索去世,在一场“告别小索”的演出后,大家渐渐散了:张俭、张玮玮相继搬去云南,在大理过上了闲云野鹤的日子;小河停止了美好药店乐队,戒烟、戒酒、信佛,做“音乐肖像”,为陌生人唱歌;安娜留在了北京,她拍摄的时间持续减少,终于停在了2006年,之后,她成为了刘烨的妻子,诺一、霓娜的母亲。
与相机为伴时,安娜没想过为这些作品取名,她下意识称这个系列为“他们”,直到和她一同来北京交换的两名同学先后与乐队成员结婚生子,安娜感受到,有一股力量让大家如此亲密,便将“他们”改作“我们”。
对于安娜伊思·马田,这个系列还远没有完成,她认为自己应该继续拍,一直拍,15年来都不该停下,然后再在30年之后把它们呈现出来——就像她的老师一样。这些年,她把“我们”仔细分类,整整齐齐码在一个盒子里。
直到2017,三影堂创办人、策展人、摄影师荣荣第一眼见到这些照片时被击中,“这是一组有温度的,真实的,令人感动的作品”,他对安娜说,“来吧,让我为你策展。”
这次展览定名为“温度”,是三影堂和策展人共同商量出来的,安娜也说不清取名的原因,“可能是他们感受到温暖了吧”。安娜喜欢这个名字,当然更多时候,她使用英文“Warm-Up”,她说这个英文词组应该理解为“热身”,“因为照片里,年轻的音乐人在为更成熟的演出排练,照片外,年轻的摄影师在为更成熟的摄影作品练习,那是我们所有人‘热身’的一段时间。”
安娜试着重新审视这些照片,她尝试思考,没有来过中国、没有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会怎样看待这组作品。
开幕现场,很多人来跟她分享感受,有人说一下想起了自己十五年前的样子,有人說仿佛找到了自己的青春,安娜觉得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其他人能够在她的作品中找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作为纪实摄影师,安娜伊思·马田追求不让任何拍摄对象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她说,摄影就是让自我安静下来,去看别人。
“温度”布展现场,荣荣想要在作品中加入一张安娜工作状态的自拍,他认为这是整个展览的缘起,安娜则坚持认为她拍摄的对象才最重要,她希望自己仍然保持那个“不在场”的状态。所以最后,大家找了一个折中的方式——把那张自拍放在了一个远远的,不起眼的角落。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