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区域贸易潜力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本文在考察中日韩区域内贸易现状的基础上,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其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以及进一步合作的潜力进行研究。研究显示,人均收入水平、距离因素对出口贸易量影响最大,同时,中日韩之间贸易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中国对韩国、日本对韩国、韩国对日本的出口潜力极大。
  关键词:中日韩;贸易潜力;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9)04-0070-0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国、日本和韩国作为东亚3个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地理位置的相邻和一些消费习惯的相似,三国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经贸联系,存在着开展制度性经济合作的基础。但目前三国之间尚未通过一定的一体化形式组织起来,区域性合作的发展却非常缓慢,面临着不少实际困难。在目前三国之间难以马上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条件下,通过扩大三国区域间贸易不失为加强三国间制度性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良好切入点。为了进一步把握中日韩三国开展区域贸易的潜力,本文将在考察中日韩区域内贸易现状的基础上,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其进一步合作的潜力进行预测。
  
  一、中日韩区域内贸易现状
  
  中日韩三国地理位置临近,经济互补性强,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中日韩三国经贸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内部相互贸易、投资迅速增长,相互依赖程度与经济融合度不断加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基于市场力量的功能性经济一体化。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日双边贸易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2003年以前的11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根据海关的统计资料,2006年中日双边的贸易额高达2073.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5%,占整个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1.8%,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而据日本财务省的贸易统计数据,2002年,日本从中国的进口约占其进口总额的20.7%,比美国高7个百分点,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04年,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对日本的贸易总额达18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7%,首次超过了美国而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2006年中日贸易总额首破2000亿美元大关,达2073.6亿美元。中日两国在各自的对外贸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相互之间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伙伴。
  1992年中韩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来,两国经贸关系一直发展非常迅速。根据中国海关统计,1992年中韩贸易额仅为50.3亿美元,2006年增长到1343.1亿美元,增长了26倍。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6%,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而据韩国的统计,在韩国的贸易伙伴中,中国地位的上升更为显著。2002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3年超过美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4年又超过美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目前中国仍然保持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国地位。
  
  日韩两国既是邻国,也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贸易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且规模较大。2000年和2001年日本既是韩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也是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从2002年起,日本一直保持着韩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韩国也是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自2000年以来,韩国一直保持着日本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据日本有关方面的统计,2003年日韩贸易额为525.2亿美元,2006年则达到了775.6亿美元。
  
  
  二、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最初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的吸引力同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Tinbergen(1962)、Poyhonen(1963)最早将该法则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提出了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呈正比,与它们的距离成反比。其中,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则构成了两国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贸易引力模型的提出,为诠释双边贸易流向和流量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工具。
  
  继Tinbergen和Poyhonen之后,大量的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扩展和完善。Lmnemann(1966)增加了人口变量来反映规模经济,Anderson(1979)、Krugman&Helpman(1985)提出了垄断竞争条件下发达国家间有关差别化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模型,Frakel(1997)强调了贸易伙伴之间是否具有陆地相连性等地理运输的便利条件。Garman(1999)、wall(1999)&Tamirisa(1999)则考虑了经济一体化、贸易保护、贸易管制等制度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Carrere Celine(2005)进一步评估了区域贸易协定对成员国间的贸易额的影响。这些理论研究使得贸易引力模型与H-O理论和不完全竞每、规模经济理论日趋融合。
  国内学者也使用引力模型对贸易流量进行了大量的分析。金哲松(2000)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水平、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差异对其贸易流向和流量的影响。骆许蓓(2003)重点讨论了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因素,并引入了变量“调整距离”。盛斌、廖明中(2004)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量决定因素。林玲、王炎(2004)采用贸易引力模型,验证了决定中国双边贸易状况的主要因素是GDP总量、国内市场规模、空间距离、APEC和制度安排。陈硕颖、张唯劫(2008)则增加了一个贸易开放程度的解释变量,
  
  
  三、中日韩贸易潜力预测
  
  1 数据的来源
  本文选取2004年中日韩三国分别与其48位最大贸易伙伴的截面数据作为实证检验的对象。这些国家和地区遍布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且与这些国家的出口额占上述三国当年出口总额的80%以上,基本上反映了各自出口的状况。
  中日韩与各自贸易伙伴国的出口额数据来自联合国COMTRADE统计数据库,双方距离的数据取自/on Haveman的“国际贸易数据”(International Trade Data)网站,各国国内总收入使用的是世界银行的《2006年发展指数》中公布的数据。
  中日韩三国的人口数据来自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信息有限公司中经专网发布的有关统计数据。
  2 引力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采取最小二乘法将所有的数据依据方程(3)、(4)、(5)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然后将不显著的变量逐步剔除,直至整个模型所有变量都在0.05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
  根据上述模型和数据,利用计量软件Eviews5.0对三国的总出口额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首次分别得出三国各自的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相关热词搜索:中日韩 潜力 区域 分析 贸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