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北海的历史篇一:北海历史资料
北海老街骑楼景区
北海的骑楼街道,包括中山路和珠海路。其形成要从北海最早的片区——北海村谈起。北海村形成于1796——1820年,1820——1862年,自北海村向东发展形成西靖街,这便是珠海路的缘起。1862——1884年,北海口岸开放,广府商人落户北海渐众,西靖街向东延伸,成“大兴街”。此后,商业不断繁荣,大兴街向东发展,于1885——1894年间形成“升平街”,辛亥革命后,继续向东发展形成“东安街”、“东华街”、“东泰街”。1927年,自西靖街至东泰街全街改称珠海路。
在此过程中,广府商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不仅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开创了北海的商业繁荣,而且带来了广东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这可以从至今尚存的,几科与大兴街同时期形成的民建一街(1870年左右)所留存的旧式中国南方传统建筑中得到印证。其建筑形式与今天广州旧城区西关的老里弄“毫无二致”。这些商铺,多为土瓦、木门面、墙头出挑、凹阳台、卷棚,有的门头或楹额画花描草、缀以木雕等,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19世纪下半叶,大量西方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建筑在北海建成,有海关、领事馆、洋行、学校、医院、教堂等建筑。这些建筑均为券廊式风格。由柱列划分出的空廊是适应南方炎热气候的有效建筑手段。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西方建筑文化逐渐为北海人民所认同,民间建筑工匠们逐渐掌握了欧式建筑的做法,他们根据自己对西方建筑文化的理解,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创造出了自己的建筑风格,表达了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从而推进了西方建筑文化在北海的发展和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拓建于1927——1931年的中山路和珠海路便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西方建筑文化在北海发展和成长的集中体现。两条街总长3公里,其中珠海路骑楼风貌至今仍保留相当完好。
自1925年始,为北海成立独立市创造条件,改造旧城区街道和城市面貌,拆除旧式商铺,统一要求新建欧式骑楼,这在北海城市发展史上是一个大手笔。仅短短几年时间,北海从原来的悠悠小巷南国风情,变成了异国情调飘逸的一颗海之明珠。
北海市区里最有名的是号称“天下第一滩”的十里银滩,其次应该就算这条充满历史沧桑的老街了。其实骑楼老街并不是北海独有,广州上下九路、厦门中山路、中山孙文西路等等很多南方城市都有这么一条骑楼街道,但说实话,保存得像北海老街这么好,这么如原貌的,还真是我见过的唯一。
北海老街现在叫做珠海路,是一条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街,始建于1883年,长
1.44公里,宽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包含北海老街在内的“北海近代建筑”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北海老街还是北海以旅游为主的商业街,一般从北海市中心北部湾广场坐三轮车过去要4—5元,也有很多1元拉你过去的,不过据说要至少进一家购物店,我觉得如果你时间不是非常充足,还是不要在乎这3、4元。北海老街是游客到北海的必游之地。老街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主要受19世纪末叶英、法、德等国在我市建造的领事馆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响。1927年以前,珠海路曾是北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店铺鳞次栉比,随着时间的推移,珠海路逐渐失去了昔繁华,除了稀稀落落还有屈指可数的几间店铺经营渔具外,其他店铺已几乎成
为民居,街道建筑日渐老化。今天北海旅游业日渐发展,老街又迎来第二春
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线条流畅、工艺精美临街墙面部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北海老街还有很多酒吧、创作基地等等,经常搞搞文化活动。北海老街与其他城市骑楼老街不同的就是它依然这么沧桑。斑驳的墙体显示着老街的历史和沧桑。到老街漫步,你会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那里的街、那里的楼、那里的人,还有家家户户门边晾晒的咸鱼干,不禁让你忘却是身处都市。这里没有车水马龙的景象,老人们摇着大蒲扇在门边乘凉,或齐齐围着聊天或打麻将,他们眼睛里透着平静与安详,仿佛老街的一切都还和他们小时候一样,什么都没有改变。
北海老街一般指中山路和珠海路,老街形成于1927年前后,但它的起源却要追溯到19世纪中叶。自那时起,一批西洋建筑陆续在北海建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骑楼老街。这些骑楼并不是西洋建筑的简单翻版,从深层文化根源来看,它体内流动着的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血液,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一个美丽的结晶.。老街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主要受19世纪末叶英、法、德等国在北海建造的领事馆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响。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线条流畅、工艺精美。临街墙面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这些建筑临街的骑楼部分,既是道路向两侧的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的延伸,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骑楼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颇有古罗马建筑的风格。南方沿海的骑楼,初步划分为闽派和粤派。闽派骑楼由于受当地传统木雕技艺的影响,骑楼立面上堆满了浮雕图案。粤派骑楼以广州为中心,由于历史较为久远,多以岭南风格为主调,兼有满州风格和欧式风格。北海因过去地籍管辖一直属广东,因此北海骑楼是粤派骑楼的一个分支。但与福建、广东骑楼相比,北海骑楼没有过于烦琐的雕饰,而是更加简洁,线条精美,高潮突出,整体和谐。其艺术处理之成熟,堪称奇葩。著名作家舒乙(老舍之子)认为,珠海路和新加坡国宝级的老街一模一样,应保护好这条极具开发价值的老街。英国建筑专家白瑞德先生认为,珠海路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但对北海有意义,而且对华南地区、全中国、及至全世界都有意义。到老街漫步,你会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那里的街、那里的楼、那里的人,还有家家户户门边晾晒的咸鱼干,不禁让你忘却是身处都市。这里没有车水马龙的景象,老人们摇着大蒲扇在门边乘凉,或齐齐围着聊天或打麻将,他们眼睛里透着平静与安详,仿佛老街的一切都还和他们小时候一样,什么都没有改变。
涠洲岛,湛蓝的海
出发之前并不太了解北海涠洲岛,以为不过是一座火山岛,在搜集资料中发现她还是“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第二名,第一名和第三名分别是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我想这两个地方都不是那么容易去到的,“最美”第二名,应该很美啊!怀着这样的
憧憬,当我登上那座海岛,尽管天气并不十分理想,尽管行程比较匆匆,尽管我的摄影技术低下,但依然被涠洲岛那份纯净自然的美给震撼,我知道我只是一个过客,与她擦肩而过时不经意地憋了一眼,并未认真地去发掘她更多的美。
北海涠洲岛是广西最大的海岛,南北方向长6.5千米,东西方向宽6千米,岛的最高海拔79米,也是我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涠洲岛气候宜人,资源丰富,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四季如春,气候温暖湿润,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清新宜人,具备世界旅游界向注的“三S”:海水sea、阳光sun、沙滩sand的旅游资源,故素有“大蓬莱”仙岛之称。上岛门票是90元。涠洲岛盛塘村哥特式天主教堂,1869年,法国籍传教士范神父,花了十年时间,用岛上特有的珊瑚石,建造了这座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的教堂。五彩滩的海蚀地貌,奇丽的海岸地貌是涠洲岛的一大景观。五彩滩,退潮后才能欣赏到最美,涠洲岛为正规全日潮,基本上上午为退潮时间,下午为涨潮时间。涠洲岛的海水清澈见底,可以潜水,据说大概150元左右每人,价格当然低过海南,景色却不逊于海南。石螺口海滩,这里除了沙滩海水和阳光,还有烧烤、水果、潜水、观光船??1元一个扇贝,10元4条鱿鱼。涠洲岛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岛上最美的地方就是鳄鱼山火山地质公园。凝固的火山熔岩与海水交融在一起,真正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涠洲岛最后一次剧烈的火山运动在七千多年前才趋于平静,七千多年,对于地球来讲,短得像昨天。火山熔岩冷却时形成的悬于海面上的火山洞。突兀于海面上的火山熔岩石,站在上面留影,被强烈的海风吹着,还是有些胆颤的。海蚀洞上有人在钓鱼,涨潮时,这里俨然一座天然拱桥。千奇百怪的火山熔岩地貌,是涠洲岛的最大看点。时间在这里停止在千万年前的那次火山喷发,火山岛、海蚀地貌、阳光沙滩海水,还有木栈道,涠洲岛无愧“最美”第二。“海枯石烂”,只是这里海未枯,石也未烂。火山公园的月亮湾,这里也
涠洲岛位于广西北海市正南面21海里的海面上,距北海市区36海里,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也是广西最大的海岛。从高空鸟瞰,涠洲岛象一枚弓型翡翠浮在大海中。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3℃。涠洲岛与火山喷发堆积和珊瑚沉积融为一体,使岛南部的高峻险奇与北部的开阔平缓形成鲜明对比,其沿海海水碧蓝见底,海底活珊瑚、名贵海产瑰丽神奇,种类繁多,堪称人间天堂、蓬莱宝岛。
我们乘坐的快艇停靠涠洲岛客运码头时,那片湛蓝的海呈现眼前,随后的旅程,清澈湛蓝的大海始终伴随左右。涠洲岛海底能见度高,海水清澈,潜水之类的游乐项目比海南便宜很多,珊瑚礁潜水130元可以搞定,潜水我们没参加,6个人花80元上海底观光船转了一圈。美景就是随便拍都可以拍到很美,石螺口海滩是海滨浴场,也是渔民打渔的场所,上次我就是在这附近打渔。这样的美景LP当然不会放过,其实我们都没有放过。大海是我女儿猫猫的最爱,玩沙玩水,猫猫每次都玩到癫,猫猫从小对大海一点都不畏惧,而且非常喜欢,坐在沙滩椅上,猫猫开心异常。简陋的海底观光船,可以清楚地看到遍布海底的海胆,这片海域珊瑚已经很少了,涠洲岛清澈、能见度不错的海水。站在高处远眺猪仔岭,前一天中午趁着退潮之际,我一个人跑到这座小岛之上,猪仔岭附近海域一片湛蓝,可惜今天天气不是很好,近处的相思树开
了黄色的花。南湾被涠洲岛紧紧地抱在怀里,这里是涠洲岛居民的主要聚集地,海的颜色多变,随着时间和天气的变换而变换,火山地质公园附近的海水。涠洲岛最壮观最美丽的景色就是在这处鳄鱼山火山地质公园,黑色的火山熔岩千百年来被海水冲刷着,有人在礁石上海钓,即使钓不到鱼我也觉得是一种享受。海枯石烂的美景会不会地老天荒?滴水丹屏的海岸有着最细幼的沙滩,已经坍塌的巨型“人头像”依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涠洲岛上30多个小时的时光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尽管经历了很多,但我还是后悔行程如此匆匆,如果有时间在滴水丹屏的沙滩上嬉戏,有时间在石螺口的躺椅上听风,有时间在火山口的栈道上沉思??这些都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匆匆地我来了,匆匆地我又走了,涠洲岛,我想我还会去??
涠洲岛,百年珊瑚教堂
涠洲岛是“中国第二美的海岛”,她的美不仅美在“三S”(海水sea、阳光sun、沙滩sand),还美在那壮丽的火山地质奇观,更美在那淳朴的海岛民风,盛塘天主教堂就是涠洲岛人文景观的代表之作。
它的建造与清政府对涠洲“重开岛禁”、法国人有机会上岛传教有关。在清代,清政府因涠洲岛“孤悬大海,最易藏奸”而发出“永远封禁”令。清同治六年(1867年),清政府对涠洲“重开岛禁”,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利用这一机会,派法籍神父上岛传教。据史料记载,当时上岛的移民“几乎全是客家人或从本省其他地方移来的,总数约600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罗马天主教徒”。由于教徒人数众多,在涠洲传教的法籍范神父,为解决宗教活动场所,于同治八年(1869年)在教徒最多的聚居点圣堂村(今盛塘村),花了十年时间,用岛上特有的珊瑚石,建造了这座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的教堂。
140年风风雨雨过去了,那座珊瑚石建造的天主教堂依然坚固,只是岁月的流转给它抹上了沧桑的痕迹,进入教堂,一种肃穆、神圣的气氛骤然而来,也许,这就是宗教的力量。据说,现在涠洲岛上还有三分之一的人信奉天主教,我想,也许,这也是涠洲岛民风相对保持淳朴的一个原因吧。“北海近代建筑——涠洲盛塘天主教堂”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涠洲天主教堂,掩映在一片绿影婆娑的芭蕉林和菠萝蜜树林中,是清末“雷廉”地区最为宏伟的一座教堂。罗马式的尖塔,有着随时“向天一击”的动势,给人一种“天国神秘”的幻觉。天主堂也刻有一副中国式的对联,所谓入乡随俗,开始不明白“JHS”的意思,感谢万能的网络,原来是拉丁文Jesus Hominum Salvator,耶稣、人类救主的缩写。教堂门口的瓷砖上印有涠洲天主堂的简史,这段简史与网络上关于教堂的简史并不尽痛,关于教堂的建造时间也有多种说法,大概可以肯定的就是涠洲岛天主教堂建于19世纪60年代。尖形拱门上方有着天使的图像。教堂内部肃穆庄严,想象着当整齐的座椅上坐满信众,跟随神父唱着赞美诗的场景,一定神圣而美妙。尖形拱门是哥特式教堂的建筑风格。清晨的阳光从教堂两边圆形的窗中洒在教堂中,有如天国的阳光。
北海的历史篇二:北海历史文化图片
北海文化底蕴深厚,海洋文化特色鲜明,历史文物遗存数量众多。几千年来,中原文化、客家文化、疍家文化、西方宗教文化等在北海地区交汇融合,形成了以出土的汉代文物为代表的古汉郡文化,以南珠为代表的海洋文化,以海上丝绸之路及对外交往为特征的开放文化,以海上渔家为代表的疍家文化等北海特色文化。北海名胜古迹丰富,馆藏文物珍贵。至今为止,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0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合浦博物馆现有国家一级文物藏品21件,国家二级文物藏品93件,国家三级文物藏品99件。
一 合浦惠爱桥
在合浦县廉州的阜民路和惠爱路的交界路,有一座桥,这座桥就是合浦县廉州镇的惠爱桥,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旧桥。合浦县廉州镇地处西门江河流,是西门江河流把廉州镇分成了东西两半,惠爱桥自建立之日起,就承接着廉州镇东西两岸人民的往来,是当时合浦经济文化繁荣的见证之一,合浦惠爱桥建成,更体现了珠乡人民勤劳、勇敢、聪明的才智,因为这座桥的结构和设计别具一格,在全国也属罕见,粤桂更无第二。
惠爱桥位于廉州镇惠爱东路,横跨于西门江之上。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全桥长38.8米。1996年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惠爱桥原称金肃门桥,俗称旧桥。在合浦廉州镇西门江上。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以后),嗣后年久桥记,经崇桢8年(1635年)、清康熙18年(1679年)、乾隆 2年(1737年)多次重修,光绪13年(1887年)毁于火。清宣统元年(1909年)廉州绅商募款重修,
宣统 3年(1911年)落成现桥。 桥为当地泥水工匠出身的蒋邑雍设计并承包施工。
二
合浦文昌塔
合浦文昌塔位于合浦县城南约两公里处,又称文笔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年(公元1613年)。为八角形层叠涩出檐平座空心砖塔,高约36米,塔座8.1米,内径2.6米。为7层叠涩密檐砖塔,其造型从底层向上逐层收窄,塔顶为一红胡芦。每层叠涩出檐上置平座,开着东西通风门,即坤门与凤门,其余是作装饰之用的假门,塔内有阶梯盘旋而上。塔身为白色,角边和拱门边为红色,红白鲜明,既朴素又美观。文昌塔巍然独峙案山之上,地处高阜,南襟禁山,西倚望洲岭,东北临府城。登塔眺望,北海远景尽收眼底。文昌塔的取名,是取南方丁火文明之义。文昌塔现为广西南部宝塔之冠,这对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及建筑力学都有较大的价值,2009年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三 合浦武圣宫
合浦武圣宫位于合浦县廉州镇奎文路,建于清代。占地约600平方米,为北部湾规模最大的武庙。2009年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四 白龙珍珠城遗址
白龙珍珠城遗址位于北海市营盘镇白龙村,是千年传说“珠还合浦”的发生地。白龙城建于明代初年,清康熙十二年重修,占地面积约为74676.5平方
米。1981年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重建了南城门楼。
北海的历史篇三:历史名城——北海
北海,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一个和历史有着不解之缘的现代化亚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北海久经沧桑,在风雨中不断磨砺,在挫折中不断成长!北海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北海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就设立合浦郡,当时北海属合浦管辖。到了康熙元年,设“北海镇标”驻此,这时北海地名始建。北海镇在1949年12月4日解放,由广东管辖,1951年1月升为直辖市,同年5月委托广西领导,1952年3月正式划归广西管辖。1955年5月又划归广东,到了1965年北海又回到了广西的怀抱,在1983年10月,回复为地级市,1984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1987年7月1日合浦县划归北海市管辖??一串串的数字,见证了北海的兴起,时间虽可改变一切,却改变不了北海这个历史名城的沧桑岁月!北海老街,地角炮台,合浦的东坡亭,汉墓群等这些历史古迹,都是北海的历史名片。我不是北海人,早在十几年前父母带着我从故乡来到北海经商,一直居住在“地角”这个看似不大的小渔村里,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原先的小渔村已经变成了一个人来船往的大港口,现代化的小洋楼取代了瓦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依稀记得小时候总是和玩伴们一起去离家不远的海边玩,在海的一边,有一座不高的山,上面就坐落着北海的历史古迹之一的---地角炮台。地角炮台始建于1885年,1995年被自治区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连城要塞遗址。该炮台在中法战争期间和1936年的“北海事件”中起着威胁日、法战舰的作用,是北海现代反帝斗争的重要见证。1844年侵略占领越南的法国军队在越南边境向我国发起挑衅,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认为法军有侵略北海的意图,为此加强防务,奉命修筑炮台。1885年3月7日,日法军舰封锁了北海港,4月,法国军舰向北海港试探清军的火力,在多处炮台密集的轰击中逃之夭夭,其中以地角炮台威力最大。为什么清政府要选地角修筑炮台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型的船舶要进入北海港,只有冠头岭附近的一条海槽适合大船航行。因为这条海槽,北海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繁荣了近50年。而且海槽离地角岭约800米,在清朝时期火炮射击距离已经可以覆盖整个海槽航道。正是因为这么多的有利原因,清政府就在此修筑炮台。回眸过去,展望未来,历史已是不变的事实。如今,一座现代化的亚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已经悄然兴起。让我们祝福北海,祝福这个历史名城!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