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模式及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与精髓是预算管理,其管理的优劣程度关系到高校的长远发展。如何在资金相对紧张的境况下对资源作出有效调节与配置,以使其发挥最大效能,是各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章就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进行剖析,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校财务;财务预算;预算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2.153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可有效解决高校资金问题,提高资金利用率。应当将我国战略预算管理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紧密结合,加强监管,以推动高校事业健康发展。笔者就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促进其发展。[1]
1 高校财务预算的内涵与作用
1.1 内涵
所谓预算管理,即将预算用于各种资源的预计、配置、管控、反映以及考核的经济活动,以提升单位财务的管理水准与资金的使用效益。通常,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并且会将权限与责任相结合。且在编制方面要求遵从“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大方向。学校对于资金的筹集和分配使用依据则是根据高校事业发展规划及对预算年度高校可能的收入来安排。
1.2 作用
高校预算是一类货币表现,体现了高校年度内需要完成的工作计划与任务,为组织收入与支出的控制提供依据,反映出了高校事业的发展与投资的侧重方向,在预算资金从筹集到分配,再到使用以及反馈等诸多环节都有关联。因此,预算管理对高校事业的协调、稳定与持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若想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避免引发财务风险,就必须将预算体系进一步合理化和完善化,以求各部门的团结协作,降低高校活动的随意性,杜绝资金浪费。[2]
2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现存的问题
2.1 预算管理责任意识薄弱
通常此问题有两方面内容。
在基层方面,高校的各个二级部门责任意识淡薄,体现在其多认为预算上报为学校财务的事,与己无关,部门领导对本部门发展侧重方向无概念,预算上报甚至照搬以往数据,严重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在资金使用方面,只重数量不重质量,预算不足则追加预算,预算有结余则不思节省。这都使得基层部门先知先觉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极大冲击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在管理层方面,长期、普遍存在责任意识不清的问题,存在较多的不足,如:①对于核算的重视程度远大于预算。②常不能全面地进行预算编制,使得收入预测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③成本管理意识亦十分薄弱,使得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对于资金的投向不能做到有效跟踪。④目光短浅,只看到经费短期效益,并不能为长久发展作考虑。⑤缺乏主动融资筹资的思想,不注重“内在修养”,使得高校事业发展受到阻碍,亦造成了资金的大量浪费。
2.2 不注重预算管理时效与前置性
高校预算编制拖延滞后是个普遍现象,对于预算的执行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事前与事中控制。这就可能造成学校在年初的预算支出极具盲目性和随机性,使制订的计划成为空谈,预算的预警与督导作用难以有效发挥,最终预算仅仅流于形式,整体执行效果不理想。
2.3 预算制定不具科学、合理性,全面性较差
部分高校在预算编制方面仅遵循“基数+增长”的简单编制方法,此法看似合理,实则存在极大弊端,主要在于该方法对于以往基础收入数据的依赖性较大,难以除去较为不合理的支出,造成预算不能与实际的需求吻合,资金的分配就谈不上合理性和科学性。某些高校采用“零基预算”方法,但受限于有限的财力,平衡性难以达到,执行较为困难。此外,一些高校过于依赖自身经验进行预算编制,但可行性论证往往不足,加之二级单位本身就存在申报数据与实际不符的弊端,更缺乏对其实际需要的深入了解,因此极难做到周密详尽的安排,最终导致预算欠全面,存在缺漏。[3]
2.4 无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高校预算缺乏刚性管理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高校往往不能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管与跟踪,更多情况下还进行指标调整与追加。如此擅自调整与扩大经费支出却没有有效的制度与措施进行限定,是高校开支一再提高的根源。
2.5 对于预算执行结果缺乏考核标准
考核是预算执行效果的重要一环,然而许多高校的考核指标体系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并不能发挥实际效用。甚至一些高校仅以“是否超标”作为预算执行的考量标准,对每笔支出的绩效性并不深究。更使预算执行结果与个人乃至下年度预算划拨并无半点关联,使得各级领导往往对此不予重视,如此往复形成了恶性的循环。
3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发展与优化
3.1 强化预算管理观念,细化并明确管理职责
各级各部门的协作与配合是预算管理得以有效实现的保障,必须进行整体的规划和统一,各级上下要形成共识,摒弃陈旧、负面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同时要细化和明确各二级单位的地位与职责,增强其置身管理之中的意识。要想做到这点,就必须发动全校,包括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層在内,对其进行相关培训,强化预算管理意识,提升管理技能与水平,从思想上重视预算管理。
3.2 注重时效性,避免真空期
高校编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于预算编制应该提前提早进行,不要拖延滞后。如此既可以为各二级部门预留预算申报的时间,避免因为赶时间导致论证不足,造成盲目申报。同时又可保证预算计划及时下达,且支出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高校在每年规定时间之前即应着手下一年度计划的制订,并且确保审批机构年底前即可完成预算论证与审批,使得下年年初即可下达该年预算指标,避免出现“真空期”。
3.3 做到编制方法科学合理,编制目标明确清晰
高校预算编制常见方法包括“零基预算”“增量预算”以及“绩效预算”等。其中对于“零基预算”的使用较为普遍,而“增量预算”较难合理控制支出,易造成资源浪费,逐渐为各高校所弃用。其余两种方法中,“零基预算”方法讲求从零出发,从实际与可能的需要出发,对每一项都进行审议,确保预算编制平衡合理。这也对发挥管理者积极性、提高资金利用率起到了推动作用。“绩效预算”的不同则在于该方法以计划决定预算,由预算计算成本,经成本分析效益,最后根据效益来衡量最终的业绩。故“绩效预算”对于监管各项预算的支出、防止资金浪费,提高支出效益起到了促进作用。由此可见“零基预算”与“绩效预算”两种方法各具优势优点,若可将二者结合,设计一套综合控制体系,将从成本、论证、预期目标与责任划分、绩效评估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多环多面的集成化控制。由此可突出预算的业务性与绩效性,强调了预算审批与执行各环节中的多重审核,对预算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3]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