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大同的历史篇一:历史上的大同

历史上的大同

教学目标:1、了解大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了解大同历史变迁的一些重要史实。

3、激发对家乡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先秦至北魏的历史沿革。

教学过程:

一、 歌曲导入,走进家乡。

1、 听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后谈感受。

2、 谈话: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作为我们家乡的大同,

你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家乡大同,共同了解大同的历史沿革。

二、 教学新课。

(一) 总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大同市:一个浓缩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都,由于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特殊,古人描述为:“三面临近、塞外要害,东 上 、 男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

(二) 先秦至北魏。

1、公元3世纪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置云中雁门、代群”名将李牧训练强大边防军,此时大同已成赵国“边陲要塞”。

2、秦始皇北逐戎狄,在大同城西“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

3、西汉初,大同称平城县,隶属雁门郡。

4、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历经7帝96年。

大同遂成为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佛教中心。

(三) 隋唐至明清。

1、 公元598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改云中县为云内县,大同仍

称恒安镇。

2、 唐五代十国仍称云中县。

3、 宋、辽、金、元大同始称之州,并成为辽金的陪都,多民族聚

居。

4、 明朝大同列为“九边”之一,徐达镇守。

(四) 明国至今。

1、1914年,大同废府留县,隶属雁门道。

2、1949年5月1日和平解放。

3、大同现为山西省辖市。

全课总结:

大家对大同的历史沿革已有了初步了解,如果有兴趣的同学想详细了解,课后可查阅相关资料。

布置作业:

1、 学唱一首关于家乡的歌。

2、 引用一句话概括大同地理位置重要。

3、 公元大同成为赵国的“边陲要塞”迁都

平城后,大同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佛教中心。

人杰地灵古大同

教学目标:了解大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杰出人物及其主要事迹。

教学重点:古代大同名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大同作为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几位。

二、 教学新课

(一) 古代大同名人

1、 巾帼英雄佘太君,:明赛花,西京大同人,北宋名将杨业之妻,

辅佐杨业屡立战功,多次亲自挂帅征辽。

2、 任举:字汉中,清代大同人,雍正二年中武进士,屡立战功,

晋署重庆兵,平叛战乱壮烈牺牲,著有《任勇烈诗集》。

3、 李殿林:宣统帝师,大同县西册田大王村人“六大人”。

4、 冯太后:北魏聪明严毅的政治家,我国历史上当政的女皇伟人

之一。

5、 独孤加罗:北周云中人,隋文帝皇后,“大隋国母,克俭传世”。

6、 娄绍:代郡平城人,魏武帝时“一代雄杰、云中一宰”。

7、 毕业安:北宋云中人,与寇准同时封为宰相,“荐贤安邦,高风

亮节”。

8、 栗毓美:云中浑源人,道光“河道总督,治水专家”。

9、 徐永昌:大同人,国民党国防部长,“民国宿将,赴日受降”。

10、 赵汉:49年解放后,大同首任市长,“中华新生,首任市长”。

(二) 当代大同名人

政治人物:王岐山、李毅中、王君、吕日周、薛金文、李树平 著名作家:曹乃谦、王祥夫

代表作《密首富》、《铁腕首长》、《永不止步》 艺术类:

歌手:唐红、阿宝、高保利

音乐人:张亚东

全课总结:

大同地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杰出人物不胜枚举,他们是家乡的骄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布置作业:

大同历史名人对对碰

佘太君 宣统帝师

独孤加罗 巾帼英雄

娄绍大隋国母

李殿林 云中一宰

曹乃谦 首任市长

王君著名作家

赵汉著名歌手

阿宝山西省长

大同的历史篇二:山西地方史之大同史

山西地方史之大同史

大同,山西省省辖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准格尔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发达工业区的中点,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而大同这座有着独特自然地理条件的城市,历经多年的投资与建设,城市绿化与园林覆盖取得明显效果。2014年1月14日,大同市被国家住建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大同地区为北狄所居。北狄系指以狩猎为生的游牧部落林胡、楼烦。商汤封同姓于此地,代子立国。战国时期初为代国,后并入赵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制,立郡县,全国设36郡,今大同境内为雁门郡、代郡之地。

西汉沿袭秦郡县制,其地仍为

大同的历史

雁门郡、代郡之地。东汉各州置州牧,后改州牧为刺史。晋大同北部为鲜卑族领地,南部为雁门郡地,其时郡已迁至广武。北齐天保元年东魏被北齐所代,大同为北恒州、北朔州地,属县未有大的变化。 隋开皇元年重新统一中国后,改诸州为郡,其地为马邑郡、雁门郡之地。唐初依隋实行州县制。贞观元年发天下为13道,云、蔚、朔等州属河东道。唐末,以浑源川为名,置浑源州;五代其地为后唐所占,区划未有大的变动。辽后晋天福二年辽进占云州。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置大同县,为辽之陪都。

宋为路、州、县三级制,全国设15路。金辽保大二年仍以大同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府治、县治未变。元初大同仍称西京。元划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明行政区划为省、府、州、县四级制,洪武七年改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清大同府治大同县,初因明治,领州四县七,隶属山西布政司,后改为山西省。清末大同县辖580村,城东194村,城南177村,城西91村,城北118村。

旅游景点——

作为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同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美誉,特别是以云冈石窟、北魏悬空寺为代表的北魏文化;以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觉山寺塔、圆觉寺塔为代表的辽金文化;以边塞长城、兵堡、龙壁、明代大同府城为代表的明清文化,构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概括为平城文化、边塞文化和佛教文化。截至2013年,大同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县文物保护单位300余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古建筑188处,古墓葬38处,古遗址66处,石窟寺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

及代表性建筑23处(其中革命文物18处),石刻及其他22处。大同市共有馆藏文物9.7万余件。

文化风俗——

方言

大同方言属于晋语。就全部晋语来说,按当前普遍认同的说法,大同方言属于大同包头片(主要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就山西境内的晋语来说,大同方言属于以大同为中心的云中片。大同方言主要包括的大同市区、大同县、天镇、阳高、左云、右玉、山阴、怀仁等区域。浑源、灵丘方言列入山西方言五台片,广灵方言属河北语系,列入北方官话区。

民俗

生旺火: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等到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通常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

游八仙:游八仙是大同特有的一项民俗活动,始于明朝,每年的正月初八当地百姓家都会扶老携幼,聚集在寺庙和道观里,祈求来年的健康和平安。有着“游八仙,去百病“的说法。在大同市街头,滚滚人流遍布大街小巷,市民走出家门感受春节期间的欢乐。市区内的华严寺和圆通寺内,上香拜佛祈求一年平安的市民络绎不绝地出出进进,将寺院挤得水泄不通。

工艺

大同铜器

大同铜器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历史上有“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内买铜”之说。大同铜器已有25大系列,235个品种,458个花色,主要有铜火锅、酒具、宫廷餐具、铜牌匾等。大同铜器不仅在国内各地受欢迎,而且还畅销于日本、马来西亚、德国以及港澳地区。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时,曾以大同铜火锅相赠。

广灵剪纸

广灵剪纸作为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以其生动的构图、传神的表现力、细腻的刀法、考究的用料与染色、精细的包装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在中国剪纸中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广灵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部分申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大同的历史篇三:大同古城的历史变迁

大同古城的历史变迁

相比于三朝古都北京,大同古城的历史变迁就要逊色不少,但对于研究古城变迁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同古称平城, 或称云州、云中, 建城历史悠久,曾为北魏京师, 辽金陪都, 明清重镇, 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古城位于大同市城区和南郊, 自秦汉建立城邑至明清以来, 城市的名称屡有变化, 城市布局和规模也因政治需要或军事防御有所损益, 但其位置却未发生大的变动, 这在我国城建史上是不多见的。大同属于古今重叠型的城市, 早期城址遗迹大多被晚期城址和现代城市叠压或打破, 给考古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早在20 世纪40 年代日本学者水野清一就对北魏平城作过考察和研究[1]。文化大革命后, 进一步的城市考古工作逐渐展开, 历史时期地方城址的调查就是从大同城开始的[2]。80 年代以来,省、市文物部门和当地学者作了许多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①。2004 年8 月,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与市博物馆联合组成平城考古队②, 全面启动北魏平城遗址的调查和发掘,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考古调查发掘资料入手, 结合相关历史文献, 可以搞清大同古城从秦汉至明清时期分布范围及其演变规律。

一、秦汉时期的县邑

秦汉时期的平城是雁门郡所辖的县城, 属并州刺史部。西汉中后期,在此设置了雁门郡东部都尉治所, 驻有边兵, 抗击匈奴, 平城成为北边长城内的军事重镇。汉代以来, 平城的名称屡变, 但其附近白登山的位置是始终不变的。因此, 平城的位置可依据与白登山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来判断。1984 年4 月, 市博物馆在大同城东东王庄西北发现的北魏元淑墓, 北距马铺山9.75 公里, 志文中“葬于白登之阳”的记载, 为白登山的确切位置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墓葬材料和众多的史料无可辩驳地指明了白登山即今马铺山, 印证了秦汉平城县遗址在今御河西岸, 距马铺山西南七里的操场城及其周围一带。

二、北魏前期的都城

( 一) 宫城

北魏平城的宫城即汉平城县城故址, 道武帝自盛乐迁都平城, 太武帝“截平城西为宫城”, 所指均为秦汉时期的平城。拓拔猗卢曾以故平城为南都, 并对破损的城垣作了修缮, 迁都时城垣现状相对较好, 北魏的宫城实际上是利用了汉平城原有的城垣。道武帝迁都伊始, 便对宫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 宫城建设是从西宫开始的, 天兴元年至六年( 398—403 年) , 先后建成天文殿、太庙、太社、天华殿、西武库、中天殿、云母堂、金华室、西朝阳殿等。天赐元年( 404 年) 冬十月筑西宫, 应是在旧城垣基础上对西宫城垣作了增筑, 在宫城中部修筑了城垣作为西宫的东墙, 城东预留了东宫建筑用地。道武帝在世时, 就开始营建东宫, 修筑了紫极殿、玄武楼、凉风观。太武帝即位后, 改建原来的东宫为万寿宫, 修建了永安殿、安乐殿、临望观、九华堂。延和元年( 432年) 七月筑东宫, 也是对旧城垣进行修筑, 按《南齐书·魏虏传》载:“截平城西为宫城, 四角起楼, 女墙,门不施屋, 城又无堑??伪太子宫在城东, 亦开四门, 瓦屋, 四角起楼。”说明北魏宫城是在汉平城原有城垣的基础上, 建造了两个各自独立却自成一体的建筑单元, 即由西宫和东宫组成的宫城。

( 二) 外城

平城的外城, 又称内城、中城, 由于都城建设,前后有所变化。据史料载, 天赐三年六月,“规立外城, 方二十里, 分置市里, 经涂洞达。”[7]太祖纪此时仅对外城作了规划并未建设, 相对宫城而言, 称作外城。太延五年,“柔然敕连可汗闻魏主向姑藏, 乘虚入寇??至善无七介山, 平城大骇, 民争走中城。穆寿不知所为, 欲塞西郭门, 请太子避保南山。窦太后不听而止。”[11]这时虽修筑了郭城城垣, 还没有完成, 相对于宫城和郭城, 称外城为中城。说明郭城环绕于内城的周围, 或者说郭城是中城外围的一道防御屏障。“欲塞西郭门”可以肯定宫城在郭城的里面, 塞筑西郭门可暂保宫城安全, 如果宫城不在郭城内, 那么塞筑西郭门对于宫城的安全无补, 说明当时的平城防御设施

没有完全建好, 城墙也没有想象的坚固。太和十五年,“十有二月壬辰, 迁社于内城之西。”[7]高祖纪下通过大规模的改造和营建, 平城的建设基本完备, 对于宫城和郭城而言, 外城便被称为内城。 ( 三) 郭城

北魏平城的郭城,《魏书·太宗纪》载:“泰常七年( 422 年) 秋九月辛亥, 筑平城外郭, 周回三十二里。”《北史》、《资治通鉴》也有相同的记载, 说明明元帝泰常七年修筑平城外郭是可信的。1995 年5 月, 大同市东南3 里柳航里一带, 发现一处建筑遗址[15]。文物钻探表明, 遗址为圆形, 直径达290 米, 周围环绕圜形水道, 东、南、西、北有凸字形夯土台基, 中央是边长43 米的夯土台。北魏平城时期, 拥有圜形水道的大型建筑只有明堂。《水经注》对此作了精彩的描述:“明堂上圆下方??下则引水为辟雍。”关于明堂位置的叙述, 如浑西水“郭南结两石桥, 横水为梁, 又南迳籍田及药圃西, 明堂东”。如果平城外城的位置考证不错, 按《礼记正义·明堂位》,“淳于登曰: 明堂在国之阳, 三里之外, 七里之内, 丙巳之地。”平城郭城的南墙应在明堂和外城南墙的区域内, 即在今明代府城南墙和柳航里之间。

三、隋唐时期的军镇

北魏太和十八年( 496 年) , 孝文帝强行迁都洛阳, 结束了平城作为都城的历史。六镇之乱遭受战火洗劫, 平城沦为废墟。北齐、北周称之为恒安镇。隋朝在此设云内县。唐代设云州, 后改为云中县, 咸通十年( 869 年) 置大同军节度使。表明这一带主要是戍边的军镇, 并多次受到农民起义、地方割据势力和游牧民族的袭扰和破坏。

四、辽金时期的西京

五代仍称云中县, 为云州治, 属河东道。后唐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石敬瑭以契丹有援助之功, 将山前、代北地, 即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至此, 大同被契丹、女真和蒙古统治长达四百多年。辽代初年称云州, 仍沿用唐代的云州城, 未加扩建。随着西夏势力的增强, 大同的战略地位变得十分突出, 重熙十三年( 1044 年) 升为西京, 相应地扩大了城市范围, 形成了规模广袤二十里陪都。金灭辽, 因其旧制, 仍以大同为西京, 未加增广。元代为大同路,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大同是“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城市”。

五、明清时期的重镇

明代称大同府, 由于蒙古势力一直是北边大患,便成军事要地, 为九边重镇之一。素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的大同, 因驻军战马众多, 后来又修筑北小城、东小城和南小城, 构成了彼此相连的防御性城市布局。清沿用明城, 即现在大同旧城区。20 世纪50年代拆除城墙包砖, 夯土墙体遭到严重的破坏。综上所述,大同自秦汉建立城邑, 确切记载的历史距今已有2200 多年, 虽经北魏京都、唐代云州、辽金西京、明清大同的历史变迁, 但城市的中心位置、范围及中轴线始终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这在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是不多见的。

相关热词搜索:大同 历史 关于大同的历史文化 古城大同的历史与变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