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场文身,画皮般的存在
发布时间:2018-06-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针对职业球员的文身问题,首先应该区别两个词:风格与风尚。风格是通过外在的行为面貌来体现相对稳定的内在气质与思想,是一种习惯性的表现形式。风尚是指在一定时期的流行风气,竞相追捧的痕迹格外明显。职业球员文身,究竟更接近风格还是风尚?显然,球员的职業身份和文身没有必然联系,文身与足球这项运动所要求的内在条件与意志品质同样无关,因而文身与足球领域毫无关系。
另一方面,球员文身并不是个体现象,已然成了风气。每个人身上不同的文身,似乎也不能代表他们的内在格调,就连他们试图用文身来表达的内在语言或个人志愿,也很难渗透到个人行为上。可见,球员文身更接近于风尚,一种空洞的形式。若将文身说成一种精神象征,一种本色的外在演绎,或者是代表群体的独特气质,这些都接近于夸夸其谈。
或许有人认为,球员文身现象在欧洲顶级职业联赛普遍存在,中国球员难免受到影响,进而模仿。首先,欧洲职业赛场不文身的球员占大多数,只是某些带有文身的球员更容易招来人们的注意。其次,不能忽视不同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的范式。一种文化植根在这片土壤上,有必然的合理性,有时候不容易被察觉,但它超越表象成为一种内涵,的确在发挥着作用。比如英国人恪守传统的文化底蕴可能影响了英格兰足球的风格,意大利人崇尚防守反击的打法也能在文化背景中寻找到踪迹,巴西人的烂漫与天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才会出现艺术范十足的桑巴足球......
文身排除在中国主流文化之外,与中国人传统的行为方式、价值认同方式、审美方式并不协调,天然造成一种反感,甚至导致一些误会。大多数年轻人不会因为看到中国球员文身,觉得他们有多么独特。相反,很多球迷能认识到这是一种渲染,一种没有太多深意的造势,肤浅地推崇形式来点缀内在个性。实际上,球员的内在个性完全可以靠比赛或日常行为来体现,比如英雄主义、永不言败的精神、男人豪壮之气等等。如果外在的点缀和球场内体现的个性出现巨大反差,就更加令人厌恶。满身的左青龙右白虎,一上场就懈怠成米老鼠,谁会喜欢这样披着“画皮”的球员?
如果把视野放宽一些,大多数球迷愿不愿意在职业赛场上看到文身?在一项调查问卷中,将近七成的球迷不愿意看到,两成球迷表示无所谓,剩下的球迷不足一成。足球运动有广泛的受众,足球场是一些城市最大的公众聚集场所,也是可以辐射全国的焦点,上场球员能够获得巨大的关注度和收益,那就应该出让一部分自由空间,来维持这项运动在文化氛围中应有的尺度,营造大部分球迷乐于接受的球场环境。这种超越个人自由的公平或许才是更为合理的。更何况对中国足球难道不应该念一念紧箍咒,使球场上多一些规范,让职业球员多一分敬畏之心吗?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