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和非心源性脑梗死的效果比较

发布时间:2018-06-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CE)及非心源性脑梗死(NCE)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CE患者44例作为CE组,同期收治的44例NCE患者作为NCE组,两组患者均应用rt-PA行静脉溶栓治疗。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 h、24 h 及7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 d、1个月及3个月应用改良RANKIN(mR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溶栓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 h、24 h及7 d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 h、24 h及7 d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7 d、1个月及3个月的mR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7 d、1个月及3个月的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NCE组(52.27% vs 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CE及NCE患者均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是,CE患者静脉溶栓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CE患者。
  【关键词】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心源性脑梗死; 非心源性脑梗死
  doi:10.14033/j.cnki.cfmr.2018.5.0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5-0141-02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急、病情重、并发症高,多数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偏瘫、生活不能自理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2]。根据发病原因不同,脑梗死可以分为心源性脑梗死(CE)和非心源性脑梗死(NCE)两大类[3]。临床研究证实,在时间窗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4-5]。本文比较了rt-PA静脉溶栓治疗CE和NCE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应用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CE患者44例作为CE组,同期收治的44例NCE患者作为NCE组。所有患者均经过颅脑CT和MRI检测确诊,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5],发病时间均≤4.5 h。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严重糖尿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及精神障碍的患者。其中,CE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44~79岁,平均(62.5±8.3)岁。NCE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46~72岁,平均(62.1±8.9)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经过分析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总量为0.9 mg/kg,首先静脉快速推注总量的10%,其余采用静脉滴注。溶栓治疗24 h经颅脑CT检查确定无脑出血后,CE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U/次,2次/d,7 d后改为口服华法林治疗,INR维持在2.0~3.0;NCE组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d。
  1.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 h、24 h及7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在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 d、1个月及3个月应用改良RANKIN(mR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3)溶栓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对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脑疝、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牙龈出血、再梗死及皮肤黏膜出血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的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应用百分比(%)来表示,采用 字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采用配对t检验,组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 h、24 h及7d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 h、24 h及7 d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mRS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7 d、1个月及3个月的mR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7 d、1个月及3个月的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CE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NCE组(52.27% vs 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导致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6]。在全部脑梗死中,CE的发病率较高,为60%~75%。CE一般发生于房颤、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后,指的是由于心脏的附壁脱落血栓流入脑动脉中,造成脑血管阻塞,使得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发生坏死,导致神经功能出现障碍[7]。NCE指的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肺静脉血栓或凝块及行血管内治疗时血凝块和血栓脱落所引起的脑梗死[8]。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溶栓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碎栓术、机械取栓术及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等[9]。由于除静脉溶栓意外的其他溶栓技术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较高,难以普遍的开展。

相关热词搜索:脑梗死 心源性 静脉 效果 治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