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来群:有关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性思考
发布时间:2020-06-1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
中俄是相邻的大国。近年来两国关系不断密切,但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但也面临着一些障碍,具体的合作困难重重。必须从战略上重视中俄能源合作,确立明确的战略目标,落实可行的保障措施,设计有针对性的政策,以确保中国的能源安全,进而确保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能源合作 障碍 对策 机制 建议
一.中俄能源合作中障碍产生的原因
中俄是具有4300多公里边境线、相邻的两个大国,中俄能源合作是我国国际能源合作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丰富的油气资源以及巨大的出口能力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进口国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俄关系改善以来,两国关系发展势头良好,文化、经贸、军事等合作不断密切。就战略意义而言,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中俄能源合作仍然存在着某些障碍,主要包括文化、历史、地理、贸易等。
(一)文化差异
中俄两国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中国的历史远较俄罗斯久远,中华文化的主调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是以儒家等为代表,其鲜明特征是注重内敛,注重自身精神的升华,温良恭俭让。俄罗斯民族历史虽然不长,但文化积淀较厚,且发展后劲十足。在历史上约600年时间里,俄罗斯从一个仅仅几百平方公里的莫斯科大公国发展成为一个面积达1700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
在历史上约300年时间里,俄罗斯曾多次试图打开通往西方世界的大门,多次尝试改革、开放,每次都必然伴随着激烈的思想文化冲突和碰撞:传统与现代、西化与本土、自由与专制、浪漫与现实、激进与保守。俄罗斯民族是最具两极化的民族,是对立面的融合,其文化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注重于思辨,沉醉于宗教。
文化差异是属于深层次的主要问题,在两国交往史上起到主导作用。自彼得大帝提倡“向法兰西文化靠拢”之后,俄罗斯人一直对于以法兰西文化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比较崇拜,而将东方文化定位于“落后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近代史上中国人一直充当俄罗斯(苏联)人的学生,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执行了彻底的“一边倒”外交政策等,或多或少地加重了俄罗斯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负面认识,最终影响到两国间的能源合作。
如今俄罗斯绝大多数人对于西方文化骨子里仍然十分崇拜,如今俄罗斯外交、经济的重点仍然是面向西方。事实上,在俄罗斯人眼中,中国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经济发展等还有很大差距,即使软实力也有相当的距离。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1991 年首先,指的是一个国家(包括其政府、社会、民众等)的所为(包括价值观念、规章制度等),是否对其他国家的民众产生正面的、富有感召力的影响。在国际社会里一个国家拥有的“软实力”,是基于在一个更自由、更多元、更透明的国际性竞争舞台上,如何展现自己的理想和观念,而且,所展现的结果是能够让形形色色的受众真正地相信、随从。目前至少在众多的俄罗斯人看来,中国的软实力能够为俄罗斯人所钦佩学习之处乏善可陈,与中国的合作难以发自内心,而是临时性的实用。近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批准了新版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声称俄罗斯要勇担世界责任,要同欧洲国家建立开放、民主的全欧集体安全与合作体系,要将俄美关系提升到战略性伙伴关系,当然“也要进一步深化俄中战略协作”。
(二)历史原因
近300年来中俄两国间的交往史对中国人而言曾经是悲愤的、痛心的,也是无可奈何的。俄罗斯从中国人手中获得了大片领土,是其成就如今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国原因之一,更具有战略意义的是俄罗斯取得了通向太平洋的海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头鹰(双向)战略。进入21世纪之后,俄罗斯远东地区仍然是地阔人稀,经济相对落后,而中国的东部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俄罗斯人更为敏感的是其远东地区的领土大部分获自中国,尽管当今的中国人早已将此忘却,当今的中国主流媒体已刻意淡化、回避历史上沙皇对于中国领土的获取,对此不再耿耿于怀,但令人有些费解的是,俄罗斯人反而念念不忘。
中俄边界谈判进行了将近30年,最终以中俄边界条约为基础,达成了边界协议,半个黑瞎子岛临近回归。这个协议在俄罗斯国内阻力重重。近几年,在俄罗斯国内,围绕中俄东部边界协定发生过一些小风波。但该协议在中国却得到了13亿人的一致盛赞,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表明历史问题至少在俄方的确是影响中俄能源合作的症结之一。中俄能源合作,不能不受到这些历史因素的影响。
(三)两国国内地理与经济发展不均衡
俄罗斯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位于其西部(欧洲部分),俄罗斯将其亚洲部分视为后备战略基地,内心深处十分介意他人“染指”。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俄相邻大国中任何一方力量和影响的增长都直接关系到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安全态势,关系到两国在相关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不能不引起另一方的注意和警觉。这种地理条件决定了双方在潜意识中、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防范的。部分俄罗斯人认为,中国迅速发展后肯定要试图获取亚太地区的主导权,进而影响到俄罗斯的安全。
冷战结束以后,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有一定市场。极少数政治家和学者认为,随着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迅速发展,中国将来有可能成为俄罗斯的“主要威胁”。主要依据是:中国的人口密度和俄罗斯差距太大,两国间的东部地区地理与经济发达程度差异巨大等,加大了俄罗斯在与中国的能源合作中的警戒意识。
(四)贸易结构不合理
1990年代开始,中俄小额(或民间)贸易活跃,中方大量小商小贩涌入俄国,两国的企业、中小公司以及个体“倒爷”成为贸易的主力军,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这种仓促上阵、缺乏宏观指导的贸易难得持久,大量的中国劣质商品进入了俄罗斯市场,在俄罗斯引起了十分消极的反响,使“中国人”、中国商品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许多至今难以挽回的负面效应。
中俄两国的经济合作的规模有限,生产和科技领域大项目的合作基本上还处在酝酿阶段。中俄贸易和经济合作的规模与两国所拥有的潜力不相匹配,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不相适应。目前的两国贸易结构不合理,高科技贸易、文化产品贸易等所占比重太小;
中方自俄方进口原材料所占比重偏大;
中方有一定的顺差等。最终影响了两国能源贸易。
二.战略对策
中俄能源合作无论是就当今还是未来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加强研究,制定中俄能源合作战略,确定适宜的目标,协调战略规划的落实,为政策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战略阶段划分
1.2008-2020年,夯实能源合作基础阶段。
其战略对策包括:
在中俄能源贸易合作中,坚持重在参与,互利共赢,切勿急功近利。不急于谋求大量地、急剧增加地从俄方进口原油、天然气,而是在进口原油问题上“多忍少发”,要注重参与俄方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树立大能源概念,油气、水电、铀、煤炭、可再生能源等统筹考虑。
本阶段要讲究能源外交艺术,提高能源外交运作水平。近期中俄高级领导人几乎每次会谈,中方议事机构均将能源(油气)合作问题作为会谈的主要议题,但俄方却屡次有意回避。这是一个颇值得思考、玩味的信号,应引起特别注意。切勿给俄方造成中方急于在世界范围内进口原油、天然气的“饥渴”印象,切勿促使俄方认定中方已将俄列为第一大能源进口来源国,切勿使得俄方生成“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相匹配的能源进口将巨量增加”的趋势判断,最终使得俄方在此后合作中自我抬价。要采取“远交近攻”、“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策略。向西,大力发展与中亚如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能源合作,借以促进中俄能源合作;
向东,加强与同是能源资源买方的日本、韩国等合作,推进“东亚能源联盟”等组织(论坛)的建立,努力避免或消除中日韩之间竞相抬价、相互排斥的局面;
向更外围,要加强与美国、中东、非洲、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本阶段要推进中俄“捆绑式”贸易,将各种贸易与能源贸易统筹考虑。提高贸易层次,鼓励侧重于从俄罗斯进口的高科技贸易、长期贸易、大宗贸易,限制商品附加值低的小商小贩。
本阶段应加强对俄罗斯的文化投资,鼓励文化交流。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大力提升中华文化在普通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印象与地位。
2.2020年-2030年,为大力促进能源贸易阶段。
当中俄间综合贸易量对俄方十分重要之后,当中国包括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更为增强之后,当相当数量的俄罗斯人对于中华文化感兴趣及在内心深处有好感之后,中国应该大力促进中俄的能源贸易合作,可以谋求大量的进口原油和天然气等。
(二)保障机制
1.综合贸易机制
要确立综合贸易的保障机制,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发展中俄间“捆绑式”贸易,推进高科技贸易。要坚持重点突出、全面推进、进出均衡、协调发展。在两国贸易中,应重点推进能源贸易、高科技贸易;
也要促进两国间贸易的全面发展,包括文化产品、艺术品、轻工产品、重型产品、小商品、服装、基本建设、劳务等;
要顾及到进出口的均衡,不可长期地保持对俄的比较大的贸易顺差;
要协调发展不同层次、不同区域(如我国西北、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
2.能源外交合作机制
要确立能源外交的合作机制。要坚持突出油气、促进核电、兼顾煤炭水电、强化新能源。坚持以全方位、多层面、综合性和刚柔相济的外交手段促进能源外交。在当前及今后的战略时间段内,两国间的能源合作首先是油气资源合作;
要借助于俄罗斯技术、产品等促进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大力引进核电技术包括铀浓缩技术等;
适时加大从俄罗斯远东地区进口煤炭的力度,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水电;
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也应加强合作。借助于中俄以及其它等能源合作,建立、完善以及优化我国多层次、全方位、多来源、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大力开展能源外交。
3.文化交流机制
要建立强化特色、吸收兼容、抓好当前、注重长远的交流机制。要大力宣传中国传统特色文化;
要广泛吸收、兼容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
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中国文化新内涵;
要利用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攀升之机,大力推进文化交流,分阶段、分目标实施。要借助于文化交流提高中国的综合实力,促进能源合作。
4.国际合作机制。
要建立面向全球、重点拓展、分层次推进、目标明确的合作机制。要坚持面向全世界,同所有重要的国家、团体开展能源合作;
重点拓展同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东南亚(澳洲)等国家和地区合作;
针对不同特点,开展能源(油气资源)、一般贸易等不同层次的合作;
要确定旨在未来的国际合作目标,制订相应的保障措施,予以落实。需要警觉的是,近来俄罗斯加强了世界范围的国际油气资源合作。7月初,俄罗斯人迂回到欧洲的油气“后院”,俄罗斯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Gazprom)首席执行官米勒访问利比亚,提出了全部收购利比亚出口的石油天然气,以期此举加强对欧洲等能源供应的更大控制;
7月下旬,俄罗斯人串联到南美洲美国的后花园,俄罗斯邀请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访俄,期望获得两国石油天然气更密切的合作;
近期内,俄罗斯人也加强了对中亚原苏联加盟国的“拢抱”意识,那里有望成为中国能源的“西跨院”;
俄罗斯与伊朗、伊拉克等加强合作,意图则更为明显,那里是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输出源。事实上,与国人相比,俄罗斯人更深谙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一些“大迂回”、“大穿插”、“大串联”、“远交近攻”等战略性、战术性举措颇值得我们学习。在国际合作中,区域性合作是重点。我国大力发展类似于“上海国际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推进中俄、中国中亚、中日韩、中国东盟等区域性合作。
5.软实力强化机制
实现一流强国目标是中俄能源长期合作中中方的基础性保障。软实力建设是实现一流强国的重要内容,结合我国的实际,笔者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应包括五个核心要素:文化、观念、政治制度、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需要指出的是,软实力中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发展形成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融合于民族性格,渗透于国家意志之中。
要尊重传统、面向未来、社会参与、吸收消化、开拓创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中,中国文化不一定最老,但是最长寿,直到今天,中国社会还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要对传统文化采取更为尊重的态度,夯实软实力的国情基础。软实力崛起的主体条件是社会参与,而不能仅仅依赖于政府。要着眼于未来,从战略高度重视软实力建设。要在立足于尊重文化差异、包容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从人民认可、国际认同的和谐文化理念中汲取营养,不断探索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构建道德视野高远的软实力,提高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从战略高度培养、聚集人才,要建章立制,要强化开拓创新能力。最终能形成培育中俄能源合作常青的“温床”。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初步性、宏观性的结论。在分析中俄能源合作存在问题、构建中俄能源合作战略基础上,思考一些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一)结论
中俄能源合作战略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是乐观的。虽然十多年来中石油与俄罗斯油气资源合作进展不尽人意,但中石化尽管起步晚,与俄罗斯油气资源合作却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俄罗斯的项目进展较顺利。
未来中俄能源合作将充满困难与挑战,其中某些合作上的困难因羁绊于历史,受制于文化,很难在短时间内予以解决。某些合作所面临的挑战,需要更高的政治智慧与外交艺术去解决。
(二)建议
1.创建中俄能源合作(交流)基金,资助中俄间能源交流、信息交流等。
2.创建中俄文化交流基金,鼓励俄方人员来华访问、交流、观光、留学或短期学习等,鼓励在俄的中方企业加大在俄的慈善事业、公益性事业等投资,以取民心。
3.近期内应抓紧创建东亚(能源买方)、东北亚(交易买卖方,含俄罗斯)以及中国与中亚(交易买卖方)等区域性能源论坛及相关组织,快速推进实质性合作。
4.建议今后中俄高级领导人会谈中,中方应淡化或暂时回避中俄间有关能源合作尤其是油气资源的合作问题,努力给俄方形成一种“中方并不急于从俄罗斯大量进口原油天然气”的印象,以退为进,将更有利于中俄之间能源战略合作。
5.要加强相关战略研究,制定增强中国“软实力”规划,逐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国的“软实力”。
6.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尽合理,单位能耗的国民产值仅仅相当于日本的八分之一,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繁重。未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不能建立在对本民族以及世界性自然资源的粗放性消耗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略)
岳来群,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