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新课导入时有时要介绍写作背景,有时要创设情境;有时要提出问题、巧设悬念,有时要开门见山,虽然有定法,但没有定式。教师要根据讲授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特点等精心设计这一环节,使其具有一定的艺术特点,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关键词:导入;直观;解题;谜语;故事;逆读
  语文课堂导入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直观导入
  教学时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影像等导入新课,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参与到学习中,能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简单,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1]。比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说“同学们,你们见过杨梅吗?有谁吃过杨梅果?”我随即拿出一瓶杨梅罐头,取出两颗杨梅果,说:“这就是杨梅果。谁来说说杨梅果的样子呢?(生答:杨梅果圆圆的,红红的,还有小刺儿)下面我们再来尝一尝(每生一颗杨梅果)。什么味道呀?(生答:又酸又甜,很好吃。)杨梅果既好看又好吃,难怪作者满怀激情地写《我爱故乡的杨梅》(板书课题)。”学生看过、品过之后,对杨梅果有了充分感知(杨梅生长在南方,北方人很少见),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进入课文后,学生更能体会到文字的优美和字里行间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解题导入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围绕课文题目提出问题,能揭示教学目的,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促使学生向纵深去思考。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读题目后,我问:“从……到……”表示这篇课文包括几部分?这几部分内容分别是什么?作者儿时玩过的“百草园”是什么样子的?儿时读书的“三味书屋”又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写在一篇文章里?这样一步步导入,既引导学生去探索文章思路,理清课文脉络,同时也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新旧知识联系导入
  用此方法进行导入,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的作者是谁?这篇课文讲了什么?”(生答:记得。作者是叶圣陶先生。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就是叶圣陶先生家里的那片爬山虎,作者是肖复兴先生,他为什么会看到叶先生家的爬山虎,他看到的爬山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板书课题,然后齐读课题。)
  四、谜语导入
  恰当地应用谜语,不仅能让学生在猜谜活动中开阔视野,发挥想象,还能为课堂增添几分情趣,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讲授《落花生》一课时,我用谜语导入:“麻布衣裳白夹里,大红衬衫裹身体,白白胖胖一身油,建设国家出力气。(打一植物)”谜面一出,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纷纷要发表自己的意见,等他们猜出谜底后,我及时出示课题,学生随即兴致盎然地结合问题(课文中的花生种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收获的?我们要向花生学习什么?)纷纷打开课本,边读边讨论。一个小小的谜语,与课文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五、故事导入
  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轻松愉快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学习中,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讲《斑羚飞渡》一文时,我紧扣教材讲道:“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搬家。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烧焦了,吞噬了。可是,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2]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在生與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但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现在,我们再到课文中去聆听一个同样感人的斑羚的故事。”学生肃然答道:“好。”用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就把学生自然地带入了新课的学习中。
  六、逆读导入
  根据教材特点逆读导入,巧妙地设置问题,给学生以新鲜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先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入手,抓住三种不同的学艺结果(①不会搭;②搭的窝很粗糙;③搭的窝漂亮、结实、暖和),然后出示问题: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和小燕子一起向凤凰老师学习搭窝,为什么学习结果不一样呢?它们都是怎样学习搭窝的呢?这样由果去探因,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探究课文,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导入艺术,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正.语文教学艺术谈·序[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22.
  [2]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M].上海百花出版社,2000:231.
  ?誗编辑 张珍珍

相关热词搜索:浅谈 导入 语文 课堂教学中 艺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