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训练学生思维与表达的“微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思维与表达的训练是作文教学的两大着力点,当下,网络、手机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更乐意在微博、微信等平台畅所欲言,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微写作”教学。因此,结合教学实践与探索,提出“微写作”教学的三点基本策略。
  关键词:微写作;思维;表达
  有人说,写作指导有三个最难,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思想最难,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最难,指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最难。我觉得概括起来是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二是表达。
  那么,怎样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呢?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读写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脑、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读写的主要载体,特别是随着微博与微信的发展,读写已与“微”密不可分。“微写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写作的主要方式。学生更乐意在微博、微信等平台畅所欲言。因此,笔者认为以“微写作”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应是当下作文教学的一个新方向。
  一、“微观察”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怕写作文是普遍现象,一听到要写作,就愁眉苦脸,喊得最多的就是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有一次写《走近了才知道》,让学生审题说思路,很多人憋了半天都不知道该怎么写。还有一次写《跨过那道坎》,一半的学生的选材是写考试失败,还有的就是家人生病之类的题材。难一点儿的题目不会写,简单的题目内容雷同,反映出的都是学生思维的滞涩。学生缺少对生活的观察,更缺少观察之后的思考。
  鲁迅说写作的技巧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于是,我布置的第一篇“微写作”任务是《那棵梧桐树》,要求学生去观察学校教学楼前最大的那一棵法国梧桐,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这个作文题限定了写作的对象,但主题是可以自由发挥的,这样既需要学生观察又不限定学生的思维。交上来的作文虽然良莠不齐,但都言之有物了,写树不再是泛泛而谈,用高大、粗壮等词语来形容,他笔下有了对树皮、枝干、叶片、树根等细部的描写。有的学生仅仅写的是树本身,也有的学生看得很细致,发现梧桐树被砍掉的枝干上长出了新的枝叶,有了感悟,写下了这样的语句“那如疮疤一般被截断的梧桐树干上的一簇簇的新绿,就像一把绿色的火炬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像是在向砍去它枝干的人,发出有力的宣告:我还活着”。
  “微观察”让学生从身边物、人、事写起,意在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写作素材。但仅仅观察还不够,写作应是带有主观倾向和体验的观察,同样的事、同样的画面,不同人的观察点、观察角度是不一样的。人、物、事背后的情感、哲思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视而不见”是普遍现象。因此,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感受生活。观察多了、感悟多了,他们的写作素材越来越多,思维也就渐渐打开,慢慢地就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
  二、“微仿写”训练表达技巧
  语文教材不仅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素材。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提示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但写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写作的方法、能力是需要在写作的過程中习得、内化的。若仅是讲授方法,学生往往看得懂、用不上,所以就需要通过“微仿写”的方式来让学生将作者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方法。
  学生写人叙事,常常是“流水账式”的记录,难以“聚焦”,难以形成“特写式的镜头”,《最后一课》最后的段落则是“聚焦”的范例。再比如,学生叙事常常就事写事,不善于联想和想象,不善于打通眼前事与心中景。如果能从眼前事想象开去,展现心中景,情景相融,作文一定会有别样的风景。《枣核》中就有这样一个片段:“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这一段话,短短的两句,却写得有事、有景、有情,诗意盎然。
  教材中经典的范例有很多,学写景的层次有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学修辞有朱自清的《春》,学白描有《背影》。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微仿写”训练,对学生表达技巧的提升应该效果明显。
  三、“微展示”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喜欢写作文了,对写作有兴趣了,那么我们的写作教学效果也会好得多。怎么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呢?学生写作文写得好,或者自己感觉写得好了,自然想让别人看到,所以,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给学生的佳作进行“微展示”。
  我会从每次的习作中挑选出几篇作文打印出来发给全班同学看,全班一起评。每次选的作文不一定都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有一两个亮点的。我还会打印一份同学的佳作交给学生传阅,要求每看一篇必须写上点评,然后传给下一位同学,这样学生既读了范文,写了点评,还能读到别人的点评,我将这样的展示称之为“习作微漂流”。
  去年,我成立了微光文学社,刊发了微光文学小报,我担任主编,负责选稿排版,学生担任责编,负责打稿、校对。今年,我建成了“微光习作”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学生习作和点评。学生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同学的作文、自己的作文,还可以看到别人的评论,甚至可以听到同学朗读他们的作文。有了新鲜的、丰富的展示平台,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就浓厚了。
  注:本文系镇江市十三五规划课题《泛在阅读环境下的微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誗编辑 李烨艳

相关热词搜索:初探 表达 思维 训练 写作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