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网友:我所暸解的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

发布时间:2020-06-1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大会,大约每两年举行一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今年是第二十八次院士大会,如果从1948年第一届院士选举算起,已经整整六十年了。原本大陆学术界并不关注中研院的院士选举工作,今年却有不同。四月间,进行新院士候选人推选时,著名历史学家张广达先生成为候选人,遂引起大陆文史学界不大不小的震动。只有大陆学术背景,而被推选为中研院院士候选人,是一个相当罕见的学术事件,值得让大陆学术界了解一下中研院院士选举情况。我曾访问过中研院史语所,最近一次是今年年初的三月份。工作闲暇,也在傅斯年图书馆翻过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与人闲聊时,对选举逸事也曾道听,略知一点这方面的情况。

  国民政府北伐成功以后,定都南京,国民党元老李石曾提议创建中国最高科学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政府委托蔡元培、李石曾、张静江等三人筹备,1928年6月9日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成立,首任院长是蔡元培先生,直属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成立之始没有高一级的学术评价组织,1935年第一届评议会产生。评议员由国内著名学者担任,遴选办法是先由各单位推荐,再由中央研究院院长出面邀有关机构领导复议,最后产生三十名评议员。1943年产生选举的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会,也是三十名评议,其中第一届评议员中有十一位被替换。评议员分二种:当然评议员、聘任评议员。一般来说中研院的院长、总干事、各所所长是当然评议员,聘任评议员则由院内外著名学者担任,这种惯例大约维持到现在。评议员大都是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以文史界为例有:朱家骅、胡适、傅斯年、陶孟和、陈垣、赵元任、李济、陈寅格等,还有一位大家现在已经不太熟悉的人类学家吴定良。现在的评议员则由院士大会选举,亦分当然评议员、聘任评议员,三年为一届,当然,也可以连选连任,没有任期规限,由总统具衔聘任。评议会在院士选举前要成立“院士选举筹备委员会”。

  目下人文组的当然评议员:王汎森 李有成 何大安 刘翠溶 黄树民 傅仰止 许雪姬 章英华 陈永发 彭信坤 钟彩钧

  聘任评议员:丁邦新 刁锦寰 于宗先 余英时 朱敬一 李亦园 胡佛 许倬云 孙 震 曾志朗 杨国枢 麦朝成

  聘任评议员大多为中研院院士,当然评议员由中研院院长、副院长、中研院各所所长,随着职务的变动,当然评议员的职务要更换。

  1946年抗战胜利后,复员南京,第二届评议会领导了第一届中央研究院的院士选举工作。经多方征询意见,制定了《中央研究院士选举办法》,这个条例经过13次修订,至今仍然沿用。

  院士提名办法规定,先由各大学、研究机构、法定备案学会等机构团体提名候选人,其中学会等团体需要提供其组织结构、三年来活动情况的证明,用来说明他们资格。院士、评议员也有提名资格,不过,需要五人联署,至少三人要在同一组别,方可生效。提名单需报至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内容中需要填写候选人的资格依据,主要依据有《中央研究院组织法》中的两条:一、学术研究有特殊著作、发明或贡献者;
二、领导学术机构成绩卓著者。一般表格中的项目在提名单中都有,如出生年月、学历、经历、服务单位、所获荣誉、著作目录等等。听说有的也将著作单行本或抽印本附录在内,重要学术贡献也需摘要。提名单需在提名截止日期前送达,逾期则不被受理。

  提名人要被送入“院士选举筹备委员会”,进行资格审查,“筹委会”人员由院长、副院长及评议会执行长及数理、生命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三组评议员组成,每组七至十人,一般不多于三十人。筹委会要聘有关专家,对被提名人的学术贡献进行审查。因为,虽然院士们学问高深,贡献巨大,但毕竟术业有专攻,同行专家的意见最值得参考,成为他们投下神圣一票诱因。未被列入初步名单,但由评议员十人出面提名,经评议会半数以上同意,亦可加列初步名单。经初步审查合格者,将会进入“院士候选人初步名单”。列入“初步名单”的个人材料,首先会被送给同组院士。人文组现在院士共有57名:中央研究院现有院士231人,数理组最多98人,生命科学组76人,人文组最少57人。大陆文史界熟知的有:余英时、许倬云、何炳棣、李亦园、陈奇禄、刘翠溶、杜正胜、黄彰健、陶晋生、王赓武、丁邦新、张玉法、萧启庆、王业键、方闻、张灏、林毓生、宋文薰、劳思光、龚煌诚、金耀基、夏志清、王德威、陈永发、夏伯嘉、王汎森、黄一农、李欧梵等人。大部分院士都在国外,其中以美国居多,在台湾者只有七十余人。在香港工作者,都算作是大陆,除去个别人,当选院士后来大陆工作,基本上都在香港,共有13人。例如大家熟悉的有金耀基、李欧梵等。

  就是说,张广达先生的材料,要送给以上院士审查。院士们在看过候选人材料后,被要求进行通讯投票,这次投票是无记名的。选票到达评议会后,会在开会之日,当场开票。由“筹委会”选出的临票代表,监督开票工作。计票的统计结果,提供给全体评议员,做为评议员投票时的参考依据。评议会根据筹委会所提供的初步名单,并参考分组投票结果,进行分组审查。在通过评议会时先要进行分组审查,然后再综合讨论,最后才能付住投票表决。根据现行的评议会表决条例,以出席评议员出席人数的半数通过,决定院士候选人。评议会可进行两次以上的投票。评议会的表决结果,会使一些候选人淘汰,一般会有三分之一的候选人提名者淘汰。院士候选人决定后,要进行公告。公告中要注明候选人合乎组织法中某项资格,公告发出至少二个月。

  经过评议会确定的候选者,才能进入下轮竞争者的行列。这时,中研院进入候选人作业,要将每位评议会确定院士候选人的详细材料,印刷制成一大册。这册材料送给各组的院士熟悉,以供院士们在投票时参考,评议会的最后投票结果,得票数也印在院士选票上,也是院士们投票的参考依据。现在的每逢双年的七月初,是举行院士大会的时候。院士们风尘仆仆,不顾年老体衰,冒着酷暑,从世界各地赶往台北,以科学前途为计,参与盛会。院士大会由中央研究院院长担任主席,院长不能出席则委托副院长主持。会议先由各组进行预审,预审按候选人学科成立预审小组。人文组分人文与社会科学二个小组审议,如果候选人的研究领域跨学科,可由有关各组协商组成一个特别小组审议,决定将其列入某一组别。选举大会投票前,分组对候选人的情况,重要学术贡献进行介绍审查,院士们有疑问也可质询,由介绍者或熟悉候选人领域工作者作答。顺序是数理、生物、人文组排在最后。投票时,每组要选出一人发票,一人监票。三组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印制选票,人文组过去用黄色选票。选票上面印院士候选人姓名,同意者用圈名,每组圈名不得超过十人,但可少于十人。最近二十年来,人文组当选者多为两名左右。

  当选院士所需的票数,每届并不相同。现在的规定是,包括第一次通讯投票,本组院士候选人,获得本组院士票超过三分之二,全体院士票的半数以上,即当选院士;
如果,本组票不能达到三分之二,那么就要获得全体票的三分之二,才可当选。因为有时票数集中有困难,要进行多轮投票。过去的门槛很高,必须有五分之四的选票才能当选。第一届经过五轮投票,才投出八十一名院士。1958年举行的第二届也经过四次投票,产生了包括杨振宁、李政道在内的14名院士,著名的历史学家蒋廷黻、姚从吾、劳幹都是本届当选。由于第一届的大部分院士都留在大陆,参加第二届院士选举投票者,仅有18人。这18人中能出席亲自在台北投票者,只有可怜的7人,其余11人则用通讯投票的方法。尽管这样,中研院仍坚持了一个高标准的原则,即不足五分之四者不能当选,给以后的选举工作树立标尺。现在院士大会设限以全体院士四分之一到会,为符合法定人数。院士名单的排列顺序,是按届别,以现在来看杨振宁、李政道要排在最前面了,今年选出的是第二十七届。

  选完之后,由中央研究院院长将当选院士名单公布,并通知当选院士就任。一般来说,院士当选后要由总统设宴招待新当选院士。

  当你看到这篇短文时,院士选举或已结束,张广达先生如能当选,那自是大陆文史学界的幸事,也为张先生的名山事业再添佳话。如末能如愿,大家当以平常心待之,并非张先生学问不达。影响院士选举的因素很多,上面所说只是看似公正的选举流程,并不能保证每个候选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公平。选举说到底也是一种学术政治,既是政治,当然有政治考量和政治运作,不应只用学术的眼光看待

  现在已经写得够多了,有关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中的一些著名学者的遗闻逸事容后再向各位报告。

相关热词搜索:中央研究院 台湾 我所 院士 选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