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鞍山历史篇一:鞍山在近现代革命和建设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调查和分析

岫岩农民起义 清同治二年(1863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徐五(徐中理)、刘锦凯、刘访等聚集千余人,以大孤山为根据地,武装抗清,打死勒捐增税、欺压民众的官吏多人。岫岩城守尉奕榕率兵进行围剿。农民起义军转移到附近海岛,继续抗争,粉碎清军围剿,坚持抗清斗争达三年之久,直至同治六年,清盛京(后称奉天)将军都兴阿增派安定、色楞额、沙克都林(伦)扎布三个都统率领众兵分路围剿,起义军寡不敌众, 被驱散到各地。同治五年7月,以王作福、翟永亮为首的一支三四百人的农民起义军夺取大孤山之后,又转战在西山坡、龙王庙、大东沟一带抗击清军。并有以于正潞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在龙王庙进行呼应,共同抗清,使得许多清军头目被革职。后来,清军靠人海战术,才将起义军驱散。同治八年8月和同治十年10月,先后有丛俊茂、赵日先率领的起义军刀伤岫岩厅通判英斌和李汶生。

日军侵占海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8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中日甲午战争,日军兵分两路,左路从朝鲜新义州渡鸭绿江攻陷清军虎山前哨,先后占领安东(今丹东)、岫岩、凤凰城、草河口等许多辽东城镇;右路从大连花园口登陆,先后侵占金州、大连湾、旅顺口、普兰店、熊岳城、盖平等地。日军向北深入,于11月中旬确定了派第三师团攻占海城的作战计划。12月9日,日军第一军三师团由日军陆军中将师团长桂太郎带领,从岫岩出发分左右两路向析木城进犯。右路军经大偏岭、王家堡子、中心台、潘家堡子进攻析木城东北;左路军经小偏岭、小孤山、二道河子,袭击析木城之南。当时清军丰升阿、聂桂林两军分别在北路迎敌,马金叙部队防守析木城。12月11日10时,南路清军在二道河子、龙凤峪与来犯之敌展开激战,将日军少佐参谋击成重伤。下午3时,日军大部队到达,清军寡不(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鞍山历史)敌众,退出析木城。与此同时,清军北路在潘家堡子也被击败。当晚,清军退到海城县城。12月10日,日军侵占了析木城。12月13日,日军大队向海城发动进攻。海城虽然是军事交通重地,但清军防守的兵力十分薄弱,除丰升阿、聂桂林两部由析木城退回海城的兵力外,只有城东荞麦山、城西亮甲山设兵防守。9时,日军步兵在大炮火力支援下,对驻守荞麦山清军发起进攻,清军以三门连射炮还击,但因炮火不及,退入城中。日军分两路由南门、东门攻入城内。清军丰升阿、聂桂林两部无力抵抗,弃城向牛庄、辽阳退去。12月13日中午,日军完全占领海城。

海城义和团运动鸦片战争以后,以反对帝国主义为宗旨的义和团运动遍及全国,波及鞍山地区,鞍山城区、海城、台安、岫岩义和团运动兴起,海城最为壮观。而海城县义和团运动最早兴起于牛庄。1900年6月,以牛庄人齐凤仙和西土台人张某为首,分别号称“岳元帅 ”(岳飞)、“杨元帅”(杨延昭)组织“神拳营”、“红灯照”,一时间发展到三四百人,男练神拳,女练红灯照,这时,海城全县发展到千余人。农历六月初十,当盛京(今沈阳)教堂被义和团烧毁的消息传来时,牛庄义和团200余人,在“岳元帅”带领下、活捉和砍死作恶多端的法国传教士大司泽,放火焚毁教堂,不久,义和团活动中心移到海城,拆毁了沙俄修筑的中东铁路、火烧海城车站。六月十九日(公历7月15日),沙俄发兵进攻海城,义和团配合清军还击。迫敌溃退,义和团乘胜追击到大石桥。后来,沙俄增兵,将海城义和团镇压,义和团勇士英勇就义。清政府卑躬屈膝,与洋人签署了天主教案交涉案,重修牛庄天主教堂 。并为法国传教士大司泽立碑,成为中华民族一大耻辱。

日俄鞍山大战日俄战争是日俄两个强盗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侵略战争,这

场长达两年的战争,一直在辽东进行,战火一直在旅大、营口、鞍山、辽阳地区蔓延,特别是辽阳会战,这是继旅顺口攻坚战之后的又一次重要战役,就是在鞍辽交界地区进行的,日俄鞍山地区大战,1904年8月27日日军第二军、第四军与俄军西伯亚第一军团、第二军团、第四军团交战于今千山区的上石桥子、下石桥子 、汤岗子和今海城市的四方台一线。8月28日,日本西起刘二堡、南沙河、判甲炉、石灰窑、响山子、四方台、小岭子、栗子园、石嘴子至英守堡一线。这场历时19天的大战,给鞍山和辽阳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凡是日俄侵略军经过的地方,这帮强盗野兽见房就烧,见人就杀,见物就抢,见钱就劫,见女就奸,无恶不作,日俄双方对抓来的俘虏,优厚款待,及时释放,而把中国人抓去之后,却严刑拷打杀害 。在日俄辽阳会战中,有几百个富饶村屯被摧毁,树木被砍光,猪、鸡牛、羊全部抢光,杀尽辽阳鞍山不下三万余人的难民,无家可归,恐惶不安地逃往奉天城,侵略者犯下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

鞍山工人罢工日伪统治下的资本家不顾工人的死活,残酷剥削工人,引起工人罢工。1921年4月,鞍山制铁所发电厂的日本资本家压低工人工资引起80多名锅炉、推煤工人罢工,迫使日本资本家答应工人要求后才复工。1922年3月8日,樱桃园采矿所600多名工人,抗议日本人和把头克扣工资,要求废除大把头制,罢工持续10天,日本人被迫给工人增加工资后复工。但不久,日方便派武装进驻,监视工人活动。1923年4月1日,樱桃园采矿所140名工人因反对日本工头压迫,要求增加工资,罢工1天,当月23日,鞍山100多名人力车夫,为反对当局增加税举行罢工。1942年2月,鞍山昭和制钢所350多名中国工人,因反对搜身与体罚制度举行罢工斗争,迫使日本资本家登门挨户找工人上班,给工人道歉后,陆续复工。同月,鞍山昭和制钢所2000名中国工人,在工人张玉梅、李金山、杨国忠等人的组织下,为反对资力降低工人奖励金、福利金举行罢工。日本宪兵抓走工人代表,罢工仍继续坚持,直到资方满足工人的要求才复工。

第一个中共支部鞍山地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是1927年7月成立的中共台安支部。1927年3月,中共奉天特别支部派中共党员李焕章 (又名李郁阶)到台安县师范中学以英语教员身份作掩护,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先后吸收该校教员黄吟秋(又名黄士逸)和第一小学校长张国威加入党组织。5月,上级党组织派王纯一(又名王心斋)到台安县黄沙坨小学任校长,负责地下党工作,李焕章调离。不久,党组织又派孙广英(又名孙润芝)到台安师范中学工作,为建立中共支部作好了组织准备。1927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区委会的指示,建立中国共产党台安支部。王纯一任书记,孙广英、黄吟秋为委员,党员4名。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提倡新文化运动,发展组织,掩护上级组织派来开展革命活动的同志。党支部设在黄沙坨小学。党支部逐步建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以及“读书会”、“文学研究会”等党的外围组织,培养发展了李述申、崔文仁、王润身、金秉坤(女)、刘惠普、吕兴周等6名党员。该支部隶属中共中央北方区委员会。

辽南抗日义勇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以海城为中心的辽南人民不甘忍受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和亡国之苦,为拯救民族危亡,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号召,纷纷组织起武装抗日队伍。在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领导下,通称辽南义勇军。军团部也称总指挥部,驻海城县境九台子。设正副军团长(也称总指挥)和参谋长。辽南抗日义勇军自1931年10月兴起,到1932年末西征为止,与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上千次,先后攻克营口、海城、台安、盘

山、关门山、牛庄重要城镇,歼敌3000多人,俘虏日军少将指挥官成泽卫亮、关东军工兵司令久留大岛等重要军政人物,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军马。炸毁日军军列4次和敌机27架,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惊动了日军老巢,给人民极大的鼓舞。由于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辽南义勇军于1932年末撤出辽南,西征热河朱碌科休整,但是苗可秀、邓铁海、刘景文等人领导的抗日义勇军仍在岫岩山区与日军进行顽强的战斗。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执行天皇旨意,密令其守备队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沟附近的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命令关东军公然炮轰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占领东北首府沈阳城,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当时,东北军发电南京国民党政府请示,南京复电:“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事件扩大,绝对不抵抗。”当晚,驻鞍山的日本守备队第六大队,受令紧急开赴昌图、长春、哈尔滨并占领四洮线后返回鞍山,“讨伐”抗日武装。19日,日本鞍山警察署与在乡军人分会决定,立即征集千名青壮年,组成警防团。19日下午2时,驻海城的日军守备队率20名日侨持械进城,包围县公署、公安局,缴械绑架县知事,迫使投降.6时,县知事孙文敷被放回,通知各界团体,称上级秘密指示不抵抗,从而未放一枪激了械。同泽中学师生抢修战壕进行抵抗,后因敌强我弱,许多师生败逃关内。15日,伪满与日本签订了所谓的“日满协议书”。从此,关东军成了太上皇,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东北人民成了亡国奴。 关门山伏击大捷1932年12月上旬,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集日军多名中将的第二师团、天野少将的步行第十五旅团、独立守备队的主力及伪军、地方乡团共2万余兵力,兵分三路向辽南和辽东义勇军进行围剿,妄图将义勇军挤迫到大孤山一带聚歼。江南义勇军第十四路军司令刘景文,针对敌人的进犯路线,进行了周密的布阵设防,多次打击进犯岫岩之敌。12月17日,日本参事官成泽直亮率500多日伪军,从辽阳城窜出,直奔岫岩城而来。18日拂晓,这股日伪军向关门山方向进犯,打头的伪军被义勇军分割包围,在义勇军政治攻势下,队长马树山当即率队投降。这时,日军吉川小队全部人马被义勇军包围在陈家堡子葫芦头沟(现在的大房身乡龙门村),凭借民房、院墙进行负隅顽抗。刘景文部第五旅旅长“双龙”李向荣,带领义勇军战士向敌人发起冲锋,与敌展开肉搏战,敌军伤亡惨重。李旅长中弹牺牲后,在其弟“双江”指挥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全歼日军吉川小分队,击毙日本山岸指挥官、吉川中尉和士兵100多人,击伤无数,俘虏日军参事官成泽直亮及日军士兵50余人。 500多名伪军全部缴械投降。缴获步枪500余支、机枪3挺、火炮2门、电台1部,

及一批弹药和军需品。关门山伏击大捷之后,刘景文挥师南下,攻打岫岩城。 鞍山实行市制鞍山的历史很悠久,但是建立鞍山市却很晚。半个世纪以前,鞍山无市可言,旧堡北为辽阳县所辖,旧堡南隶属海城县。1937年12月1日,按照傀儡皇帝爱新觉罗·博仪颁发的403号“敕令”,鞍山实行市制,正式建立鞍山市,成立伪鞍山市公署,原“满铁鞍山附属地”地方事务所长三重野雄,摇身一变为鞍山市市长,成了骑在鞍山8.3万人头上的太上皇。当时鞍山市的辖区,包括鞍山、立山两个满铁附属地和与辽阳县接壤的南沙河、北沙河、前立山、后立山、八卦沟、长甸铺、大石头、后三家峪、柳西屯、八家子、南大路、北大路、南陶官等13个村屯。面积49.1平方公里,人口83514人。 建市的第二年制定了“鞍山都邑计划”,日本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大,到1939年10月,市区面积扩大到123.3平方公里,中国劳工也急剧增加,1943年全市人口达到30.6万人。鞍山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但蒙上了浓重的殖民主义色彩。日本人住在铁

东,不仅居住条件好,还用上了电灯、煤气、自来水。而中国劳动人民却住在条件极差的工棚区里,只有解放后,鞍山市的经济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劳动人民的生活才逐步改善,真正过上好日子。

鞍山解放纪念日1948年2月19日6时30分,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纵队、第六纵队共5个步兵师,辽南独立一师和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师等部队,在完成了对驻鞍山国民党军队包围的前提下,发起了总攻。六纵队十七、十八两个师从鞍山西部平原经刘二堡沿公路向市区猛烈扩展。9时许,该部五十四团由陶官屯突入市内南部,并向转盘街(今市府广场一带)进攻。四纵队十师由市区东北攻克高地和贮水池,逼进对炉山。四纵队十二师和辽南独立一师从市区东南两面向神社山(今烈士山)、伪市公署一带猛烈进攻。10时许, 敌军全部被压缩在鞍钢白楼、伪市公署转盘街、对炉山3个据点。攻城部队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分别攻下这3个据点。战斗到深夜12时结束,全歼国民党五十二军二十五师及矿警、地方保安团等总计1.3万多人,生俘敌师长胡晋生,国民党鞍山市长罗永年自杀身亡,缴获大批武器装备。从此,鞍山回到人民手中。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个日子,中共鞍山市委、鞍山市政府决定, 把“二·一九”作为鞍山解放纪念日。

海城大地震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海城、营口一带发生7.3级强烈地震。震中在北纬40°36',东经122°48',位于海城县岔沟公社西南北庙子一带,故称海城地震。震源深度为16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强。海城、营中一带人民财产受到了很大损失。南部大连,北部鞍山市区、辽阳市,西部锦州市都受到波及。这次地震的有感范围很大,北到黑龙江省的嫩江和牡丹江,南至江苏省的宿迁,西达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镇和陕西省的西安市,东线越出国境至朝鲜,有感半径达1000公里。有感范围,北至黑龙江海拉尔(现内蒙古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南抵安徽淮河流域,西到陕西黄土高原,东达日本,方圆2000余公里。海城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时地光闪闪,地声隆隆。震区90%的人都看到了低空发光现象。远近所见光色和光象不尽相同,近处可见一道道长的白色光带,远处则见红、黄、蓝、白、紫的闪光。此外,还有人看到从地裂缝直接射出的蓝白色光,以及从地面喷口中冒出的粉红色光球。在海城、营口、盘锦一带普遍听到了闷雷似的响声。震前由于地震台、站做出了预报,县、公社、大队积极组织群众预防,使灾情降低到最低程度。海城县震灾损失金额约4亿元,死亡1020人,伤16933人。强烈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及辽宁省委、辽宁省革委会、鞍山市委、鞍山市革委会立即发来了慰问电和慰问,鼓励灾区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战胜困难,重建家园。

鞍山历史篇二:2016年鞍山中考历史复习资料(完整版)

2016年鞍山中考历史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的文明与发展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七上)

1.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变革

(1) 铁农具: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战国时得到推广。

(2) 牛耕:至迟春秋末年己使用,战国时得到进一步推广。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 水利:秦蜀郡太守李冰兴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2.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

(1) 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

(3)内容: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4)影响: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 各国变法结果: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七上)

一、 秦的统一

1.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

(1) 统一六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2) 统一的意义: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 目的:为了巩固统一,加强统治。

(2) 措施: 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④军事上:反击匈奴,修筑长城。

(3) 意义:秦朝首创的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七上)

1. 文景之治:长期的战争导致经济萧条,经济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西汉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轻徭薄赋,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

2. 汉武帝的大一统:

(1) 背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2) 措施: ①政治上重视人才,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②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文化上推行儒学教育,创办大学。

(3) 结果:西汉王朝在政治、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七上)

1. 张骞出使西域:

(1) 西域:两汉时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 张骞出使西域:

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3) 设置西域都护: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人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干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丝绸之路:

(1) 丝绸之路:

汉朝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

(2)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3) 影响:沟通了中西交通要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第1课 繁荣一时的隋朝(七下)

1.隋的统一: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都城长安。589年,隋

灭陈,统一南北。

2.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随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5年开始。

(3)情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到余杭。

(4)四段: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

(4)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七下)

1. 产生: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拨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

2. 完善:

唐太宗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武则天时期开设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 影响:改善了用其所长制度,使得有学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7、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七下)

1.科学技术:

(1)建筑——赵州桥: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量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诗歌:

(1)李白:人称“诗仙”。

(2)杜甫:人称“诗圣”,他的诗被称作“诗史”。

(3)白居易:

3.书法和绘画:

(1)书法:颜色卿(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创“颜体”。

柳公权自成“柳体”。

(2)绘画: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吴道子被称为“画圣”。

4.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1、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有了很大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那里的大部分洞窟,是隋唐时期开凿的。

2、莫高窟里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像。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七下)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2)经过: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海。

(3)意义: ①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②郑和是我国是世界历史上伟大航海家。

③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组织“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的倭寇;又开赴福建、广东,灭了那里的倭寇。

3、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广东澳门居住权:

(1)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用欺骗的手段攫取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怀抱。

中国近代的探索与抗争

(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八上)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从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

2.目的:“师夷长技”,维护清朝统治。

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4.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5.口号: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6.代表人物:

中央:奕诉;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7.主要内容: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前期);(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

(2)创办民用工业(后期);(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建立海军;(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人才。(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8.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9.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10.评价:

(1)主观目的:维护清政府统治,但未能使中国富强起来。

(2)客观作用:

①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②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第7课 戊戌变法(八上)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2.变法维新的准备活动

①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②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4.百日维新:

5.戊戌变法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8课 辛亥革命(八上)

1.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1894年创建兴中会(革命团体);

(2)1905年创建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3.武昌起义:

(1)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之后,全国响应。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 日南京;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评价:

(1)功绩:结束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失败: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

鞍山历史篇三:鞍山特色

鞍山市位于辽宁省中部,是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素称“钢都”。

??鞍山地理位置适中,在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区域中是连接以大连为前沿,以营口、锦州、丹东为两翼,以沈阳为腹地的中部城市群的要冲。

??鞍山资源丰富,市区周围铁矿储量逾百亿吨,占全国储量的四分之一;南部和东南部是菱镁矿富集地带,约占世界储量的四分之一;滑石矿是我国三大产地之一,储量居世界之首;岫岩地区素有“玉石之乡”的美称,拥有丰富的玉石资源;此外,农产品资源、地热资源也相当丰富。

鞍山这座城市,虽然建置较晚,但他的历史却很久远。在这里曾产生过绚丽多彩的文化,是远古时代人类发祥地之一。从考古发现的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证明,在距今约2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此外,在海城境内的析木、牌楼、大屯、岔沟、腾鳌等地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棚、石器;在鞍山旧堡区发现有战国晚期的青铜戈、铜镞等,进一步证

明,在这里同中原一样,很早就脐入了人类文明的行列,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远在战国秦汉之际,今鞍山市境域大部一直受辽东郡首县襄平县等县的管辖。今海城市境域则为西汉辽东郡新会县、辽队县、安市县辖地。今台安县境域则为西汉险渎县辖地。今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域亦属燕国辽东郡襄平县辖。此后延续2000多年,或属于郡辖,或属于国辖(如西晋设辽东国),或属于道辖、路辖、卫辖、府辖、州辖,以至于省辖、县辖,其建置依代相续。

鞍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东北明珠"之称的千山 国家风景名胜区,有中国最大的温泉康复中心汤岗子温泉,有堪称"世界之最"的七彩玉佛,还有东山城市森林公园 、岫岩药山风景区、海城 白云山 风景区等;以鞍山国际大酒店为代表的一大批高中档酒店可以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休闲环境;海城西柳服装市场、南台箱包市场、岫岩玉器市场及遍布鞍山城区的各大商场,也将为来鞍游人提供理想的购物场所。

千年传承

鞍山博物馆

讲述鞍山的历史,在这里曾经发生过绚丽多彩的文化,是远古时代人类发祥地之一。 博物馆包含鞍山地方史、冶铁、玉文化、馆藏精品、及多功能厅五个展厅。

“一个地方历史的传承”

“让人回味的历史与曾经的辉煌”

“彰显城市文化特色与品味”

1、鞍山二一九公园,1948.2.19,纪念鞍山解放日

2、孟泰公园,镌刻着工人阶级楷模名字

3、鞍山全国著名的钢都,现代化工业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鞍山地处辽东半岛腹部,素以祖国“钢都”著称,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从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以海城小孤山人为先驱的历代先民,在漫长的岁月中,从荒蛮逐步走向文明,用生命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与文化,为我们今天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鞍山地方史陈列》,旨在以鞍山历史为主线,以地上地下遗存的文物为载体,以史前文化、两汉文化和明清文化为重点,真是地再现鞍山地区辉煌的历史进程,为观众展示出一幅脉络清晰、内涵丰富的历史画卷。

冶铁技术的发明和铁器的出现,开创了历史上一个全新时代——铁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进步。我国古代用铁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冶铁技术历经三次重大变革,即战国秦汉时期生铁技术的发展和生铁软化技术的发明:唐宋时期“炒钢”技术的发展和由南北朝时期发展而来的“灌钢法”的推广:明清时期“生铁淋口”技术的发明。

鞍山地区的冶铁历史,与上述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同步,考古发现最早的人工铁制品是战国西汉时期。今天鞍山被誉为“钢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此次展览,将以鞍山地区多年来出土的历代冶铁遗迹、遗物及近现代鞍钢的发展历程为背景,介绍千百年来本地域冶铁业发展的概况,揭示其所涵盖深厚的文化内涵。

天下美石玉为先,素有“玉都”之称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所产岫玉,是中华宝玉石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是迄今最早被人类发现和利用的玉石种类,堪称“古玉之光,万年魂宝”。

从中国最早的玉制品,到世界最大的玉制品,从原始文化阶段的玉器,到当代誉为国宝的玉雕,有很多出自岫岩玉,其质地温润,雕工精湛,深受垂青和珍爱: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

挖掘岫岩历史,展示岫玉风采,弘扬岫玉文化,提高岫玉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本馆陈列的宗旨。期待观众朋友能在温馨的美石文化中得到享受和启迪。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瓷器的发明及其装饰的艺术成就,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从东汉时期瓷器成熟以来,瓷器装饰艺术沿着以简单到复杂的道路推进,并伴随着不同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追求而发展。

明清时期的宫廷家具,科学合理,美观大方,坚实耐用,技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历史价值,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鞍山市博物馆馆藏精品,荟萃了瓷器、铜器、景泰蓝、家具、漆器、雕刻、书画、刺绣、钱币、杂项等十一大类。本次展出以瓷器、家具和漆器为主。

相关热词搜索:鞍山 历史 鞍山历史天气 鞍山历史简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