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锐捷:关于哈、吉两国农产品市场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20-06-0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内容提要:中国特别是新疆与中亚各国的农业经贸合作内容广泛、潜力巨大,且已有了较好的基础,但目前主要是民间自由交往和企业自发运作,缺少政府及部门间的官方协调、管理和及时引导、指导,根据对哈、吉两国市场拓展、技术合作和资源开发潜力分析,针对尚未建立有效的经济沟通机制、尚未签订经济贸易与投资协定、尚未制定贸易正常化促进政策所导致的发展障碍分析,高层推动、签订协议、制定政策、规范运作已成为大势所趋。科学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以政府搭平台,以企业带项目,以项目换资源,以质量拓市场,以贸易增效益,以合作保稳定”外向型拓展战略,将对新疆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产生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根据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党委、政府的相关调研安排,历经一年的前期策划和精心准备,由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关锐捷同志为团长,由自治区党委政研室、农业厅、进出口检验检疫局、乌鲁木齐海关、社科院、外向型龙头企业组成的赴中亚农产品市场政府考察团一行8人,于2007年11月25日至12月5日,对邻近新疆边境口岸国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阿拉木图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奥什等4座重要城市,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地调研。考察期间,来自不同部门的各位成员发挥专长、精诚合作、齐心协力、不卑不亢,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不怕顶风冒雪、不顾道路泥泞,深入了解哈、吉两国基本国情民情和农产品市场开发潜力,研究探索拓展中国与中亚农业经贸合作的途径和措施,较为圆满地实现了考察预期。

  

  一、出访考察综述

  

  本次考察中亚农产品市场的调研对象,初衷是根据发展新疆外向型农业颇具特点的市场潜力大的哈萨克斯坦、过境贸易量大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出口量大的乌兹别克斯坦三国,但估计乌国对我方进行市场调研比较敏感,担心我成为乌农产品出口的强有力竞争对手,以各种借口和托辞迟迟不肯发出邀请,鉴于邝日已久最后不得不暂时放弃考察。

  考察活动得到了中国驻两国大使馆及商参处的大力支持与热情协助,使馆及商参处负责同志接见了考察团一行,听取汇报并介绍了两国政治局势、经济形势、投资环境以及双方可能的合作领域等情况。考察团先后拜访了所在国农业部、州政府的主要官员以及商会官员,全面介绍了新疆乃至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概况和考察、合作意图,就共同感兴趣的加强农业经贸合作和妥善解决贸易争端,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座谈、交流、磋商。

  在哈萨克斯坦,哈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农产品生产加工、畜牧、水产、进出口检验检疫等司局的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交流,他们一致诚恳地希望加强中哈两国农林牧渔业合作交往,迫切要求向中国出口小麦和畜产品,进一步扩大向哈的蔬菜、水果等进口,赴中国学习考察水产养殖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我们巧妙地抓住会谈时机,就云南一批出口花卉因被哈检出带有检疫病害对象而中止中国所有花卉和观赏植物出口问题,与哈国农业部官员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坦诚沟通,哈方极为重视,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局长表达了哈方因故拖延处理事件的歉意,表示在接到中方邀请后将尽快组织专家赴新疆进行产地调查,以便及早恢复新疆花卉正常出口。

  在吉尔吉斯斯坦,吉国农业部对我方来访颇为重视,部长、常务副部长和部属各司局以及各地主管部门、大型企业的负责人30多人参加了接见和座谈。部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长篇讲话,全面介绍了吉国农业发展情况和开展全方位合作的良好愿望,并在听完我方团长坦诚直率的情况介绍和考察初衷后给与高度评价,称其感受到了中国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来吉访问、参会时热烈友好气氛的延续,诚挚地希望以此为契机,共同务实地开创中吉农业经贸合作的新局面。奥什州主管农业的副州长和主管外贸的负责人梗要地介绍了全州农业概况和合作意向,表达了渴望尽快进入实质性农业经贸合作项目的迫切心情,对考察团来访表示衷心的欢迎,并期望尽早由中国农业部和新疆自治区政府组织企业,就化肥和农药生产、甜菜和棉花加工、良种和农机先进技术等项目,赴吉进行合作洽谈。我驻吉国经参处富有成效的高质量协调工作给考察团全体成员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各大城市和近郊,团员们深入当地的重点农贸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着重了解果蔬、肉类、禽蛋、花卉等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品种、价格、产地和消费需求变化等情况,广泛接触我国经商人员和当地企业负责人和国民,从他们那里了解并收集了大量相关信息。考察团一行还走访了部分从事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的中资企业以及比什凯克经济开发区(免税区)中方企业,体验并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

  在与哈、吉两国政府官员和工商界的接触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对方希望通过开展双方的经济技术合作,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极为迫切。目前,吉国生产的化肥只能保障1/4的需求,绝大多数从俄罗斯等国家进口;
农药、兽药的供应严重不足,供应的短缺造成农资价格昂贵。吉和其他中亚国家在原苏联时代留下来的农业机械大部分老化报废,农民又没有手工耕作的传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急需更新农业机械和建立新的维修体系。农产品加工业是中亚国家上到政府、下到农民关注的焦点。为此,这些国家将农产品加工、化肥农药农膜生产、农机制造列为鼓励外国投资的重点行业,实行优惠的投资政策。

  我们了解到,中亚各国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市场供给,正在积极改善贸易与投资环境。目前,中亚地区的市场环境已大为改善。10年前曾出现过的无序和混乱状态已基本消除。经过整顿,各国海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有了很大转变,随意设卡和乱罚款、乱收费的现象有了较大改观。各国相继降低了进口税率,例如,哈国将本国不能生产的农产品进口关税调整到0.5%以下,为吸引外资发展本国农产品加工业,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进口设备关税全免,3年所得税、财产税、土地税全免等优惠政策。吉国已是世贸组织成员国,目前的平均进口税率已降至5.2%,实行零关税的税号已有2000多种,许多国际惯例逐渐被这些国家和企业所认可,市场行为也在进一步规范。

  考察总体印象:中国特别是新疆与中亚各国以及俄罗斯等国的农业经贸合作内容广泛、潜力巨大,且已有了较好的基础,但目前主要是民间自由交往和企业自发运作,缺少政府及部门间的官方协调、管理和及时引导、指导,针对存在的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我们与哈、吉两国农业部官员共同认为,高层推动、签订协议、制定政策、规范运作已成为大势所趋。

  

  二、合作潜力分析

  

  中国与哈、吉等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历史悠久,90年代中期以来,经历了持续下滑、徘徊,直到2002年进入贸易低谷后开始回升。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实施私有化改革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农业生产规模和产量大规模下滑,但2000年以来普遍有所好转。哈萨克斯坦粮食生产和畜牧业优势明显,具有土地资源丰富、生产规模大、生产总量高的特点,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2006年中哈农产品贸易额突破1亿美元,是2001年的3.38倍。吉尔吉斯斯坦经济也在恢复性增长,农产品主要由棉花、烟草、水果、蔬菜、香精油植物以及牛、羊、马等,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弱,且正面临着粮食安全问题,目前中国的农业和工业产品过境贸易较为活跃,需求旺盛。乌兹别克斯坦粮食、棉花、蔬菜生产颇具优势,是世界棉花出口大国和中亚地区蔬菜出口国。

   (一)市场拓展潜力

  中亚目前有人口5700多万,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使其消费能力不断增长,以反季节蔬菜为例,2006年哈萨克斯坦消费量超过48万吨,人均消费量达到31公斤,同期生产量仅能够满足消费量的34.3%,需求缺口高达60%以上;
预计到2010年,设施蔬菜缺口将增加到52万吨,2015年缺口达到61万吨。另据哈国官方统计,2006年哈国共进口水果69908.2吨,价值3619.22万美元(未含边民互市贸易和灰色通关数量)。中国水果因价廉物美,正逐步受到中亚国家消费者的青睐,具有一定影响力,出口拓展空间较大。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通过南疆各口岸出口到周边国家的鲜水果73401吨,货值1688万美元,主要出口到吉国,并通过吉国转运到中亚其他国家(据吉国最大的水果经销商介绍,他年经销中国的水果达7万吨,其中本国销1.5万吨,销哈国3万吨、俄罗斯2.5万吨)。2007年1-11月,通过新疆各口岸向哈萨克斯坦出口的农产品13.98万吨、6643.2万美元。2007年通过塔城巴克图口岸出口果蔬产品8.2万吨,比上年增长105%,其中蔬菜2.2万吨,增长6.3倍。

  (二)技术合作潜力

  中亚各国都在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由于起步较晚,全面私有化改革严重冲击了原有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农业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农业要恢复到独立前的状况并赶上中国的发展水平尚待时日,经济实现成功转型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尽管中亚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积极扶持家庭农庄开展合作化运动,组建国家及州市级专业化农业集团公司,引进资本培育壮大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体系,但要形成竞争力和满足需求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水平明显强于中亚,占据一定的竞争优势,加之中央和地方政府持续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使之有雄厚的国力作后盾。特别是新疆毗邻中亚,与周边国家人文相通,在开展双边的经贸合作上还占据着区位和人文优势。新疆的农产品能顺利打入中亚市场,一是靠优越的地缘优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物美价廉的竞争优势;
二是有一批从新疆和内地走出去的经销商活跃在哈、吉等国,通过他们把中国的各种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各国,架起了双方经贸合作的民间桥梁。

  (三)资源开发潜力

  中亚国家地域辽阔,水土资源丰富。据了解,哈国现有耕地5.3亿亩,牧场面积23.58亿亩,吉国现有耕地1858万亩,若具备或恢复原有的灌溉系统,可新增耕地1500万亩,刈草地325万亩,牧场1.33亿亩,具有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良好条件。近年来,中亚国家农业生产在改革的推动下,主要农畜产品产量有了恢复性增长,但总体上仍处于低投入、低产出、“靠天吃饭”的状况。例如吉国奥什州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发展蔬菜、瓜果、棉花、甜菜等高效农作物,但因其加工能力落后,尚未形成产业链,农产品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深加工,一方面不能扩大生产,另一方面造成很大一部分果菜被年复一年的浪费掉,这对新疆实施外向型农业发展战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要我们抓住有利时机,发挥双方在经济领域的互补性,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开展农业合作,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就能更有效地开拓中亚市场,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新疆一些企业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如新疆新康番茄制品公司面向中亚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于1998年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立了番茄酱厂,主要生产罐装、玻璃瓶及软包装的番茄酱、番茄汁等,年生产能力为5000吨。截至目前,公司累计生产经营番茄制品1.12万吨,带动国内原材料出口730万美元,这家企业已成为哈国主要的中资企业之一,产品多次在哈国获奖,成为当地的名牌产品,公司已着手在哈国建立番茄种植基地,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三、产品供求分析

  

  从对两国4个直辖市的大型农贸批发市场和超市实地考察看,哈、吉两国随着经济的全面复苏,国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尽管农贸市场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但市场上各种农副产品琳琅满目,市场交易活跃,价格比国内普遍明显偏高。

  从果蔬品种看,受当地居民饮食习惯影响,两国市场上的品种相对我国略少,外观及品质相对较差。蔬菜主要以土豆、莲花白、胡萝卜、西红柿、黄瓜、洋葱为主,其它蔬菜品种都能见到,但市场份额少,交易量小。鲜果品种主要有苹果、柑桔、葡萄、香蕉、梨、石榴、菠萝等。干果有核桃、杏仁、杏脯、杏干、葡萄干、巴旦杏、开心果、花生等。

  从产品来源看,除了土豆、莲花白、西红柿、黄瓜、洋葱等品种主要依靠本国生产供应市场外,其它夏季时令蔬菜以及反季节蔬菜则主要从我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进口,本国生产量很小。两国生产的水果仅限于苹果、葡萄、石榴、西甜瓜、柿子等少数几个品种,现有的生产规模及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还需大量进口弥补国内供应的不足。苹果、柑桔、梨、红提葡萄主要从我国进口,除少部分来自甘肃、陕西和湖南等地外,(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大部分为新疆水果。香蕉从厄瓜多尔、中国进口,向中亚国家出口水果的国家还有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等。干果大多产自本国及周边临近国家。肉、奶、禽、蛋等畜产品大多产自本国,进口量不是很大。从我们在农贸市场现场调查的情况看,由于我国加强对出口果品实行果园和包装厂全面注册登记制度,市场上交易的中国果品,在外包装箱上都有明显的标识,产品规格比较统一,据经销商反映,果品的品质也较已往有明显的提高。

  从营销价格看,由于两国经济得到全面恢复,特别是哈国经济连续多年持续增长,居民消费能力较高,农产品供求总的形势是,除了小麦、肉类、棉花等少数农产品能满足国内需求,价格随国际供求关系影响呈一定增势外,其它各类农产品及加工产品价格始终保持在高位。哈国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吉国。特别是哈国首都阿斯塔纳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农产品主要依靠外调,品种多,品质好,但价格也相当高,详见下表:

  

  哈国阿斯塔纳市果蔬及肉类价格一览表 人民币元∕公斤

  品种产地批发市场价格超市价格

  莲花白哈国2.584.8

  胡萝卜哈国1.686

  青萝卜乌、吉4.8

  土豆哈国2.75.4

  黄瓜哈国14.424

  西红柿哈国11.424

  大白菜不详24

  洋葱乌、吉1.682.8

  生菜乌、吉4.8元∕150克12(同前)

  花菜乌、吉1524

  芹菜乌、吉48

  茄子中国2736

  彩椒乌兹别克斯坦3360

  大蒜中国山东11.430

  红富士苹果中国新疆1228

  黄元帅苹果哈、乌、吉915

  红提葡萄乌兹别克斯坦3036

  木纳格葡萄中国30

  桔子中国、伊朗16.224

  香蕉中国、厄瓜多尔21.6

  精瘦牛肉哈国58.5

  羊肉哈国53.1

  注:以上产品价格系按100坚戈兑换6元人民币计算。

  

  从上表可以看出,哈国果蔬主要品种的批发价格普遍是新疆同期价格的2至5倍,甚至更高,肉类价格约在2倍左右。阿拉木图、比什凯克、奥什等城市因距我国和独联体的主要农业产区——费尔干纳盆地较近,城市周边也是农业种植、养殖区,农产品价格相对于阿斯塔纳等以北地区低一些。我们在考察时了解到,比什凯克市西红柿、黄瓜、土豆的批发价格分别相当于8元、12元、1.4元人民币(1公斤,下同),从我国进口的苹果批发价格在7元人民币左右,主要是元帅、红星等一些受当地百姓认可并能消费得起的传统品种。奥什市农贸市场牛、羊肉的价格分别相当于24元、28元人民币。我们考察正值入冬之初,是农产品供给比较丰富的时期,据从生活在当地的居民那里了解到,每到12月至来年6月,受当地反季节生产水平不高、贮藏保鲜技术落后等因素影响,果蔬和肉类价格在这一期间会处在更高位。

  我们考察超市中看到,像果汁、果酱、饮料、奶及肉制品等大都产自本国及周边其他国家,我国生产的产品很难见到其身影,从中国进口的加工农产品多在一些小型超市、零售店能见到,这说明我国生产的食品加工制成品还未充分占领中亚市场,这方面的市场潜力还很大。

  

  四、发展障碍分析

  

  近年来,新疆对哈、吉等中亚国家以及俄罗斯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和新疆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目前,各国都有加快发展农产品贸易的强烈愿望,也拥有促进经贸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当前存在的一些障碍性问题,制约着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尚未建立有效的经济沟通机制

  二十世纪90年代边境贸易兴起,但中国与哈、吉等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在近几年才得到较快发展,开始引起比较广泛的重视。受国际大环境影响,以及国际恐怖势力和国内“三股势力”在中亚国家的渗透盘踞,加上中亚部分国家内部矛盾比较突出,其政治局势存在不稳定因素。由于农产品贸易刚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家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经济沟通机制,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农产品边境贸易情况的掌握不够全面,了解不够深入,对中亚诸国的贸易政策、海关与税收制度、境外投资政策等缺乏必要的分析,特别是缺少对中国与中亚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战略研究和统一规划。

  目前,对中亚国家农产品出口还基本处于各自为政、地方政府和出口企业自我摸索阶段,由于没有农产品贸易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有关农产品贸易的信息严重不足,并且分散在不同机构,企业更是缺少获取准确信息的渠道。加之由于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融资比较困难,政府投入少,新疆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和仓储保鲜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远远满足不了出口的需要。

  (二)尚未签订经济贸易与投资协定

  中哈、中吉等政府至今尚未签订《农业合作、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也未建立涉及农业直接投资和农产品贸易的高层对话机制,仅个别地区签订了地区性合作协议,如塔城与哈萨克斯坦东哈州签订了地区级《农产品贸易协议》,农产品出口还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稳定的贸易环境。尽管中哈两国于2004年签署了动物检疫及动物卫生的合作协定和植物保护和检疫合作协定,但至今尚未商定检疫对象目录和制定具体动植物产品的检验检疫要求和实施细则,尚未形成共同认可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疫标准,缺少实质性操作内容,一般也不进行例行检验检测,尽管目前暂没有出现大批量质量纠纷,但一旦对方对我方农产品质量提出质疑,将严重影响外向型农业发展,甚至遭致毁灭性打击。

  如前所述,2007年哈方从我国云南省出口到哈国的一批花卉中检出检疫对象,因缺乏有效的政府间沟通机制和双方认定的实施细则,哈方单方面停止中国花卉进口,使新疆最大的花卉生产及出口企业——天牧公司蒙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此外,哈、吉等国受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体制、政策制度和海关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出口的程序和收费不规范,通关时间长,随意性强,近年通关成本约增加40%—50%。

  (三)尚未制定贸易正常化促进政策

  同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相比,新疆外向型农业基本上属于起步发展阶段,基础薄弱、规模较小,贸易渠道、贸易对象和贸易手段比较单一,产品结构、产品质量和贸易管理相对滞后。存在着保鲜加工发展滞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基地建设发展滞后,组织化程度比较低;
安全生产发展滞后,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贸易关系发展滞后,检验检疫标准缺失;
制定扶持政策滞后,发展环境不相适应等问题。据了解,自治区政府、科研和企业等有关部门,曾相继组织到中亚等国做过专题调研。但由于派出人员的局限性和调查目的的功利性,其调研成果或者过于宏观、流于形式,或者过于微观、难以定位,或者部门封锁、束之高阁,或者纸上谈兵、操作性差,至今拿不出针对性强、有科学依据、有指导意义的实施方案来,以至新疆至今尚未形成针对农产品贸易特点的专项出口促进政策,也缺乏必要的农产品出口信息、市场开拓、国际市场预警监测等服务,农业外向型经济难以跨出实质性步伐,尽管众多企业跃跃欲试,但又不知从何下手,只好等待观望、翘首以待。

  目前,中亚国家已经从过去的“饥不择食”逐步变为“挑好的吃,选好的用”,越来越重视进口商品质量的安全性。在双方的经贸活动中,由于缺乏国际贸易双方共同认可的促进政策,贸易纠纷和摩擦开始多起来,对方采取退货和停止某种商品进口的现象时有发生。另据了解,哈、吉等国家开始对外国人从事经贸活动实行较为严格的配额法令限制,2006年以前哈方规定每个州外来劳动力不得超过30人,制约了我国劳务输出、境外农业基地和境外市场建立,不少商人因拿不到劳务许可开始陆续返回国内,一些未经许可想留下来发展的华人不是被所在国拘留遣返,就是行贿花高价办理劳务许可证。而哈方、吉方等由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工作效率极低,一个如我方人员建设仅需半年的项目,由哈方人员施工需要两年半到三年。

  

  五、创新发展对策

  

  新疆面对两个13亿人的大市场,一是东面祖国内地市场,一是西面周边国际市场,以往我们舍近求远,把主要精力放在内地市场的招商引资上,却忽略了中亚、南亚、俄罗斯等国的市场拓展。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我们认为,优势资源不仅仅是自然资源、产品优势,同时也包括地缘优势、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快优势资源的转换,非但可以引进整合大量国内外资金,还可以带来市场、科技、管理、信息等一系列现代发展要素投入。

  实践已经和正在证明,新疆不是远离市场,而是靠近市场,具有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区域优势,是我国出口中亚的桥头堡。随着俄罗斯、中亚各国经济的复苏和亚欧大陆桥的全线贯通,新疆已成为我国开拓中亚、南亚、西亚和东欧工农业产品市场的前沿阵地。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2号)明确要求,抓紧制定到中亚地区开拓市场、资源的总体规划和扶持政策,大力发展面向中亚的外向型产业,重点发展轻纺、机电、建材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鼓励新疆等地有实力的大企业到周边国家投资办厂,建立境外资源开发加工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对其产品运回的在进口配额方面给与政策优惠。对走出去的企业在项目审核、金融服务、通关便利等方面给与政策支持。

  深入领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作用,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对于指导新疆新时期的创新发展尤为重要。

  因此,更新观念,乘势而上,广开思路,创新发展,采取各种形式扩大宣传、促进合作,不仅要宣传新疆的资源优势,同时更要宣传新疆的市场优势,科学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以政府搭平台,以企业带项目,以项目换资源,以质量拓市场,以贸易增效益,以合作保稳定”外向型拓展战略,促进新疆与中亚各国的农产品贸易与合作向健康持续快速的方向发展,将对新疆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产生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一)以政府搭平台,强化协调服务

  建议自治区促请国家农业部、商务部、质检总局、海关总署等部门与新疆共同建立农业向西开放协调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尽快推动和建立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高层对话工作机制,共同协商交流与解决双方所关心的重大贸易政策和纠纷问题。由国家有关部委和自治区共同组建工作班子,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贸易关系和问题,提出工作方案,从国家层面尽早启动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合作、投资与贸易协定谈判,签订双边农产品合作、贸易和投资框架协定,进而商定检疫对象目录和制定具体动植物产品的检验检疫要求及实施细则,建立持续长效的农业经贸机制,形成规范有序的贸易环境,妥善解决农产品出口“灰色通关”等一揽子问题。同时抓紧建设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利用国家重点加强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国际合中心建设的有利条件,商请国家相关部门,先行在霍尔果斯、巴克图、土尔尕等重点边境口岸建设鲜活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建议尽快以自治区政府外办名义,邀请哈国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来新疆进行花卉产地调查,解决出口受阻问题。

  (二)以企业带项目,强化政策扶持

  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发展外向型农业领导小组,尽快研究制定扶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对外向型农业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建立农产品出口促进专项资金,每年列财政专项资金5000万元,以补贴或贴息等形式,对出口农产品良种予以适当补贴,加强对出口基地农民和出口企业、经纪人的培训,由财政承担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GAP(良好农业规范)等认证及有关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费用。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享受农业“走出去”战略政策和项目资金援助,帮助出口企业申请使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资金”资助项目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建议由自治区外经贸厅牵头,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与中央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合作,筹办中亚农业合作与贸易信息网,建成权威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跟踪中亚国家农产品技术标准、农产品贸易政策、关税制度、动植物检疫等方面的规定与要求的变动情况,(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及时为农产品生产者和进出口企业提供有关政策和市场信息。

  (三)以项目换资源,强化基地建设

  中亚一些国家对以“圈地”、租地等形式占有土地、牧场资源的做法比较敏感,应采取以项目、技术、良种等龙头企业带生产基地的方式,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等)换取土地密集型资源(如粮食、棉花、甜菜等)。瞄准中亚丰富的水土资源和市场需求,抓住目前中亚各国缺资金、技术、管理和支持鼓励国外企业投资加工业的有利时机,发挥新疆与中亚国家自然环境条件接近,农业生产结构基本相近,而中方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占优的有利条件,一是利用中亚国家丰富的水土资源,积极开展农业生产领域合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二是兴办农产品保鲜加工业,生产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及加工制成品。三是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活跃当地市场,促进国内农产品销售。通过以上项目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进而带动国内农业生产资料、机械设备和劳务的输出,实现以项目换市场、换资源的目的。

  针对周边国家日益扩大的农产品需求,切实抓好新疆农产品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建议自治区将农产品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调整完善自治区农业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加快建设面向中亚及周边国家的农产品出口商品基地。面向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市场,在伊犁州直、塔城地区重点建设反季节蔬菜及瓜果生产商品基地,大力发展蔬菜瓜果保鲜加工业。在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重点建设果品生产商品基地,主要发展苹果、香梨等鲜果生产和保鲜加工业。虽然哈国政府加快了蔬菜基地建设步伐,但基地主要集中在哈国南部地区。据分析,即使在3—5年的建设期后,哈国南部的蔬菜也只能满足全国市场需求的50%,与新疆近邻的哈国东北部和俄罗斯南部与哈国接壤的部分地区,由于气候无法实现反季节蔬菜生产,加之运距远等原因,他们对于果蔬的需求还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赖从中国进口。干果生产我方对乌、吉两国不具有太大优势,两国生产的如葡萄干、巴旦杏、开心果等还少量出口我国。中亚各国花卉市场的潜力较大,本国生产量很小,并且只能满足夏季供应,大量需从荷兰等国进口。据乌鲁木齐海关统计,2007年1至10月,新疆口岸出口各类鲜切花近80吨,贸易额达63.7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4倍。鲜花主要有玫瑰、康乃馨和满天星等品种,从新疆口岸出口到中亚的鲜花主要来自云南省。因此,新疆应将花卉业作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一个新兴行业。

  (四)以质量拓市场,强化加工保鲜

  适应拓展市场、稳步提高国际市场占有份额的需要,应尽快建立健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两支队伍一个中心”:强化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完善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优质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土肥植保、检测检疫等职能部门作用,强化品牌意识,把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转变为农民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技术规范,带动千家万户农牧民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
加强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区的产地环境监测,规范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和使用,推进农畜产品主产地全面自检,从源头上杜绝和防止超标农药、兽药、化肥等污染源隐患。加快建立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和质量可追溯体系,切实巩固和扩大GAP认证成果,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到2010年,凡未经认证的不准进人市场销售,依靠质量站稳市场。

  新疆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主要是近几年适应国外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目前出口的水果、蔬菜等几乎都是初级产品,其中水果相当部分是转口贸易,且加工、保鲜方式落后,精深加工基本上是空白,多数没有按照国际惯例经过清洗、分类、打蜡、冷藏等基本保鲜程序处理,营销半径小,保鲜时间短,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建议建立农产品出口促进专项资金,引导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增加贷款额度,支持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五)以贸易增效益,强化国际促销

  国际促销是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的重要途径。应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加强对中亚农产品市场的跟踪研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积极支持出口企业、行业协会、各地州到境外举办农产品及加工制成品的展销促销活动。重视品牌建设,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申请境外品牌注册、卫生注册和国际质量、环保认证,创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品牌和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近几年,新疆一些地州陆续到周边国家举办经贸展会,一些企业针对中亚市场注重品牌建设,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今后,应从自治区层面乃至联合中央部委层面组织境外农产品展销活动,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加强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配合,实现关口前移,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农产品出口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加强与国内外进出口商会、论证机构组织的联系和交流,协调解决技术壁垒问题,为农产品出口创造宽松、稳定的经营环境。

  同时,利用现有的对外开放平台,如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开发区、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个国家级开发区,伊犁、塔城、博乐3个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及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国际合作中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区内外企业发展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业。抓住国务院2007年32号文件给予南疆三地州的特殊优惠政策以及吉国已是WTO成员国的有利条件,在南疆重镇——喀什建立农产品出口加工示范区,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吉国良好的通关条件,抢占中亚市场。

  (六)以合作保稳定,强化境外开拓

  目前,中亚一些国家政局不稳,在某种程度上障碍了农业经贸合作,但不应因噎废食。应采取积极促进的态度,抓住有利时机,依托新疆农业领域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和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适应中亚日益增加的农产品需求,根据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总体部署和规划布局,支持鼓励新疆企业到中亚国家开展经贸与技术合作。以农产品出口促进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西部促进资金等作为引导性投入,帮助外向型企业壮大规模,增强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形成多元化的农产品出口格局。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力求以日益融合的经济合作促政局稳定、保企业权益。

  

  考察团团长:

  关锐捷 新疆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研究员

  考察团成员:

  凯撒·阿不都拉 新疆自治区农业厅助理巡视员

  王平生 新疆自治区党委政研室处长

  吴 卫 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处长

  孙娃妮 乌鲁木齐海关数据中心主任

  胡红萍 新疆社科院中亚所副研究员

  李 萍 新疆天牧集团公司董事长

  阿依努尔·巴德力汗 翻 译

  

  作者:新疆自治区政府赴中亚农产品市场考察团

  总报告执笔:

  关锐捷 王平生

相关热词搜索:两国 农产品市场 考察报告 锐捷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