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雯:信息时代我们怎样报道新闻?

发布时间:2020-06-0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在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沟通越来越便捷的信息时代, 任何新闻都有可能被迅速扩散并面对公众的质疑。媒体生态的改变, 正在对新闻报道的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去冬今春, 因为河南省夏邑县大白菜滞销而引发的一系列报道, 以及后来相关媒体之间的争执与批评, 再一次说明了这个问题。

  

  

  

  最早发现这条新闻并进行报道的是河南日报。去年12月10日, 该报发布了一条500余字的消息《商丘夏邑李集镇两万亩大白菜急寻销路》, 称“夏邑县李集镇高双庙村及附近村庄约2万亩优质大白菜现在亟待收获, 但因没有销路, 眼下还长在地里, 村民们非常着急。”“村民们说, 去年每公斤大白菜能卖到两角多钱, 每亩地能卖2000元左右。可今年只有安徽一家泡菜厂前来收购, 并且价格是按亩算, 一亩地只能卖1000元多一点。”这条消息还谈到:“据了解, 春节一过, 白菜就会长芽, 也就会失去应有的食用价值, 那时这些大白菜就只能白白扔掉。”因此, 在消息的末尾, 是一句忧心如焚的间接引语:“守候在地头等待客户的村民说, 希望需要大白菜的客户赶快与他们联系, 不要让他们一季的辛苦化为乌有。”

  河南日报的这条新闻不仅在一些网站上得到转载, 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如河南省商务厅和郑州特办立即与商丘夏邑县商务局取得联系, 了解大白菜目前的销售情况后,随即于次日与商务部“新农村商网”取得联系,希望借助商务部“新农村商网”对接平台帮助河南夏邑县农户解决2万亩大白菜销售难的问题。据“新农村商网”报道, 截至12月19日, 该网站已采集大白菜求购商信息12条, 促成一笔总金额127.2万元的大白菜意向成交。

  为什么夏邑县的大白菜会卖不出去? 河南日报抢先发布的消息并没有能回答这个问题,这就给同地区其他新闻媒体留下了后起直追、大做文章的空间。12月30日, 河南商报在“调查”版上以近乎整版的篇幅揭开了谜底, 标题是:《油价攀高“连累”白菜滞销运费高过菜价, 夏邑上亿斤大白菜被“冷落”地头》。这条新闻中占篇幅最多的被采访对象是夏邑县王集乡张楼村村支书华健亚。调查报告中写道:“华健亚说, 如果气温连续6天低于零下5摄氏度,大白菜肯定要被冻坏。今年村里共种了2000亩的大白菜, 目前才卖出了500亩。”“华健亚说不出太多原因, 他只知道这绝对和油价上涨有关。”华健亚给记者算的多笔账都在这篇报道中有记录, 如“‘郑州几大蔬菜批发市场的大白菜批发价在0.17元到0.20元之间, 而从夏邑拉到郑州的大白菜成本价就已超过0.20元, 你说有哪个收购商愿意到夏邑来收? ’华健亚说, 目前他们也没有好办法, 只有耐心等待。”“华健亚算了一下每亩大白菜的种植成本, 种子费15元、鸡粪150元、复合肥115元、尿素90元、农药50元、耕地30元, 每亩花费共450元。每亩地收白菜1万斤, 每斤只要能卖5分钱, 就能收回成本。‘只要现在有菜贩子来, 我一毛钱都卖。与其让白菜烂在地里, 不如便宜点卖出去。’华健亚说。”对此记者的评价是:“想卖一毛钱一斤,华健亚的期望有点高了。张楼村许多村民告诉记者, 每斤只要给9分钱, 他们立马就卖。”

  仅从稿件本身来看, 河南商报的报道比河南日报的短消息无疑是深入了一步, 记者的采访也细致得多, 在最后一段“记者观察”中, 还进一步谈到,“其实今年受油价影响的不仅仅是大白菜, 萝卜、菠菜等大田菜今年也不太好卖。”问题是, 这条看似揭开了“谜底”的报道,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传播效果? 这条新闻所揭开的“谜底”是不是全部真相?

  今年1月11日, 同在郑州的另一家晚报也用了整整一个版对此事件进行了“揭秘”, 而且矛头直指前两家报纸。这篇发表在“独家责任”版上的新闻做了这样的标题:《夏邑白菜滞销之后的媒体“杀跌效应”》。稿件中写道: 第一篇报道“为夏邑引来了收购白菜的客商, 但是, 白菜价格却降低了。”“李集镇高双庙村村民高峰告诉记者:‘当时, 夏邑的白菜价格为每斤一毛五左右, 报道以后, 客商只愿意出一毛一。如果是一毛一这个价格, 我们的白菜早就卖完了,可是, 没办法啊, 客商不愿出高价, 硬拖着也不是办法, 我们也只有先卖一点了。’就在夏邑白菜价格稍有抬头之时, 2007年12月30日, 又有媒体报道‘运费高过菜价, 夏邑大白菜滞销’,并称这是夏邑白菜即将烂在地里的主要原因。此消息一出, 夏邑立即引来了北京、山东等地的客商, 但是, 这些客商认定‘夏邑白菜滞销,再不出售, 很快就会烂在地里’, 并以此来压低白菜价格。夏邑的白菜价格也从媒体报道前的每斤一毛二、一毛三, 被客商压低到九分。”

  晚报的记者还专门针对商报的报道, 再次找到了华健亚。稿件中有这样的记录:“‘我真是怕媒体了, 我真是冤枉, 你不知道, 我都快成夏邑菜农的罪人了! ’见到记者, 华健亚的第一句话略显激动。”“华健亚说, 白菜销售不如去年是事实, 油价上涨, 运费高也是事实,‘可我从来没说过白菜快要烂在地里了, 媒体这样一报道, 很多外地客商都以为夏邑白菜真的卖不出去, 快要烂在地里了, 结果, 纷纷压价, 现在,很多菜农见我, 都说白菜价格低是怨我了。’”

  从晚报提供的上述事实来看, 当地报纸在此前的报道可能确有负作用, 不能否认夏邑县大白菜价格被客商压低, 与新闻报道过于详细地描述一些菜农求售心切的细节有关。但是,如果把白菜价格下跌归因于“媒体杀跌”, 显然有失偏颇, 不够客观公正。其实, 在晚报这条稿件中, 已经提供了不支持该新闻标题的事实。稿件中出现的被采访对象中有一位是夏邑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苗育才,“说起白菜滞销原因, 苗育才坦言:‘油价上涨, 运费过高是一个原因, 但只是诸多原因中的一个, 绝对不是主要原因。’苗育才分析道, 全国种植白菜的面积增大, 白菜又普遍丰收, 市场供应过足, 才是白菜销售较往年缓慢的主要原因。‘2007年, 国内部分地区受涝灾, 纷纷改种大白菜, 面积大、产量高, 加之同时上市, 造成白菜价格下滑, 影响了夏邑白菜销售。’”“苗育才说, 运输成本增加, 缩小外地客商的利润空间, 外地客商还在等待观望中, 也是一个原因。除此之外, 菜农的心理也决定了白菜的销售,‘白菜耐储存、销售周期长, 销售旺季一般在1至3月份, 加之2007年前期价格高, 菜农根据以往经验, 温度降低或下雪之后, 白菜价格肯定会有所上升。所以,菜农不愿现在低价出售。’”

  这些文字说明, 那家晚报记者的采访比之河南商报的记者又深入了一步, 因为采访对象已经不只局限于菜农, 所以对白菜滞销的原因找到了新的, 也更加全面的答案。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 这篇报道并没有将这方面的事实深挖下去, 这些最有价值的内容只占了全文不到六分之一的篇幅, 记者的兴趣和着力点显然放在了对同行报道的批评上, 因此, 揭露“媒体杀跌效应”成了这条新闻的中心思想。

  后来跟进的这两家报纸的报道, 在网络上传播得更广, 河南夏邑县的大白菜问题因而成了公众关注的热点, 新闻媒体的所作所为也成了公众评议的话题。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有些网站在转载这条新闻时, 似乎惟恐“大白菜滞销”的紧张气氛还不够, 自作主张地夸大事实, 火上浇油。如上海一家门户网站在转载河南商报的调查报告时, 把报纸原来的标题《油价攀高“连累”白菜滞销运费高过菜价, 夏邑上亿斤大白菜被“冷落”地头》改成了《运费高过菜价河南夏邑亿斤白菜烂在地里》。事实上,在河南商报的稿件中, 根本没有“亿斤白菜烂在地里”这样的字句, 网络标题与新闻事实已经严重不符, 新闻标题实际上在制造“假新闻”。无怪乎华健亚对采访他的晚报记者诉苦说:“我从来没有说过白菜快要烂在地里了”,“我真是冤枉”。可叹的是, 这位记者也没去查证一下, 到底是谁冤枉了他的采访对象, 就径直把板子打在了同城报纸身上。

  

  

  

  这场由诸多媒体共同掀起的“风波”, 令人感慨, 更发人深省。前不久笔者把有关大白菜滞销的多篇文字报道带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课堂上, 让那些将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大二学生做一次“裁判”, 自由发表意见。经过一堂课的阅读、讨论和分析, 学生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 所有这些新闻报道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样做新闻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也是我所期待的答案。作为教新闻编辑的教师,我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在现实中发现问题, 通过案例研究, 去领悟做好新闻传播工作的社会责任和专业技巧。

  我还告诉学生, 要看到在这场新闻风波的背后, 最令人忧虑的是当前在我国新闻界普遍存在的肤浅和浮躁。这种肤浅和浮躁通常会有多方面的表现, 比如因为市场竞争激烈, 新闻媒体在巨大的压力下求胜心切。有些记者一旦得到了某个新闻线索, 为了抢发新闻先声夺人, 往往会放弃深入调查, 在没有全面占有事实材料的情况下就匆忙写稿发稿, 结果导致报道肤浅甚至出现以偏概全和事实差错。比如因为同城多家媒体在进行同一选题的报道时, 一些记者为了在竞争中压倒对手, 往往把新闻采访的关注点放在寻找其他媒体的漏洞上, 在采访和写作时容易主题先行, 结果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非但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事实的真相和本质, 反而致使新闻变味, 媒体之间相互攻击, 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也降低了所有卷入其中的媒体的公信力。

  令我们深思的还有网络传播。网络一方面在放大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效应, 使传统媒体的报道为更多的人知晓和关注; 另一方面, 网络也可能会成为扭曲新闻事实的“哈哈镜”, 因为网络的新闻编辑同样会出于“吸引眼球”或“击败竞争对手”的目的而对新闻稿件进行“再加工”。而且不少网络编辑还缺乏新闻专业训练, 并不了解新闻规则, 他们随意截取传统媒体的稿件, 添油加醋地制作哗众取宠的标题,使那些没有时间详细阅读全文的读者被欺骗和误导。

  信息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造就了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使得所有媒体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加严峻的考验。今天, 在我们对现实社会中各类事件、问题和现象进行报道的时候, 不仅需要探求事实真相、追求真理的勇气, 不仅需要踏实严谨、深入细致的采访作风, 还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多元化的视角和更高的思想境界。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 面对千变万化、难以把握的复杂环境, 人们越来越难以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框架去应付层出不穷的矛盾和问题, 受众不仅需要媒体告诉他们有关客观世界的最新变化, 还希望新闻报道能够为他们解惑释疑、引路导航。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 应该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新闻报道的功能不仅仅是告知, 还应该“阐释”、“剖析”和“预警”, 应该以理性的事实选择和诠释使新闻报道具有建设性意义。如果说, 新闻调查能够以真实准确的事实因子为社会大众提供一种思考判断的基础, 那么, 在这种基础上进一步赋予更充分的背景、前景和相关性信息分析, 使社会大众获得寻找方向和对策的参照系统, 才是一种更具有人文关怀精神, 也更具有说服力的新闻传播。拿大白菜滞销的报道来说, 如果最先发表这条新闻的报纸在一开始就抱着更加负责任、更有建设性的态度来思考这条新闻应该怎样做, 那么即使要抢时效, 也不会对夏邑县大白菜滞销的原因只字不谈。作为党报,在率先发布这条新闻的时候, 更应该对紧随其后的更深入的调查、对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探讨有一整套报道策划和部署, 而不会坐等其他报纸来“拾遗补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传播者的新闻价值观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水平和境界, 也决定了媒体的品质和风格。重视新闻事实的“异常”、“趣味”、“冲突”、“人情味”等最能吸引和打动受众的因素无可指责, 但仅局限于此, 往往会忽略了新闻事实中更有价值的内涵。新闻报道揭示新闻事实的过程、表现和细节非常必要, 但满足于此又往往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事实上, 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 它与外部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是其他客体发展变化之“果”, 还可能再成为其他事物发展变化之“因”, 这种横向联系为揭示事物的本质提供了必要的参照系。另一方面, 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会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新闻报道不过是选择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域来展示它的最新变化, 而要把握这种变化的来龙去脉, 还需了解关于客体的纵向信息。新闻报道是否能够给公众一个相对合理的信息结构, 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事实的认知、评判和自我决策。而要使我们的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传播者自己首先要有对客观事实的高屋建瓴的把握, 以及对新闻信息加工整合的业务能力。这方面, 正是在信息时代我国新闻工作者亟待加强和提高的。

相关热词搜索:信息时代 报道 新闻 蔡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