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泳:灾难中的希望
发布时间:2020-06-0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这次对汶川地震的快速反应,显示了新时代国家的执政能力,在灾难面前,中国人表现出的精神令世界动容,中国政府表现出的应急处置能力,展示了一个政府逐渐走向开放和顺应时代变革的意愿,不要说与过去发生的同类事件相比,就是与不久前发生的一些特殊事件的处置思路比较,应当说中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思路已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应当说是中国走向民主社会的具体表现。我注意到这次处置灾难的基本思路,一是在第一时间内公开事件的完整信息(这判断可能稍有局限),二是对国际社会的援助采取了开放的心态,三是对民间组织较少限制。虽然事实上现在还只是中国的近邻国家来华援助,但在面对外援方面及时采取的开放姿态,让人们感觉到了中国政府的开明和自信。
天灾不可防,但也不可怕。历史上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会遇到意外的灾难,尤其是自然灾害,但在灾难到来时,不同的国家和政府,面对灾难的态度却有相当大的区别。当年唐山地震发生时,一个国家的自信和开明就没有显示出来。主要表现在封锁关于灾难的信息,拒绝可能的国际援助。不是说当时的政府对灾难没有反应,事实上政府对灾难投入的人力和物力都是相当巨大的,对灾民也非常关心,但因为没有开放的心态,或者缺乏相当的自信,所以在处置灾难的基本思路上发生了偏差,对于灾难的救助在事实上是相当落后了。阿玛蒂亚·森早就在他的研究中提出过“民主社会无饥荒”的观点,他的基本判断就是信息的公开能使国际性的援助及时到来,而被监督的政府在灾难面前是不敢怠慢的。
对灾难出现时的信息公开,是长期困扰中国政府的一个问题。以往的思路是在全能政府习惯下养成的,其中暗含了一种自负的心态,以为只有自己是有能力和对灾民负责的,其它社会阶层不可能在灾难面前承担责任,这也属于无端自负中的一类。事实上,古今中外,在灾难面前,政府从来不可能包办一切,它的责任是巨大的,也是主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信息开放的好处是让社会所有成员真实了解灾难程度,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这其中有独立的判断,有志愿的救助,社会成员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良知和勇气与政府的行为并不冲突,政府没有必要对灾难面前的民间力量保持警惕,要相信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理性力量。
汶川灾难发生时,我们可以看到全社会对灾难所具有的同情和关注,可以看到全世界对灾难所表现出的友善心理,这一切都表明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在灾难面前,超越意识形态的限制是一种普遍的文明行为。中国政府顺应时代的选择,真正表明了强大中国的自信、健康心态,这才是真正大国的表现,开明、坦诚、求实、自信和对人类文明保持敬意,这是一个大国具有的起码风度。
灾难中的信息开放,是防止谣言的最好办法。开放信息,建立在相信新闻从业者基本道德和职业训练的基础上。在灾难面前,新闻的开放程度是救灾的重要因素,因为在信息时代,开放的信息会使救灾的决策失误减到最低程度,开放的信息会集中全世界的智慧。汶川地震中,也有相关谣言流行,但政府用公开信息的办法,立即让谣言丧失存在的前提,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其实更应当说,谣言止于开放,在开放的信息面前,谣言不攻自破。在这次灾难面前,政府主动选择与新闻界合作,或者事实上认同新闻界在灾难面前的作用,都为政府赢得了主动,及时召开的各种新闻发布会,让公众对政府的行为有了清晰的理解,国家领导人主动面对新闻界阐述救灾的理念和思路,让全社会感觉到了温暖和希望。
天灾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对政府失去信心;
天灾不可怕,可怕的是公众看到政府每临大事不进步。中国这几年灾难不断,但在灾难面前,政府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能顺应文明时代的基本价值,这才是中国进步的希望所在。
2008年5月17日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