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万不可在道德模范的形象上镀金
发布时间:2020-06-0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全国道德模范人物评选即将揭晓。308位侯选人中要选出五十位全国性楷模,分别为五大类各十名人选,实在是一件难事。网上点击各位侯选人的事迹之后,觉得各具其特色,一是不了解这些侯选人的详细情况,二是名额类型都有限制,要想恰到好处地选出五大类各十位楷模来,既不是九位,也不是十一位,取舍之间实在盲目性太大,于是最终放弃了投票。现在结果出来了,觉得参与投票的人们难免遇到我所感觉的困惑,选出的五十位全国性道德模范固然是皎皎者,其他未当选的二百五十八位模范人物同样值得人们尊敬和效仿。
但我却突然有一个奇特的想法,假如我有幸听到这308位道德模范讲述自己的事迹,我将有一个评判标准。这个标准应当说极具个人主观性,说不出理论依据,却又为我个人坚信不移。方法是看讲述人言词表现是流畅还是木讷,如果是前者,特别是言词华美感人泣下的,我大抵难以动容,倒是表现木讷讲不出多少理论思想的,更能令我信服。记得某日看电视采访节目,一位八十高龄的老太在遇到歹徒入室抢劫欲杀害邻家年幼女童的时候,挺身而出,与年轻力壮的歹徒殊死搏斗,身中数处刀伤,头部血流如注,终究让女孩逃出生天,歹徒也被闻讯赶来的众人擒获。采访人听到这等精彩文章,当然要向老太寻根究底:如此见义勇为,自己又年老体弱,生死之际究竟是怎么想的?但老太说什么都没想,没有“灵魂深处一闪念”,更说不出闪光感人的名言,唯有一句话,也是事后经再三追问逼出来的,说是“哪有见死不救的理”,这真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相信美德应当是实践性的东西,是用来做而不是说来听的。过去当我看到宣传的某些先进人物,在做得好而说得更好的时候,往往保留三分敬意,待到报章披露动人的日记总是反复显示其光辉思想时,原有的敬意又被消磨掉一大半。原以为这种感受有点特立独行,环顾周边人等,有这种感觉的其实倒很是普遍。思之再三,找到两点原因:
其一,平淡是真,而真实才最为感人,文章憎命达,美德厌浮华;
其二,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者不辩,辩者不善”,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是哲人言语,也是中国人的生活经验。
以当今中国的世俗人心而论,人们广泛形成的心理是普遍怀疑甚至厌恶华丽的言词,因为生活中多见的是过于华美的外表之下总是假、大、空的东西多,这方面的教训已经太多。所以人们更加推崇质朴、自然,即便它远非完美。民俗云,满瓶不动半瓶摇,又云,闪光的未必是金子。宣传道德模范人物不可不注意这些公众心理,防止过犹不及。
联系到现今的各类道德模范宣传活动,我以为:第一,千万不要给模范人物的事迹穿金带银,保持本色最好,即使这一本色有些缺陷;
第二,最好不要组织这些道德模范到各地巡回演讲,自我表彰的方式总是让道德形象蒙上异样的色彩,更不要让道德模范的当选与功利挂钩,导致道德模范形象的损毁;
第三,道德模范的宣传应当选择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着眼长远,贵在坚持,不能急风暴雨的短期行为,以挖掘身边人、身边事为主,以选择民间习惯的方式而不是官方方式宣传表彰为好;
第四,道德模范宣传的主体应当更多地由民间唱主角,而不是官方包揽一切。党和政府以及其他国家机关所要做的主要是抓好自身的勤政廉政、干部队伍的道德建设,发展模范带头作用,靠行动而非言词,引领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大约是道德建设包括相关宣传中应予留意的一大规律,值得总结。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