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泉:留住乡村民俗文化的真实

发布时间:2020-06-0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我省各民族聚居和混居的乡村社区保存着浓郁的民俗特色,这是我省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一道独特隽永的风景线,也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国内外旅游市场都有很强的吸引力。我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乡村民俗文化。目前一些旅游地开展得非常红火的乡村旅游方式,如“农家乐”,生态农业观光,文化保护村旅游观光等,都日益显示出乡村民俗文化的魅力。但我省各地在近年来的乡村民俗文化开发中,已经不断出现了使人忧虑的现象,它正在危及乡村民俗最根本的持续魅力——真实性。

  真实性(authenticity)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遗产地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之一。世界上任何一个在文化旅游发展中长期保持了吸引力的乡村社区和文化遗产地,都与它长期保持了文化的真实性有不可分的关系,即使随时代变迁民俗发生变异,如果没有了最根本的传统民俗文化真实性的延续,那就谈不上民俗文化的魅力。

  我省目前乡村社区旅游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正在对本来卓有魅力的民俗文化构成不良的影响。下面举一些我在田野调查中所注意到的事例。

  宁蒗县泸沽湖畔的落水村是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得最好的社区之一,其资源依托主要是摩梭人的母系制文化习俗和泸沽湖二者的相依互存。然而这几年,该村随着旅游的长足发展,已经出现了民俗的真实性不断在变异的现象,影响了它的吸引力。

  比如居住建筑习俗,很多新建和装修的民居,并没有突出摩梭人的传统民居特色,出现了不少有悖于民族传统居住习俗的三层乃至四层楼房。有不少民宅的大门及窗框过分模仿藏族民居的方式,滥用过多的色彩,使这些民居看去不像民居,而更像一个寺庙,它们与永宁乡其他尚未广泛开展旅游的村寨传统民居形成鲜明的对比。

  落水村旅游活动中“摩梭母系大家庭家访”本来是非常好的民俗旅游方式之一,但现在缺乏规范和慎重设计的内容,人为因素太浓。不少导游在讲述中不是去准确地介绍摩梭人的民俗文化,而是迎合客人的喜好瞎编一通。此外,落水村的家庭客栈大都用了一些雷同而又没有地方特色的名称,我们在一次调查中曾粗略作过统计,大约有30多种,大都是“摩梭阿夏园”、“摩梭伊甸园”、“摩梭之家”、“摩梭饭店”、“花楼园”、“女神楼”、“女儿国阿夏园”等等,没有那种摩梭家庭所应给人的温馨平和的乡土亲情气氛。

  在永宁坝,由于许多项目还未启动,所以,有悖于乡村民俗真实性的建筑尚少,但在乡村旅游设施方面,已出现一些不好的苗头,如现在已经建成的“村标”,就有过分人工化、违反摩梭村寨历史传统的弊病。如者波村口设了一个花楼标志,人们会疑问:是否此村的”走访婚”比较突出,或者是其他村就没有”走访婚”?在瓦拉别村口则以一面用于宗教活动的鼓作为村标,制作者的用意是想表明这里尚有达巴文化,但事实是摩梭宗教中是从来不会把宗教法器挂在村口的,此举不符合民俗和宗教习惯,温泉片区进口处所挂的大白色海螺也有此弊病。再说,摩梭历史上从来没有“村标”一说,这种标新立异的现代创作显然有悖于摩梭村寨文化的历史和文化。我认为摩梭村寨的旅游设计要尽量避免使它们带上城市里从事旅游业的人工村寨“民族村”的色彩,以免失去它的真实性带给游客的魅力。

  即使依赖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而获益不浅的不少村寨,在进行民居的建设上,仍然存在着盲从“主流文化”模式的趋向,误以为这是现代文明的标准。于是就盲目搬用城市建筑、生活的一些模式取代本土文化中其实最有特色的东西,比如摩梭家庭现在大量地用白色瓷砖等来装砌火塘灶边的祭坛,而不是考虑一种既与原来祭坛所用材料风格相近,又容易清洗的替代物。很多家庭用上了城市建筑中常用的大铁门等,有的开始建盖那种千篇一律 “钢筋+瓷砖+水泥”的房子,。丽江一些“农家乐”旅游搞得非常红火的村子,也存在着不少使用大铁门和用大量亮晃晃的瓷砖贴墙铺地的现象,这样就丧失了本地民居的独特风格。我在调研中曾看到不少游客在左避右让非常费力地地想拍一张避开那杀风景的铁门和瓷砖的农家民居照片。

  目前,不少社区民众和当地旅游规划实践者忽略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能产生经济效益,有利于摆脱贫困的的资源和文化产业,吸引了无数来领略“异文化”的游客,而作为受益者却还没有想到应该去珍惜它,保护它,而是在当代城市时尚潮流的影响下有意无意地在改变和扬弃着它。

  我在欧洲和北美跑了不少著名的旅游地,看到的多是尽量地突出自己人无我有的特色,比如加拿大印第安人的社区旅馆,在外观上都严格地遵循着传统民居的风格,而房间里的装修则坚持一种不失传统审美特点而又舒适和便利的做法。美国国家公园内的客栈,在外观和内部的修饰上,严格地遵循着美国传统乡村民居木楞房结构和拙朴粗犷的装饰风格,不仅显得与自然环境十分协调,而且充满一种古意融融的历史感。

  将民俗文化用于旅游等产业,应该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失真实性地传承,而不应随意地改造,否则就会蜕变为一种逐渐失去吸引力的“伪民俗”。记得1999年在迪庆州德钦县召开的梅里雪山保护与发展国际会议上,当地藏族学者提出,随着旅游观光业的发展,目前迪庆(特别是中甸)的藏式民居建筑呈现出一种不顾传统地过分追求“肥粱大柱,高屋宽房”的趋势,建一幢规模宏大的藏式民房需要大量木材。这种随意夸大传统居住习俗的做法所导致的结果,是营造着一种伪民俗,而且特别不利于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目前,内地不少大城市为发展旅游,建盖了不少“民族村”,那是一种因远离少数民族自然村寨而无奈的选择。我们云南的突出优势就是拥有那么多真实自然,人地和谐一体的村寨和民俗,我们要永葆它们那种自然本真的魅力,可不能天长日久逐渐使之蜕变为充满人工雕琢痕迹的“民族村”。

  

  原载《云南日报》2003年9月2日,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相关热词搜索:留住 乡村 民俗文化 真实 杨福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