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泉:正在消失的手上的文化

发布时间:2020-06-0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在很多旅游市场上,你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身着苗族服饰(或其它擅长刺绣的民族服装)的女子坐在销售旅游品商店门口,在一条领带或一块布上认真地刺绣着,旁边则放着很多刺绣产品,给人一种这些产品都是她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假象。实际上,很多人都知道,这不过是掩人耳目的伎俩,那些工艺品都是机器生产出来的。这样的事实说明,现在的市场上,手工艺品还是很受欢迎的。但是在市场需求的冲击下,纯粹的手工生产正在逐渐被大机器生产所代替。

  日益发达的机器生产为人们赢得了效率和利益,却也成了传统手工艺的致命伤,那种凝聚在一针一线、一刀一凿中的古老的诗意和充满创造性和个性差异的美,消失在那千篇一律毫厘不差的图案和“一刀切”的制作模式中。

  另一方面,由于不少民族传统手工艺制品生产规模小,工艺制作过程费时费力,因此,难以抵挡如今市场上各种用机械和使用大量化工原料成批量生产的工艺品的冲击,于是,本来对人类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性利用都大有裨益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便逐渐地濒于衰落乃至消亡失传的危机。

  各民族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原料取自天然物或人工种植的植物,不像当代工艺品可能大量使用种种危害健康和自然环境的化工原料。而特定的宗教信仰观念也对民间手工艺制品的制作和使用过程起着作用,避免它的滥用和随意制作。如纳西族的东巴祭司用来书写东巴经典的东巴纸,过去被视为是写圣典的纸张,不是人人都可以去制造的,在整个丽江地区,制作东巴纸的只有屈指可数的一些家庭传承这种民间工艺,各地的东巴会约定俗成地到某几个东巴公认的家传造纸师那里去购买这种纸。尽管后来民间偶有用东巴纸来做妇女头饰衬垫等,但总的来说主要是用来书写东巴经典,即使后来现代造纸法传入丽江,各种样式的纸流行于市场的情况,东巴们还是恪守古规,只用这种纸书写东巴经,绘东巴画。因此,这种传统的造纸工艺薪火相传至今。而且,由于这种有节制的传统使用范围,没有造成对制作这种纸的特定原料“瑞香科荛花”(纳西人称之为“弯呆”)植物的威胁。

  但是随着东巴文化的名声鹊起,东巴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上的热销产品,价格不断上涨,许许多多本地和来自天南海北在丽江旅游市场上淘金的画家书家用它作画写字,然后以高价出售。甚至很多人以东巴纸制作名片为时髦之举。有的文化商推出了用东巴纸制作的丽江古城地图;
东巴纸的制作传人、造纸名师被旅游公司聘去专事东巴纸制作。最近, 丽江市邮政局、昆明三希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又联合开发了“东巴纸三遗产系列邮品”,东巴纸可谓一时“洛阳纸贵”,可最终对制作东巴纸的这种高山植物“弯呆” 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种植物生长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区,过去它只需承担用于圣典的使命,如今面对无数双旅游市场上贪婪的眼睛和手,便遭厄运,这种野生植物如今便越来越少,濒临危境。我的一些科学家朋友正在进行人工栽培这种植物的实验,尚未有结果。即使有一天人工种植成功,东巴纸能大量上市赢利,那传统的宗教和文化含义,也将悄然散失。这种传统工艺产品含金量增加而神圣意义淡化的悲喜剧,也使人怅然叹息。

  凝聚着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神圣的信仰和灵性力量的传统知识,它对于这个民族宇宙观、世界观的形成,对于该民族的自律自重、协调人地关系、改善人际关系等,曾起了那么重要的作用,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友善之情,皆与传统的信仰不可分,如纳西族社区很多保护环境的村规民约,其根源都来自东巴教“人与自然是兄弟”的思想。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都与特定的信仰密不可分,那种认为传统信仰全是迷信的看法是非常无知的。

  无疑,现代旅游的发展使很多原先藏在深山深闺人不知的民族手工艺品走向大众,使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能共享到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财富,当地人也因此得到实惠。但在旅游市场上,如何在诱人的利润面前保持传统手工艺最为动人的真实和个性,这是对这“手上文化”的创造者和拥有者的考验,也是对商家的人格和智慧的考验,它能否随着汹涌的旅游潮流而始终保持那种延续了千百年的魅力,全取决于创造者和商家是否有足够的灵性、慧眼和对一种文化的尊重和深入的了解。

  此外,游客对旅游地民众传统手工艺品所包含的文化涵义是否有深入了解,也是决定这种产品前景的重要因素,如果游客仅仅是为了猎奇而购买,民族手工艺产品未来的命运也是可悲的,因此,呼唤游客对旅游地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解读,了解传统手工艺品的内在涵义,逐渐形成传统手工艺产品和游客之间一种默契有益的互动关系,是勃发传统手工艺品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我在美国看到市场上不少印地安传统手工艺品都有非常详细的文字说明,有的还附有产品制作者本人的照片和简介,非常有利于游客对这一产品文化涵义的了解。

  中华各民族“手上的文化”能否有持续的生命力,不能仅仅依赖于那种一哄而上的市场效益,国民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和对本国各民族文化遗产价值的充分认识,对形成手工艺产品一种细水长流的持续市场效益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通过长期的修养,提高对民族手工艺品的鉴赏和审美水平。

  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出,我们虽然强调市场效益,但我认为,人类千百年来所创造和积累的文化,又是不能一概用市场效益来衡量的,它的存在本身不能以金钱为衡量的标准。各民族的不少传统工艺品,是承载这个民族的精神和情感的圣器,凝聚着创造了它的这个民族的生死歌哭悲欢离合的心路历程,人们有节制地制作和使用它们,是与特定民族的心灵史、价值取向以及和他们的环境观、资源观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像我们在上文所举的东巴纸、还有各民族很多宗教仪式上用的器物、古老的乐器等,它们由人们创造了生命而来到人间,可它们的使命,不是为了最终在市场上恣意地换取大把的银子。当一种原来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积淀的工艺品,已经沦落为毫无精神的摄人力量,而仅仅以一种金钱的价值大批量地生产、充斥在所有的市场摊点上时,我认为,这是“手上的文化”创造者们的悲哀,也是人类文化的悲哀。

  如果一切都以市场效应来衡量每个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制品,那数天才能完成一件铜制或银制产品或是手工织品的民族手工艺师,与那一天便能生产千百件民间手工艺仿制品的现代工业生产流水线相较劲的话,无疑要饿肚子。只有懂得欣赏那些对民间传统手工创作所蕴含的内在文化意蕴和个性化特征的顾客,才会从那千篇一律的机器生产物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因此,民族民间手工艺制作在当代的保护和弘扬,也有赖于人们的审美情趣、欣赏水平和对民族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水平的提高。

  不少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最初的制作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进行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造,如不少少数民族妇女服饰,刺绣挑花,精工细作,工艺精湛细腻,各种图案反映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各种瑰丽神奇的象征意义,需要制作者付出数月乃至一年或数年的努力方能完成,这个制作过程对制作者来说,即是一个学习传统文化并融进自己的创新因素的过程。如今,很多年轻人受主流社会时尚的影响,不再学习这种工艺,开始穿城市里流行的时装,各民族卓有个性的手工艺文化这一道亮丽风景,也面临着这种枯燥乏味的文化一体化和主流文化风潮的冲击。要使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和互补,就要呼唤多样化文明的并存,一个民族对外来文化只能学习和借鉴,而不宜全然以其取代自己的本土文化,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色彩和本土特色,失去了传统的魅力而如断了根的浮萍般依附他文化、消融于他文化,都是一种文明的悲剧。例如,当各民族经千百年积累而形成的传统服饰艺术逐渐湮没在那朝夕善变而生命力短暂的时尚服装潮流中时,我认为这不仅是民族文化遗产的悲剧,也是人类丰富多彩的创造力和审美观的悲剧。我在西方国家领略过不少具有浓郁的怀旧情绪和追求个性化色彩的服饰习俗,也说明西方社会也不是趋之如鹜地追求一种肤浅如过眼云烟的时尚。

  除了工艺技术,各民族的手工艺品中凝聚着更为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比如有的民族服饰上,以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反映着该民族神圣的迁徙历史;
有的服饰上那些高天大地日月星辰的图案,反映着人们对养育了自己的大自然一片诚挚的感恩之情。

  千百年来伴随各民族心路历程的传统手工艺,在如今这个崇尚便捷时尚,以追赶某种主流文化潮流为时髦的时代,将面临着什么样的命运呢!手上的文化正在消逝,人们何时能产生出足够的觉悟而起来珍惜它们,保护它们呢!

  有的人把传统手工艺看作是与发展相对立的东西,我认为,传统手工艺并不总是与发展相对立的,同样,机器生产也并不总是与发展相协调同步的;
另外,发展中本身就蕴含着特定文化的本质属性。中国寻求发展的路子应该是一种既博采众长又深蕴着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有鲜明的个性美的一种发展,而不是照搬某种外来的发展模式。民间手工艺品的发展也是这样,无论时代和工业社会怎么发展,产品本身应永远闪烁着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之光,让时代性与传统的美和个性有机地融合一体,让传统手工艺的美和历史感赋予当代民间工艺深沉的文化和审美内涵,只有这样,它才会有一种持久的生命力,卓然立于世界民族工艺品之林。

  

  原载《人与生物圈》2005年1期。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相关热词搜索:手上 消失 文化 杨福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