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拥有内在生活
发布时间:2020-06-0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拥有内在生活”这个话题。现在这个时代,人应该怎样生活?一方面有很多生存压力,另一方面,又有很多诱惑。当人们完全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外在的生活,如何保留自己的内在生活?我说的内在生活,主要指人的心灵生活。人不光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人是有精神能力的,精神能力的生长、实现,给人带来的满足是巨大的。当外在生活越来越厚、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内在生活就有萎缩的趋势——越来越薄。不可否认,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上立足,但只有在内在生活光芒的照耀下,外在生活才能光芒四射。外在生活的高低,就在于是否体现了内在生活的质量。
成功靠机遇,优秀靠自己
人的精神能力有哪几种?柏拉图的分类比较准确:智、情、意。
首先,是智——人是理性的、有智力的,人有头脑,能认识事物,这种能力需要发展。第二,是情——人是有情感的,不光是要用头脑去思考事物,而且对世界、对人生是有感受的,有感情,有精神上的痛苦和快乐,这种东西,一般被称为审美能力。如果说智是相对于真,情的对象就是美,感受世界的美好、人生的美好,能被感动。还有意——意志是人有追求好的生活、正当的生活的能力,用他的说法,就是人能为自己立法,建立道德规则,人不是动物,凭本能办事,人从原则出发,怎么做才能像人一样生活,用康德的说法,是实践能力,实际上就是道德能力。所以,按柏拉图的说法,人的内在生活,就是智力生活、情感生活、道德生活。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与柏拉图的理论异曲同工:纯粹理性批判,就是专门研究智;
判断力批判,专门研究情;
实践理性批判,就是专门研究意——道德。
大体上,人有这三种大的精神能力,这三种能力发展、生长起来了,才能作为人来生活。而外在的发展,是在这三方面的精神能力都得到了实现、满足后得到的,这样的外在生活才是高质量的。
成功和优秀之间,首先去争取什么?我认为首先应该去争取优秀,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什么是优秀?我觉得就是这三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生长、实现、满足。一个人外在世界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要靠机遇的,但是一个人优秀不优秀,他自己是能掌握的。
1968年,我从北大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广西的山沟里,在那里呆了10年,在县里面当个小公务员,那时候我完全是不成功的,是个倒霉蛋。但我觉得,我读书、写东西,我的生活还是有意义的,后来我就坚持这样做。
前年我写自传的时候,把当时的日记翻出来看,发现我自己的思想还是有连贯性的。但如果没有粉碎“四人帮”的话,我可能依然呆在那个小山沟里。
说这个故事,就是让大家问问自己的内心:你现在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有意义的?如果是有意义的,按那样去做,只要有机会就是成功。
一个人,只有是优秀的人,你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有质量的成功;
一个平庸的人,也许在社会上吃得开,但那只是日子混得好一点罢了。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励志书,但这些书,无非教人怎样在社会上出人头地、获得财富、搞好人际关系、讨上司欢心、得到晋升等,这些都不正常。所谓的励志书,励的不是志,是欲!
下面我就详细讲人的三种内在生活:人的智力生活,人的情感生活,人的道德生活,或者说信仰生活。
教育的任务是保护好奇心
人是天生就有潜在的智性能力的,这种能力在我看来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是好奇心。
我女儿今年8岁,很小的时候,她就对这个世界感到好奇,会问很多让人很意外的问题。她问这些问题最多的时间是5岁时。你们听听她5岁时都问什么样的问题。她有段时间知道了人会老,所以那段时间经常说“我不想长大”,说“要是没有时间多好啊!”然后就老琢磨什么是时间,时间是怎么回事。
我说:“宝贝,你提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爸爸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来想吧!”有一天,她似乎想明白了,说:“时间是一阵一阵过去的,比如说,我刚才说的那句话,刚才还在,现在已经没有了,想留也留不住了。她明白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性质。”她准确地把握了时间一去不返的性质,很好地把握了这个问题。
她还有一个问题:“妈妈,世界的外面是什么?”她妈妈被问蒙了,说“世界的外面还是世界吧”。啾啾想了一会儿,表示理解,用听CD的经验做比方,说:“哦,世界的外面是世界的下一曲。”这就有一个世界无限向外推进的感觉。我在家里从来不和她谈哲学,我想回避,有一本书叫做《孩子是个哲学家》,我非常同意——他们刚来到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很好奇,所以会有很多没有答案的问题;
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但你去想这些哲学问题,都有一个非常雄厚的背景。
一般对于孩子这种深刻的问题,浅薄的家长往往会有几种回应:一种是顶回去,“不要胡思乱想”;
还有一种就是随意回答,这种答案肯定是错的,它没有答案。
好奇心在孩子童年时期是最旺盛的,但也是最脆弱的,很容易被摧残的。事实上,我觉得大部分人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摧残得越来越少。现代教育制度,完全是和好奇心作对的——无用的书,就不让你读;
有用的惟一标准,就是对考试有用。以至于爱因斯坦感叹道:“现代的教育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好奇心——这是智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它是人的智力生活的开端,一个永恒的要素。看一个学生的智力高不高,第一个尺度就看他有没有兴趣。
独立思考寻找答案
智力的另一个要素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谓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对于任何理论、说法,你都要去追问它的根据,在弄清有无根据之前,你要存疑。这就是笛卡儿说的“怀疑一切”。
爱因斯坦说过,独立思考能力是人的内在自由。头脑是自由的,你就不会盲从别人。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育这种内在的自由,而不在于灌输特殊的知识,不在于培养专家。
在爱因斯坦去世前一个月,他的母校苏黎世大学百年庆典,请他写一篇纪念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没有吹捧母校而是批评母校,也批评整个教育制度。他说:“从我进校后就发现,按照学校的制度和教育方式,我不可能成为好学生,因为成为好学生就意味着认真听讲以及做很多作业,我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所以,我当时就下定决心,满足于做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然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在我的屋子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爱因斯坦虽然上了大学,实际上是自学的。
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是这样的。我把它概括成一句话:向教育要自由。作为一个学生,你不能改变教育体制,但你可以争取你自己的自由。
我很赞成一句话:学生在学校里主要就是要学会学习。你学会了学习,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笔终生的财富。有成就的人都是终身自学者,永远在学习,不需要老师。
另外我强调一点,就是智力生活的非功利性。智力生活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功利性。有一个古希腊例子令我印象深刻: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杀了100头牛来庆祝。在当时,发现了这个原理有什么用啊,一点物质上的结果都没有,他感觉到的是智力活动得到胜利的这种快乐。
智力教育的目标,就是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让他自由生长。智育的目标,不是知识。所以,对知识的兴趣,是教育第一要保护要鼓励的东西,一个人在他一生中,具体感兴趣的点是可变的,但一定要有对知识的兴趣,尝到知识的乐趣,感到动脑筋、学习是快乐的事情。
很多人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我觉得根本原因就是太实用,什么东西都要问有没有用。如果一个国家中,凭兴趣学习的人越多,那个国家就会成为肥沃的土壤,最容易出大师。
珍惜内心的财富
第二个问题,我就讲讲情感生活。人不但要有活跃自由的智力生活也应该有情感生活。我讲的情感是广义的,不光指爱情、亲情、友情等具体的情感,也是人对世界的审美体验,这是人的情感生活。
审美必然是和情感联系的,有情感就有审美。理性是要去认识事物是什么,力求客观,但情感是比较主观的,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情感和审美有密切联系——并不是说一个事物客观是美的所以你喜欢它,而是因为你爱它,所以美。我倾向于主观的东西。但这不是幻象,而是有生命的根源。尼采说的,“你对生命的爱那是美感的根源。”
审美和功人生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是丰富的安静。你有很多内心的积累,是丰富的,但又摆脱了功利的诱惑,是平静的;
最可怕的是贫乏的热闹,看着很热闹,但里面空无一物。我想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让自己的生命丰富起来,心灵的丰富是一种精神的幸福。
每个人天赋如何都会有感受力,但有些人的感受力可能始终沉睡,在审美上从来没有觉醒过,从来都是用功利眼光看社会,看生活。功利的东西就是这样。但如果同时有审美的眼光,用心灵去观察世界,就会积累内心的财富。
我主张每个人都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我从上小学开始就养成这样的习惯。我发表文章很晚,1985年,那时候我40岁了;
但我写作从写日记的时候就开始了。从中学到大学,我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写日记。因为每天都是不重复的,对生命的珍惜促使我去写这些东西,实际上等于在你的内心,用另一种眼光把你的日子重新过了一遍,得到的就是精神财富。另外一点,要使自己情感丰富,应该养成阅读的习惯,欣赏艺术作品——文学作品,乃至人文的、历史的。不过,一定要读大师的作品。现在市场上的书非常多,我进书店就像进迷宫一样。我的建议是:不要跟风,不要什么书畅销就读什么书,一定要有自己的选择;
如果不知道读什么书,就尊重一位大师的选择——时间。
做精神的贵族
下面我讲第三个问题,就是道德生活。
人要有智慧生活,情感生活,还要有善良高贵的道德生活。真正的道德,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善良,高贵。
英国哲学家强调,道德基础是同情心;
德国理性哲学家,如康德,强调道德的基础是尊严。
我觉得都对。同情心,就是善良,是道德的开端。中国哲学家,如孟子,就把同情心看做道德的开端,道德就是恻隐之心,不忍之心,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之端也,如果没有这种东西,就是非人也,人和禽兽的区别就是人有同情心。
亚当·斯密,他是经济学家也是哲学家,他写过一本《道德情操论》,书中明确说,人类所有的道德都是从同情心发端的,从这里面发展出了两个最基本的道德:一个是正义,就是不损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另外一个基本道德就是仁慈。所有的其他道德都是从正义、仁慈发展而来的。如果说正义是消极的道德,那么仁慈就是积极的道德;
如果正义是不损人的话,仁慈就是助人。
道德的高级基础,是人的尊严。尊严,就是做一个人要高贵,高贵就是意识到尊严,并在做人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关于人的尊严,讲得最好的是康德。他一个著名的说法就是,人是目的,在任何情况下,不能把人当作手段。
这话什么意思?康德说,人有两个方面,身体属于现象界,是不自由的;
人还有一个,是灵魂,属于本体界,是自由的。自然界是趋利避害的,是利己的,但道德可以对抗这样的东西,是自由的。所以每一个人要清楚,精神性的存在是目的,而肉体的存在是手段,是为了使灵魂生活得更好,不能颠倒过来。一个人如果为了物质的利益,而不要人格,他实际上就是把自己当手段了。
一个高尚的人,是把别人当人的,体会到别人精神的存在;
往往不把别人当人的人,他自己也不把自己当人。所以我赞成一个人做精神贵族,不要做精神的贱民,尤其不要做有权有势有钱的精神贱民。
利是两种相反的生活态度。审美,就是真性情。看重不是事物的功利,而是对你心灵的意义,能否让你心灵感到愉快。这种态度就是审美态度。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