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珏:后现代主义与全球化

发布时间:2020-06-0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在当今思想界众多的议题中,“后现代的终结?”可算作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在盘点后现代战果与失败的大军中,默多克的观点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一种对后现代的否定性态度。“后现代死了”一文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即后现代主义从来就未曾出现过,“后现代”这一概念对我们理解社会世界毫无益处。因此他建议我们应该尽快忘掉“后现代”一词。

  那么后现代主义是否存在?后现代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全球化时代具有哪些新的特征?在全球化时代后现代主义是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作一个简要考察。

  

  1. 作为一种美学实践的后现代主义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即是否产生过后现代主义?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在艺术领域内确实出现过一种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思潮。默多克否定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认为没有出现过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但这一立论本身存在着很大问题。正如默多克自己也承认的那样,后现代主义拒绝建构包括自身“元叙事”在内的一切“宏大叙事”。因此它不可能像现代主义试图通过运动来制造一种有关现代性的“元叙事”那样,开展一场造神运动。

  但尽管如此,后现代主义依然成为20世纪后半叶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思潮。单以美学实践为例,就有德国新表现主义、意大利新绘画、美国照相现实主义和行为艺术等典型的后现代艺术流派。此外,还涌现出诸如Julian Schnabel、David Salle、Gerard Garoouste、Sandro Chia和Cindy Sherman等一大批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与现代主义艺术强调完整的结构、深远的寓意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不同的是,后现代艺术家们善于利用“无表情”和“个性的缺乏”等策略来嘲弄一切既存观念。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的个性是冷淡的、性格是宽容的、方式是调侃的、姿态是“怎么都行”、肤色是多元和混色的,而语言则是拼凑的“无语”。总之,它强调“去中心化”,倡导多元主义。

  

  2. 作为一种反思理论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时代状况——社会状况、文化状况、经济状况以及思想状况——的反映。20世纪70~80年代,西方世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西方社会步入了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工业时代。新的消费形式的产生、电视和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全面介入、新的阶级的出现以及跨国资本主义的形成预示了一个有别于工业社会的新时代的来临。而另一方面,当时西方世界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政治上它受到了来自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巨大压力。而经济的持续低迷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崛起也对它构成了实质性威胁。此外,知识领域内出现的一系列危机——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危机、大学制度的危机以及科学的危机——也使西方现代性陷入了困境。后现代所指的正是这样一个复杂与混沌的时代。而后现代主义则是表征这一时代特征的艺术思潮。

  后现代主义同时也是对以中心性和同一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性的反思。后结构主义是思想领域内后现代主义的典型代表。“去中心化思考”构成了其理论核心。“去中心化思考”具体可表现为“四个反中心”,即反人类中心主义、反西方中心主义、反民族中心主义和反逻各斯(理性)中心主义。福柯在其代表作《词与物》中指出,尽管19世纪人类知性的努力始终力图将人的生存方式视为具体的“生活、语言、劳动”,但结果却分裂成人类学、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学并迈向了解构人类的方向。西方近代知性将“人类”置于西方式思维方式中,即将“人类”理解成一个与社会产生联系的、具有信仰、伦理和理性的存在。但福柯认为这种基于西方近代传统思维的人类中心主义必然要逐渐走向衰亡。

  同样,西方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本质上也和人类中心主义一样,是建立在自笛卡儿以来一种坚信可以从客观性、合理性以及普遍化的角度来理解世界的信念之上的,这一信念还与坚信可以通过理性(语言)来认识世界,以及认为历史可以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等信念密不可分。而且迄今为止这一历史始终被视为是一部欧洲历史。总之,这种对于理性的事物、欧洲历史的普遍性以及客观性认识的坚定信念构成了各类中心主义的核心内容。而后结构主义则自觉地站在了其对立面上。也就是说 后结构主义质疑的正是以上这种贯彻西方近代历史的中心化思维方式。

  

  3. 全球化时代:后现代社会的新阶段

  

  然而全球化时代以降,曾经遭到后现代主义竭力拒斥的同一性和中心性却可能再次成为一种支配性思考。也就是说,思想与政治生活领域内现代性的卷土重来已成为全球化时代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

  根据吉登斯的说法,所谓全球化即指“那些强化着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和相互依赖过程”。他并且归纳了全球化的四大趋势:①世界范围内的通讯革命;
②“无重量经济”时代的到来;
③全球化指1989年前苏联崩溃以后的世界;
④日常生活层面上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男女越来越趋于平等。显然,全球化时代是后现代社会的一种延续。因为四大趋势中的三种,即第一、第二和第四种趋势同样也是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但尽管如此,全球化时代仍然发生了某些重大的改变。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第三种趋势,即以前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所造成的影响。1989年前苏联崩溃带来的最为直接的结果之一就是东西方冷战的结束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世界的形成。西方世界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胜利使西方中心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重新抬头。单边主义从政治和军事层面展开了世界范围的征服。

  其次是经济领域出现的变化。全球化时代延续了后现代社会的许多重要特征,如知识经济、服务经济和消费经济。但其生存环境却发生了重大改变。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凭借着先进的IT技术和金融优势摆脱了困境并击败了以制造业为核心的日本和其他亚洲新兴国家,再次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进程就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经济秩序的重新整合过程。

  最后是通讯领域的革命,即英特网出现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知道,后现代社会是以信息革命为基础的。但英特网的出现赋予信息化以新的内容。吉登斯认为全球化视角下的信息革命至少带来以下两方面的变化。第一,社会责任的界限的扩大。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社会责任不必再限于国界之内,而可以延伸到国外。即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第二,全球化意味着人们越来越多地在民族国家以外寻求形成他们自我认同的源泉。尽管吉登斯对此变化持乐观的态度,但笔者却以为这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甚至对发达国家内部的弱势群体来说并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所有这些变化都反映了如下事实。那就是曾经一度衰退的以人类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现代性态度又以新的形式复苏了。后现代社会步入了以全球化为特征的新阶段。全球化带来的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的再度扩大、民族国家的主权危机、经济殖民主义的抬头、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以及个人自我认同的危机向社会科学家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显然,在这样一个全球化(中心化)时代里,以多元主义——“种种传统、视角、哲学取向的多元聚合”(Bernstein)——为特征,以“反同一性、反中心性”为基本理念的后现代主义不仅没有像默多克预言的那样已经死了。相反,它作为一个可以应对各种变化的运动体、一种反思现代性的批判理论任重而道远。总之,始终“把培育不同的、有时是具有不同的旨趣、传统、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对话,乃至共同面临的理解与对话,作为自己永无止境的任务”(Smart)的后现代主义,仍然对我们今天对抗政治单边主义、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同一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本文为回应英国学者格雷厄姆•默多克《后现代死了》而作。

相关热词搜索:后现代主义 全球化 朱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