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东风:中国大学病象
发布时间:2020-05-2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近日,我在自己的博客上发现了一个网友的帖子,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站合作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83.9%的人认为,现在不少大学的建设存在“面子工程”和“过度消费”问题。
该网友同时引用了前任复旦大学校长、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的话说:“我国高校在经历了合并、调整后,现在又进入了另一个高潮——兴建新校区、兴建大学城……中国高等院校盖大楼的速度是高校发展史上的‘世界第一’。”
帖子最后的结论是(中国高校)“水平不够楼房凑”。
非常感谢这位网友提供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我对此同样具有深切的感受。我来增加几个例子。
例子之一,我经常到外地大学开会或调研,其中不少给我的最大印象是校园巨大无比(一般在三千亩以上,有些大学的新校区就是三四千,加上就校区就更大了),硬件设施可谓一流。我可以和我去过的美国大学进行一个对比。在我去过的美国、澳大利亚一些大学,校园超过三千亩的好像不多(当然,由于美国大学没有围墙,所以有些大学的面积不好准确计算,只能估计),哈佛和麻省理工估计不会有三千亩。如果我们考虑到美国的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和中国的差距,你会产生更加强烈的震惊体验。更严重的是:这么巨大的面积实际上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反而为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从教室到宿舍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例子之二。中国大学除了面积巨大,其他所谓“硬件”设施,比如电化教学程度,也是先进得让人吃惊。许多大学的教室都配备十分先进的多媒体设施。遗憾的是利用率却不高。有一次我去北京郊区的一个学校进行函授,因为事先不知道他们教室的多媒体设施,就同时带着ppt和胶片(用于那种比较“原始”的投影机)。到那里后,他们说胶片投影我们早就淘汰了,但我们有先进的多媒体设施,放ppt没有问题。可是上课时却没有人知道怎么用(机器上面厚厚一层灰)。叫来专门的管理人员弄了半天还是不行。看见学生在眼巴巴等着,我急了,问:“你们平时难道不用?”回答是:“我们从来不用。”“那为什么要装?”回答:“为了评估的需要”。有意思的是,后来我到美国的纽约大学布法罗分校上课,也同时带了胶片和ppt。结果他们那里能够放ppt的多媒体教室不多,预约非常困难。但一般教室都有那种比较旧的投影器(overhead projector)。所以只好改用胶片。他们的教授感叹:“你们中国比我们现代化啊。”不知道是讽刺还是真话。
另外一个让我感到对比强烈的事情是:中国大学上至学级机关的办公室,下至每个院系的办公室,都配备有非常高级的电脑,一律的液晶显示器。相比之下,美国大学不但办公室数量(以及行政人员数量)比中国少得多,而且电脑的级别也低很多。我在布法罗大学的时候,看到所有教授办公室的电脑都是比较陈旧的,更不要说液晶显示器了。
这是一个方面的对比。另外方面的对比也同样强烈。比如,中国大学的图书馆不但藏书数量有限,每年用以购买图书的经费非常少(都用来盖大楼了买电脑了),而且服务质量极差效率极低。借一本书要化半天的时间:找书目卡片,填写书号书名,然后交给管理员,等了半天还经常没有。而美国大学的图书馆不但图书数量多,而且服务水平很高,不要说自己可以自由进去取书看书,不要说每个座位都可以接电脑,而且馆际借书十分方便。在布法罗大学的时候,如果我要借的书没有,他们就请我写上该书的信息,一个星期以后这本书已经放在我的信箱里面了。还有一次,我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森分校图书馆借一本霍米巴巴的书,他们馆没有。但是管理员热情帮助我查了全球各个大学图书馆,很快告诉我这本书只有英国的一个大学有,问我要不要借。我问多长时间,他们说大约十天到十五天。这使得我非常感慨。
总起来看,中国大学的确是在搞“面子工程”。浪费大量土地和财力不说,还给教师学生的学习、研究、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完全不是以人为本,以学术为本;
而是以上级领导为本,以面子为本,以所谓“政绩”为本。好像有了高楼大厦就是“政绩”,就是国内一流或国际一流,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样的政绩越大恐怕离高等教育的宗旨越远。
原清华校长梅贻琪的一句话说得好:“大学者,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