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让灵魂自由地站起来”:,卢雪松老师的选择
发布时间:2020-05-2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读到如此让我激动的文字了,这个沉闷、炎热的夜晚,当中山大学艾晓明教授的《保卫灵魂自由的姿态——读吉林艺术学院女教师卢雪松给该校刘书记的一 封信》和卢雪松的信出现在我面前时,我的感受不只是愤怒、失望和悲哀,更多的还是欣慰、希望和信心。卢雪松是吉林艺术学院戏剧文学教研室的一名年轻女教师,1996年 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因在课堂内外与同学探讨记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等历史文 化问题,被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告发,以“”的理由遭到校方停课处罚。为此,她给学校 的最高负责人刘书记写信,阐述自己的意见,寻求公正的对待。
卢雪松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教师、一个母亲、一个公民,一个有羞耻感、尊严感的人 ,一个遵从良知召唤的人,她的身上并无任何光环,她的身后没有任何特殊的背景。她 在信中反复说的,她对政治没有任何兴趣,她只是要“做一个真实的人,清醒的人,坚 定的人;
一个对未来有理想、对现实有反省、对社会有责任的人”。她如此选择也只是 要寻求灵魂的安宁:
“出于良知与我做人的准则,在大多数人平庸地选择了苟且时,我选择了让灵魂自由地站起来。无疑这是一种冒险,但灵魂安宁,我无悔。”
今日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首先恐怕不是经济贫困、社会矛盾、环境污染,而是世风日下 ,人心萎靡,人与人之间基本信任的日渐流失,与灵魂被污染、被毒化的现实相比,环 境恶化还不是特别严重的[尽管许多地方的污染已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今天我们面对 的中国,不仅是大小官员普遍的贪婪、堕落和不负无责任,而且还有普通大众的“虚 伪、麻木和冷漠”,以及普遍的苟且。人心的奴化、毒化只能通过唤醒人性中真善美的 因子而得以改变。很多年以前,一位知识分子就沉痛地说过一句令我至今难忘的话:
“我并不为制度或暂时的缺陷过于担心,这些可以通过决策或立法在几天内解决。我最 关心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道德水准的沦丧。”
在失去了道德感、耻辱感和方向感的时代,处于四顾茫茫的十字路口,卢雪松,一个普通教师义无返顾地选择“让自己的灵魂自由地站起来”,而不是选择屈从和沮丧,不是 恐惧和战栗,不是沉默和哭泣,而是堂堂正正地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平静地面对 袭来的横逆,清楚地说出自己的良心判断,她的这一选择在捍卫了自身人格尊严的同时 ,对处于迷惘时代的人们也是一次决非可有可无的安慰,是对老大民族的安慰。她的最 大意义就在于,她不是什么名声显赫的学界名流,更不是登高一呼的英雄,不是先知先 觉,不是像秋瑾、林昭那样决绝的志士,她只是一个平常人、一个普通的专业院校教师 ,她以平常心来做她认为有价值的事,但她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会有怎样的后果,而且 知道这是一次灵魂的历险,但她依然选择了让灵魂自由地站起来。我曾经多次感叹,中 华民族缺少的从来都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个别英雄,从文明轴心时代慷慨悲歌、 勇于赴死的荆轲、聂政到舍生取义的谭嗣同、秋瑾,再到20世纪后半叶殉难的林昭、遇 罗克、李九莲和王申酉,他们都是特立独行的英雄,真正的志士仁人,但他们在整个民 族精神史上只是个别的、单独的、孤立的,很难效仿的。对一个民族来说,更重要的是 大量的普通人能站起来,在前些时候发生的阿富汗人质危机中,竟然有20名妇女(其中 更多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愿意用生命去换3名协助阿富汗大选的联合国人质。她们的 理由如此简单:“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充斥着恐怖和威胁,成为叛乱分子的天下,不 希望阿富汗在历史上遗臭万年。” 此刻,我们也要感谢艾晓明教授,如果不是她在遥远的南国,再一次挺身而出,仗义执 言,很有可能我们听不到卢雪松的声音。如果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每一个人都和卢雪松 一样,那么在意灵魂的自由和灵魂的站立,而不是在世俗强横、无耻、卑鄙面前低下头 来或转过身去,屈膝下跪、旁观沉默无非都是为了苟且偷生,最后只能陷入冷嘲的深渊 ,变作看客、帮闲,等而下之的沦为帮凶。卢雪松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一线新的光亮 ,在是与非面前,在真与假面前,在美与丑面前,一个普通人不是无所作为的,她完全 可以按自己的良心行事,不必顾虑重重地考虑代价、斤斤计较地计算成本,因为她选择 的只是灵魂的宁静、思想的自由、人格的自尊,她手无寸铁,但自由的灵魂之光足以照 破周围的黑暗, 长久以来,我们这个民族正是因为缺乏的卢雪松这样的人,所以才一 次次地沉沦在黑暗之中,彷徨无地。卢雪松既是一个民族自我拯救的开始,也是每一个 活着的个体生命自我拯救的开始,她的名字将长留在精神史的记忆中。一个靠英雄、先 知、救世主的时代早已过去,只有普通人自由的灵魂站起来,我们才有明天。林昭之后 ,只要我们还有卢雪松、张雪松、李雪松……,挺立在冰天雪地和赤日炎夏之中,我们就不会陷入绝望的无底深渊,一个长期以来受奴役、压制、被专制铁链捆缚的古老民族 就有自我解放的一天。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