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明清历史篇一:明清时代的历史特点及其走向(之一)
明清时期古代 中国 社会 的终结及其教训中国是一个虽然临海但内陆面积非常辽阔的国家,其核心部分为黄河、长江流贯的地区,这里土地肥美、 交通 便利,其 经济 开发、文化积累与 政治 进步很早就走在周围地区的前面,这使中国获得了邻国的尊敬,也使中国产生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意识,它欢迎万国来朝,但认为其地瘠民贫,得其地不足增赋,有其民不足强国,因而通常不会主动向外部扩张,尤其不会跨海越洋向海外 发展 ,这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活动于内陆的国度。 古代中国以农业文明为主,这使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成分。第二,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成为政权的基本形态。第三,每逢和平环境存在一定时期,即渐渐出现商品经济活跃的局面。第四,小农具有向两极分化的特点,他们分化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社会动荡,以致最后改朝换代。第五,一旦改朝换代,社会经济就会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新立王朝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培植数量众多的小自耕农,以恢复经济,从而,使前一朝代所发生的一切从头再来一遍。不过,新朝的演变总是以前朝为基础,故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势必要超越前朝。古代中国社会就是这样处于缓慢但不断提高的循环之中。如果没有意外,这种循环会重复到古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期——这个时期应当是生产力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社会经济结构中商品经济有了很高的比例, 自然 经济退居次要地位。到这时,中国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等,会跟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得中国社会由古代进化到近代。 但是,古代中国社会的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尚未进行到其尽头就遇到了“意外”。这个意外发生的时间是明清(鸦片战争前,下同)时期,而这个意外的事件,是西方殖民者的东来。 明清时期除了明清之际56年(自1627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至1683年清朝统一 台湾 )基本处于大战乱外,其余的400余年大体维持了和平统一的局面。 和平环境的长期延续,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如明代农业较多进行了综合经营,红薯、玉米、烟草等新作物品种从国外引了进来;陶瓷业制成了斗彩、五彩等新品种;钢铁业使用了带活塞、活门的鼓风装置等。清代对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对稻麦连作制、双季稻的推广,使粮食生产增长较快;棉花、甘蔗、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迅速增加;手 工业 生产的规模在逐步扩大,炼铁、纺织、造纸、造船等行业都出现了数百人乃至上千人的作坊,手工作坊内部的劳动分工有了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明代中后期以及清代的中期,都出现了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其时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中,商品性生产有所增加,商业资本空前壮大,徽商、晋商、陕商、江右商、闽商、粤商、吴越商等商人集团,明代已经出现,到清代更加活跃,他们财力雄厚,岁入巨万。与此相应,城镇繁荣起来,商路四通八达,到清代还出现了办理汇兑、存款的票号和钱庄。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有悠久 历史 但一直在单个作坊中使用数量偏少或仅有个别作坊使用数量较多的雇佣劳动,到明代已在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江南地区)的丝织业等个别手工业部门里较多地使用起来,由此形成了古代社会中从未有过的新因素,即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劳动生产关系。这种新因素在明清之际的战乱中遭到了严重摧折,而至清代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它重新恢复,并有缓慢的发展。如此等等,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已明显地超越了前代。 但是,从总体上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仍旧不高,生产活动主要靠人的体力劳动。商品经济成分相对于自然经济仍如小苗萌芽对参天大树,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劳动生产关系远未动摇地主剥削农民的租佃关系而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政治上仍实行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小农的两极分化等原因造成的社会动荡以至改朝换代的现象仍在继续。若不发生特殊情况,中国要迈出古代农业社会的门槛进入近代社会的范畴,说不定还需若干个改朝换代的循环。 正当明清处于上述情形之时,发生了西方殖民者的东来这一重大事变。 15世纪以前,世界一直没有实现各大陆间的顺畅通航,因而各国大体是在海洋的限隔下,按地区处于相互分割的封闭状态,各自相对独立地发展。但到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先后发生了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和麦哲伦成功进行了环球航行的重大事件,这就是所谓的地理大发现。从此世界海上航路
大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的殖民者先后漂洋过海来到世界的东方,足迹很快遍及全世界;在当时,其所采取的国际间交往方式,或为强力征服,或为商、盗一体。凡力量弱小的国家或地区,他们即以武力征服,将之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凡力量强大而不能马上以武力征服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即暂时采用商、盗一体的方式与之周旋,等待武力征服时机的到来。以上种种方式,都使之获得大量的经济利益,并急剧拉动其生产力水平和武器威力水平的提高。这样,西欧的有关国家遂进入了空前急速发展的快车道,并在17至18世纪,迅速完成了由古代向近代的飞跃,文明发达程度和综合国力迅速占据了世界的首席。在这种情势下,当时的中国势不可免地成为其觊觎的对象之一。于是,中国能否照原样继续存在和演变下去,遂成为一个提上日程的现实 问题 。 从历史实际来看,在明朝时期,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似乎对中国 影响 不大。其时中国是一个广土众民、历史悠久、文明发达的大国,其生产力水平、经济发达程度、 科技 成就、综合国力,相比于东来的西方各国都不逊色,甚至更为先进,至少是在某些领域互有短长。这使西来各国无法用强力征服中国;其通过贸易从中国搜求财富的目的也实现得极不顺利,甚至遭到很大挫折。因当时欧洲尚未出现工业革命,生产技术并不比中国高明,他们拿不出大量物美价廉的制品以与中国人交换,而中国精美的纺织和陶瓷制品等,都能以比较低廉的价格大量出口欧洲,从而使中国在与欧洲人的相互贸易中,总是处于顺差地位;为弥补差价,欧洲人只好拿出大量银元交给中国人,明末海澄月港一船船银元的不断进口,就反映了这一现实。 但西欧国家毕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其发展速度要远远高于当时的中国,两者对比,形势向着有利于西欧国家而不利于中国的方向转化。尽管直至明亡,西欧国家的综合发展水平也难说已经高过中国,甚至还难说已经赶上中国,但可以肯定一点,这就是大大缩小了与中国的差距。清朝时期,中国转向劣势的速度空前加快;19世纪中叶,终于彻底落后于西方,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宣告了中国旧有的发展程序被打断。至此,古代中国社会的演变遂告终结。古代中国自身的演变进程被打断,并无足惜,但它不是由于本身内在矛盾斗争所致,因而其结果不是使中国迈向了近代社会,而是逐步沦入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百年间受尽了凌辱。其中的历史教训是应该 总结 汲取的。 地理大发现后,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东来、迅速崛起并怀有征服中国的野心这种新挑战,中国上下应当及早认清形势,谋求对策,迅速壮大自己,以避免被征服噩运的降临。但明清时期的中国对形势并无清醒认识,没有想到西方殖民者会迅速发展成天下难与相敌的强大力量,而仍以天朝上国自居、以寻常远夷轻视之。鉴于当时全球海路畅通的客观形势,中国为立于不败之地,迫切需采取以下四点战略性的举措:第一,必须千方百计了解西欧殖民者的各种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提高抵御其征服中国的自觉性;第二,必须尽量扩大本国的财富来源,虽然出于道义的考虑而不可抢夺别国财富,但应努力发展与各国的正常贸易,以增加商业收益,并借以刺激本国生产技术的改进;第三,要积极 学习 西欧科技的先进部分,以提高本国的生产水平;第四,要加强国防力量,特别是要大力发展能与西方殖民者相抗衡的国防力量,以为本国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安全的国际环境。以上四点,由于明清时期的中国对国际形势的总特点缺乏认识,因而从总体上讲不可能很好地抓紧实行,只能是间或予以某种程度的实行。如在明代,关于了解西欧殖民者的情况,当发生了与西欧殖民者有关的事端时,官府不过是向其人了解来历,或查阅中国 文献 的有关记载而已,从未想到采取主动派人去欧洲考察等措施。关于对外贸易,隆庆以后,为了满足东南沿海官绅豪民的要求,也为增加税收、筹措兵饷,曾开放海澄月港,在严加限制的条件下,承认民间对外贸易的合法性,但从未主动予商人以协助,与西欧各国政府之大力帮助商人在国外活动不可同日而语。关于学习欧洲科技的先进 内容 ,如所周知,曾作了一些努力,但政府主要是应付急需,并无长远的全面计划。关于加强国防力量,从仿制西洋火器等举措来看,应该承认做了一些工作,但其目标主要是针对境内可能出现的反叛势力、周边少数民族和邻近国家,通常没把西欧殖民者考虑在内,这使其对引进的西洋火器,不求改进,甚至导致退化,无法与西欧殖民者相抗
衡。到了清朝,这种不能抓紧实行以上四点战略性举措的情形被继续下来,而且做得更差。如在学习欧洲先进科技上,雍正以后大体上处于停顿状态。在对待海外私人贸易上,清初40年曾严厉禁止,甚至采取了历史上从未使用过的迁海手段加以禁止。在加强国防力量上,放弃了武器的改进,因对汉族军队不信任,严加限制其装备的武器,对满洲八旗则固守所谓骑射根本,同样不重视其兵器的改进。 回顾明清两朝的所作所为,人们感到,中国之由明朝时期处于世界先进国家之列至19世纪中期彻底沦为被列强欺凌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实非出于偶然。它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个教训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国家要想永远处于主动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时刻注意将会发生深远影响的最新动向,在其刚刚出现之时,就要敏感地觉察到,就要以清醒的头脑对之进行深入的 分析 ,就要 研究 正确对待的详尽方案并付之实施。明代中后期 农村 的贫富两极分化明清社会走势复杂多变,有各种各样的新现象。其中之一,是从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人们的私有观念亦空前强烈,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空前迅速。这种社会现象对整个社会发生了严重的影响,因而也成为时人关注的热点话题。 明代农村贫富两极分化,首先表现在争夺土地之上,以地权“分化”为其主要内容。这种“分化”通过权势占夺和私人买卖(自愿或强迫)两条途径得到实现。明代初年,由于国家立法严厉,实行“锄强扶弱”、“抑富扶贫”政策,《大明令》、《大明律》、《大诰》等 法律 ,都有严禁土地兼并,反对以强凌弱、以富欺贫,防止两极分化的相应规定。同时,令民垦荒,见丁授田,没收(或限制)“有力之家”多占土地,相当一部分无田的贫者因此获得土地,为摆脱贫困带来一线生机。中叶成、弘至正德,以皇族系统为代表的强者“与民争利”,占夺民田,遍立庄田,不少农民从此失去土地,陷入贫困。到了明代中后期,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向又为之一变。争霸社会财富的主要势力,由内廷皇族集团转为外廷官僚集团,由中央转向地方,在皇族系统的兼并势头受到限制之后,以缙绅为代表的各地官豪势要趁机而起,大肆争夺土地,积聚财富。嘉靖时,有人说:“宪、孝两朝以前,士大夫尚未积聚??至正德间,诸公竞营产谋利??皆积至十余万。”“今士宦之家,皆积财巨万,犹营求不已。”又有人说:“至今吴中缙绅士夫,多以货殖为急,若京师官店,六部牙行债典,兴贩盐酤,其术掊克于齐民。”还有人说,“正、嘉以前,南都风尚最为醇厚??求田问舍之事少”。究其原因,是当时社会风气比较清明,也与社会舆论作用有关,“当时士大夫畏清议,归来宦囊皆淡,无豪强兼并之风,民有限田,家无甚穷,谷无甚贵”。后来,风气大变。“仕改清操,捆载而归,求田问舍”,大量兼并土地。从此土地不断集中,“田尽归巨室,而小民之田稀”,“往往租耕富民之田”,遭受地租剥削,甚至“中人之产尽并于豪右”,连中产之家也难逃破产贫困的厄运。
明清历史篇二:中国明清时期的历史特点
中国明清时期的历史特点
公元1368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我国历史上的明清(1912年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繁荣,政治较为开明,思想文化得到极大发展,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
一、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特点
明清时期的政治最大的特点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
明朝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体现在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加强皇权,明成祖设置内阁。这不仅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而且大大加强了君主专制。明朝统治者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直接对皇帝负责。
清朝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这样一来,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明清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皇权的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以形成。这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使政策不断失误;而为
官者则畏首胃尾、惟命是从,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官僚主义、贪污腐败之风。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并非表明封建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政治表现。明朝实行的厂卫制度、清朝军机处的设立等使民主制度就更难以形成了。
二、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特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国家。但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一带的手工作坊里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没有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得到发展,但这是明清时期经济的最大进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为清后期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
在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支持。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明清时期的思想家们又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
明后期的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是我国封建思想的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强烈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他的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兴起有一定影响。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以
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 。
王夫之是杰出的唯物思想家。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用发展观点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趋势更新”。
然而,明朝的八股文,清朝的文字狱等政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得这一时期的科技只注重对前朝的总结而没有较大发展。
四、中国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
明清时期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不断发展。
(一)同蒙古、新疆地区关系的加强
1.明长城
⑴明中期,国力衰退,为防止蒙古骑兵南下,修缮长城,加强边防驻兵,但仍没有达到目的,瓦剌骑兵曾直抵北京城下。
⑵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2.俺答汗与明朝修好
⑴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
⑵明朝封他为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
⑶蒙汉两族和平友好数十年。
3.反对准噶尔分裂势力
反对准噶尔贵族的斗争: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约七十年的斗争,终于在1757年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粉碎,统一天山北路。
清朝对蒙古各部的管理:
①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
②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的军政大权。
4.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
⑴平叛:清军迅速平定居住在天山南路的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发动的叛乱。
⑵管理: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5.土尔扈特部归国
1771年,西迁伏尔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为摆脱沙俄的统治,踏上回归祖国的征途。他们的回归,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谱写下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二)同西藏地区关系的加强
1.明对西藏的统治
⑴明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
⑵重用藏人:朝廷在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赐给印信,让他们管理藏族事务,征收贡赋。
⑶建立僧官制度,法王是最高僧官。
⑷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
2.清对西藏的统治
⑴确立册封制度:
①清入关前,黄教领袖五世达赖统一全藏。顺治帝正式赐予
“达赖喇嘛”的封号。
②康熙帝又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赐予另一位黄教领袖五世班禅。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⑵设驻藏大臣:
雍正时期,清朝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这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⑶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①西藏黄教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 ②有时同时出现几个灵童。为了避免纷争,乾隆年间,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
③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三)“改土归流”和台湾府的设置
1.明朝开始改土归流:永乐年间,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明朝派兵平定以后,改设贵州布政使司,从此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这种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
2.平息三藩之乱
⑴“三藩之乱”:清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叛乱,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相继响应,史称“三藩之乱”。
⑵平息叛乱:康熙帝采取剿抚兼用的策略,历时8年,平息了叛乱。
明清历史篇三:明清时期历史知识点汇总
明清时期历史知识点汇总(第三单元)
一、明朝
1、1368年,朱元璋,南京
2、明成祖朱元璋为加强军权所采取的措施: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在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置锦衣卫,八股取士。
3、朱棣: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
4、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目的:加强中国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意义:比欧洲的航海家早半个世纪,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
过程:开赴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又开赴福建,平定东南沿海的倭寇。 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
练习题:
1、明朝时,掌管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A、六部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三司
2、废除丞相是在下列哪个朝代()
A、宋朝 B、唐朝C、明朝 D、清朝
3、明成祖登上帝位的过程,类似于()
A、唐太宗李世民B、宋太祖赵匡胤C、隋文帝杨坚D、明太祖朱元璋
4、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是()
A、设置殿阁大学士B、设六部分理朝政C、
设置厂卫特务机构D、八股取士5、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
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
6、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
A、台州B、温州C、福州D、泉州
7、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
A、1553年,1999年B、1554年,2000年
C、1355年,1999年D、1533年,1997年
8、下列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明朝时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C、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沿海D、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
9、材料分析: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
请回答:
(1) 材料中的“八股文”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2) 作者的言论主要抨击了这个朝代的什么制度?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 实行这一制度的后果如何?
(4) 作者在抨击这一制度时与什么历史事件进行了对比?这一事件有何危害?
二、清朝
1、后金的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女真)自立为汗,定都盛京,国号金,史称后金。
2、清朝的建立:1636年,皇太极(清太祖)继位,1644年,入关,迁都北京,改为满洲。
3、清加强军权采取的措施:
雍正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乾隆废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雍正、乾隆大兴文字狱
练习题
1、清朝的开国皇帝是()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康熙帝 D、乾隆帝
2、清朝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0
A、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置B、设六部 C、军机处的设置D、内阁的设置
3、满洲前后建立的政权有()
①元 ②金 ③后金 ④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文字狱最严重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5、材料分析
“军机大臣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清 赵翼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军机大臣”是什么机构中的办事大臣?
(2)这一机构何时创立?其目的是什么?
(3)这一机构的创设有何影响?
6、阅读下列材料:
“雍正四年,礼部侍郎查嗣庭到江南主持科举考试,所出试题为“维民所止”。这本是《大学》中的一句话,清政府却在“维”“止”二字上做文章。结果查嗣庭被押回京,关进监狱,病死于狱中。雍正帝气恨难消,命人戮尸示众。其子坐死,家属流放”。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最为严重的是哪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
(2)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实行这一政策的后果是什么?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