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的两个切入点:创新能力与跨界能力培养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本文基于南京大学近年来推进“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五四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经验,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两个切入点:创新能力與跨界能力培养。文章指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应该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批判思维的训练,并为培养学生的“跨界能力”搭建有效平台。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能力;跨界能力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和支撑社会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与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在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大背景下,高校理应积极响应国家的使命召唤,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动能转换的战略需求。
  一、改革专业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创新人才,应破除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现象,切实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培养学生的奇思妙想厚植基础。南京大学近年来对传统专业教育进行了改革,共建设各类新型课程500余门,初步构筑了由新生导学课、新生研讨课、高水平通识课、学科前沿课、本硕贯通课等组成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体系”。
  新生导学课面向本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由各院系学科带头人组建教学团队,重点讲述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为学生构建学科专业的“知识地图”,让学生了解“我要学什么”“我应如何学”“学往何处去”等学业生涯中的核心问题,以帮助新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学术旨趣,明晰学习方向。
  新生研讨课实施的是“小班化、跨学科、研究性”教学方式,面向全校新生公选。课程围绕某一个学术专题,由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资深教授主讲。课程采取集中讲习、小组研讨、线上线下结合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旨在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初步培养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高水平通识教育课程由各院系专业造诣深厚的优秀教师开设,包括“中国历史与民族文化”“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价值观与思维方法”“科技进步与生命探索”“经济发展与社会脉动”“文学艺术与美感”“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七大类别,培养学生清晰明确的表达能力、综合完整的判断能力,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此外,南京大学已建成学科前沿课、本硕贯通课共计115门。学科前沿课是面向本科高年级开设的小班研讨课程,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对学科前沿领域相关问题的深入探究,领会高深的学问和研究方法,从而进一步激发探索与研究兴趣;本硕贯通课程则实现了本科高年级专业课程与硕士专业课程的互选和学分互认,以满足学习能力强、学习进度快的本科生学习需求。通过修读学科前沿课和本硕贯通课,学生可以获得学术顶峰体验,快速进入专业前沿领域。
  二、推进交叉复合,培养跨界能力
  科学上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以及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融合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曾指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当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结合,同时一种新技术达到成熟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同时,跨界整合也成为产业发展的潮流,为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因此,高校需顺应学科交叉和产业跨界的趋势,为培养学生的“跨界能力”搭建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近年来,南京大学着力构筑了“三层次”交叉复合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层次为系列“本科生跨学科学术研修计划”。学校通过搭建一系列跨学科的高端学习平台,让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以“青年研修者”的角色,在高水平导师指导下进行跨学科领域的自由探究。以“本科生高研院驻院研修项目”为例,该项目以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为依托,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每位导师指导不超过5名本科生,着重培养他们的学术研究与创新思维能力,拓展跨学科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该项目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点。首先,导师指导的都是非本专业的学生,这为本科生深入接触其他学科领域的资深教授、学者提供机会。其次,每个学习小组成员也是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同学,甚至是不同国度的国际学习伙伴,这种多元化的学习群体构成有利于推进“朋辈学习”,产生有趣的“化学反应”和思维碰撞,进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同时,该项目向驻院本科生优先开放各类国际学术交流资源,建立本科生与境内外高端学者的常态化交流机制,拓宽驻院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
  第二层次是推动不同学院间联合研发交叉领域新课程。由于传统专业培养方式的长期影响,我国高校的院系之间形成了教学资源交叉共享的无形壁垒。自2006年“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南京大学以重点教改立项的方式,推动相关院系进行教学“联姻”。院系间或互相开设对方需要的课程,或共同组织教学团队联合开发一门全新的课程。通过推动院系共同研发交叉领域新课程为抓手,逐步打破了院系藩篱,从而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清障搭台。学校近年来逐步重点打造化学与生命、新闻与法律、数学与经济等交叉方向的全新课程,供选择交叉复合路径的学生选修。在制订全校新版教学计划时,除全面修订了各专业教学计划外,还建立了大量相近或相关学科专业的跨专业选修课程目录。
  第三层次是建立全新的交叉学科专业方向。学校近年来设置了“地球系统科学与环境”“计算机与金融工程”“艺术与文化创意”等多个新的交叉专业方向,构建全新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联合与地学相关的四个学院共同开设“地球系统科学与环境”理科实验班,针对当下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如资源紧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灾害频发等重大问题,从系统科学角度设置核心课程和教学计划,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交叉复合型地学拔尖人才。学生前两年在“实验班”完成大地学课程群的平台课和核心课学习,后两年依据个人兴趣,选择大地学相关专业分流学习。“计算机与金融工程”实验班则是主动适应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专门制订了体现互联网金融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联合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开设“金融大数据及并行处理”“数据结构与金融算法”“金融软件工程”“金融中的数值方法”等全新的交叉课程。“艺术与文化创意”实验班采取“课堂授课+专业实践+国际交流”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设文化产业相关课程,加强创意训练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创意能力和基本技能,以及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实战应对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切入点 创新能力 培养 两个 能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