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语文教师应当按照美学教育规律,指导学生到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挖掘美,其次教会学生感受和内化美,最终实现美感的升华。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情感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15-01
语文作为一门有着鲜明人文特点的学科,对于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恰当的情感美育渗透,是进入语文殿堂的金钥匙。那么,怎样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追求高尚的品质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使学生入境悟情,潜移默化到接受审美教育。
凭借插图、录像展现美。语文教材中,画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恰当地指导同学们看图,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美好情感。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散文。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通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村子东头的古井,附近是络绎不绝的担水人,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心旷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家乡的美。
二、 注重朗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它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是一种声情结合的技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作品是形诸文学的书面语言,当学生受语言文字能力限制时,对课文艺术美的感受要打很大的折扣,而教师通过朗读,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富有魅力的范读,凭着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可以更好地再现作品的神韵美,使课文内容在声韵美的感受中浸入作者的心田,既泛起学生的求知欲,又激起学生的爱国情。例如,在教学诗文时,可以利用它的整齐明快速快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节奏感,使学生得到音乐美的享受;教学散文时,利用它畅达、飘逸的情思,使学生在朗读中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之感受;教学记叙文,利用文章曲折、生动的情节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在有张有弛的朗读中使课文内容形象地浮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能训练他们说话时发音正确、句逗分明、语气连贯的语言习惯,而且在节奏明快、悦耳和谐的朗读声中,能使他们大脑兴奋、思维活跃,同时也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美的联想,从而陶冶情操。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应通过比较舒缓的、亲切的欣喜的朗读,使学生从顽强的春草、柔和的春风、细密轻盈的春雨和争奇斗艳的百花这些鲜明的形象中感受并领略散文的意境美、绘画美和回味无穷的含蓄美。总之,通过多种朗读形式的反复吟诵,能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品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在去发现美,感受美。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三、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人物,树立崇高品质
一首歌仅仅是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按照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而教材所选课文中壮丽的、尊严的、崇高的形象使人心胸旷达、志存高远,当学生以崇敬之心注视这些榜样时,心灵得到了一次次的洗禮,年轻的、正在成熟的灵魂得以提升。因此,教师要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现象渗透审美教育,给学生以美的指引,并作出正确的审美评价。
例如,郭沫若的《屈原》表达了屈原不屑与楚国那些士大夫同流合污的思想,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在《岳阳楼记》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良好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得失,并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又如学习《藤野先生》,要让学生感受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而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正是有了屈原、范仲淹、鲁迅、保尔、贝多芬等一系列具有崇高品质的形象,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才在他们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跋涉、不断进取。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忽略了这些形象的教育意义,而只是从文章的角度(指除去审美意义之外的部分)进行教学工作,那么语文学科的审美功能、人文精神就无从体现,学生就不会更好地前进、超越、追求那些闪烁人类光辉的伟大和美。
四、让学生体味意境美,提高自身修养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中至高的境界,是一种超越时空、富有形而上本体意味的境界。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深邃的意境,以引起读者审美情操的共鸣。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从作品表现出的意象中体会美的意境,使学生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心入其境,才能受到优美画面以及其蕴含的崇高情怀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悟出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这也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如,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领会渗透于艺术意象中强烈的主观色彩、表现出的悠远意境,体验到一种超尘脱俗的审美心境、情趣,从而忘掉自己现时现地的处境,纯化、净化自己的心灵并使之升华,像作者“物我化一”一样地与作者而“化一”,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美的熏陶。学生通过对一个又一个美的意象的审美,可以使他们从作品的形式符号层走进作品的意象世界层,进而融入意境超越层,体会到其美无穷的神韵,获得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从而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既关系到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又关系到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既可培美学生的美感,又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件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究的课题。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