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坛“马太效应”】马太效应

发布时间:2020-04-0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7月1日,惠普公司推出平板电脑TouchPad,市场反应不甚理想。一个半月后,公司宣布减价100美元,销售仍没有起色,索性于8月18日宣布停产。前后只有7个星期,一个计算机巨人便如此轻易地举手投降,令人诧异。
  有评论把TouchPad的一败涂地归咎于定位错误:它比iPad厚而重,又卖同等价钱,而且推出仅一个半月就减价,令消费者无所适从。
  亦有评论指出,TouchPad的主要死因是大势已去,因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要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关键是有层出不穷的App应用程序支持,但程序开发商却“有大吃大”,只顾配合苹果和Android这些使用者众多的平台,根本无暇顾及惠普等较少人使用的平台。
  你可以说程序开发商趋炎附势,但这却是生意经,是生存之道。正是该原因使得苹果强者愈强,其他竞争者弱者愈弱。
  这令人想起所谓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相反,凡拥有多的,却还要给他更多,让他多多益善。
  这即是所谓“取之于不足,补之于有余”,用更通俗的说法,就是“宁可锦上添花,也不雪中送炭”。
  马太效应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记述的一个故事:一个国王出门远行,临行前把3个仆人叫到跟前,分别给了他们五千、两千和一千银子。得到五千银子的仆人把钱拿去做买卖,赚了五千;得到两千的做买卖也赚了两千;得到一千的把钱埋在地下,原封不动。国王回来后,和他们算账,大加赞许赚了五千和两千银子的两位仆人,但对将钱原封不动的那位,国王大为不悦,怪他太懒,把他那一千银子拿回来,转赠给以五千银子再赚五千的那位。
  这个圣经故事以这样的话作为结尾:“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至于把道理从一个圣经故事提升为一个理论概念、用来解释社会现象的,则是美国一位社会学家――已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莫顿(Robert K. Merton)。
  1968年,莫顿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相对于那些没有名气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更容易更上一层楼,赢得更多的声望,即使两者的成就相近。他指出,学术界的运作就是容易产生如此不公平的现象:对于已经声名显赫的科学家,往往会锦上添花,给予更多的荣誉和肯定;相反,对于那些寂寂无名的研究者,却很容易对他们的努力和成绩视而不见。
  后来,同一个理论常常被经济学者借用,用来解释在竞争中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winner takes all)的经济分配现象。
  马太效应这个理论,在政治上又如何应用呢?
  我想起2008年那场经典的民主党总统初选之战,在那场战役里,初生牛犊的奥巴马爆冷击败了党内大佬希拉里。究竟奥巴马阵营是如何策划这场选战的呢?其竞选总干事大卫•普乐夫(David Plouffe,后来担任奥巴马的白宫幕僚长)在《大胆去赢》(《The Audacity to Win》)中作了全面披露,其中一项要诀,简单来说就是要在选战之初慎防马太效应。
  他说,选战初期的气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具体来说,最早4个州的初选至为重要,如果输了,便宣告出局,所以,所有的资源和精力都应该优先放在这里,而不是留前斗后,或者把资源和精力分摊。因为希拉里一早便被视为真命天子,如果奥巴马在一开始不能把自己塑造成“拦路虎”,让媒体和公众另眼相看,选战便会提早宣告结束,因为“西瓜靠大边”,希拉里在组织动员和财务方面的优势会更加突出,而自已要说服别人支持、捐款等,只会更加困难。
  结果证明,奥巴马阵营的策略果然奏效。他在第一站爱荷华州一鸣惊人,将公众和媒体的看法由希拉里稳坐钓鱼台变为这场初选有得较量,甚至认为两人平分秋色。
  试想,假如当日奥巴马拿不下爱荷华州,就会“一沉百踩”,在“西瓜靠大边”的情况下,支持者、媒体、公众的视点都会离他而去,当他颓势已现,也就回天乏术了。这就是马太效应。

相关热词搜索:马太 政坛 效应 政坛“马太效应” 政坛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什么意思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