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拷问【《我是植物人》拷问社会,抚慰良心】
发布时间:2020-04-0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负面元素,如果我们不闻不问,不思考也不表达,那我们无异于植物人。 电影《我是植物人》通过不可思议的巧合,把我国医药系统的一个“明规则”的潜在邪恶揭露了出来,鞭辟入里地拷问社会体系对金钱欲念的放纵。影片最后,女主角在戏剧漩涡的核心处完成了自我救赎,在一定程度上抚慰了观众的良心。诚然,女主角是经历了一连串的巧合,才有足够的勇气去直面一切。而没有遭遇巧合的我们,就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吗?
如果看完该片,您也对自己的良心发出如上的拷问,那么导演和编剧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作为一部现实题材影片,《我是植物人》没有商业片那么华丽的外衣,却有着足以震撼人心的内容。近年来整体票房的高速增长,令我国电影商业化转变颇有中国特色――有些以往关注现实题材、表达深沉内涵的文艺片导演,非要在商业片模式下继续搞文艺内涵,可惜折腾了好几年都不伦不类。优秀的商业片没见多,好的现实题材影片反而越来越少了;和国人物质消费的理念近似,那些追求外在形式的电影往往能捞到不俗的票房,而用真诚的心态去解剖社会的电影,反而受到了冷落。也许在大家普遍自锁良心的社会里,很多人是没有勇气通过电影去拷问社会的。在银幕上拷问社会,就是在揭自己的遮羞布。
仅从电影的创作环节来看,该片得分不高。只拍过几部电影的导演王竞和编剧谢晓东远没有达到大师的水准,可贵的是,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够很直接地倾听到他们的诉说。这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及负责任的表达。在现代商业电影环境下,这种态度尤其值得钦佩。早在两人合作的第一部电影《一年到头》中,他们就从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头疼的问题――春运出发,为大家展示了内地一些普遍存在的生活问题和诚信危机,还进一步将这些问题联系起来,深究中国人“过年回家”的情感源头,既让人看到了社会的诸多无奈,也让人体会到人心温暖的治愈力量。这种创作理念经由第二部合作作品《无形杀》延续到了第三部作品《我是植物人》。
不同于前两部作品,《我是植物人》的编导细节显然更加成熟。谢晓东能够熟练地在故事中运用突发事件和巧合来调节影片的节奏和张力;王竞也能够利用演员的演技和焦距的虚实转换,更好地暗示和挖掘女主角内心的纠结。相较于前两部作品同时关注多组人马,《我是植物人》的故事更为集中。影片顺带调侃了娱乐记者、中介公司、药品监管等行业,通过分散线索最后的聚拢,直指一个事实――这些行业都是医药问题如此严重的帮凶。医药问题如此泛滥,是因为整个产业链在协同纵容,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在畏畏缩缩地维护着自己眼前的小利益,最终的结局就是大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既成为帮凶,又成为受害者。这种先分散讲述,再通过巧合将分散的线索集中的剧作方式,堪称精彩。这让每一个观众都会扪心自问:我会不会也是产业链上的一环呢?既然影片中的人都逃不过产业链的辐射,那我是否也正遭受着别的产业链的毒害?
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的影响力不应该只存在于那90分钟,而应该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回味余地。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一员,当影片拷问社会的时候,也就是在拷问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看到内地电影圈依然有一批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用真诚态度去制作电影的时候,我们可以得到一定的抚慰。不过,能够真正抚慰我们良心的绝不止于此。我们能不能把观影时得到的那份触动延续到现实生活中去,达成自律,这是更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我是 植物人 拷问 《我是植物人》拷问社会 抚慰良心 我是植物人 拷问良心人性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