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努斯“借”出一个和平奖] 中国诺贝尔和平奖

发布时间:2020-03-2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大量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方法后才成为可能,尤努斯创设的小额贷款正是这样的一种方法。”   ――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辞      
  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孟加拉国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创办的孟加拉乡村银行,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辞称:“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大量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方法后才成为可能,尤努斯创设的小额贷款正是这样的一种方法。”
  尤努斯和他的乡村银行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贷款业务向穷人和乞丐开放,不需要任何抵押,有时甚至不用支付利息,就能从他的银行借到钱。
  
  穷人的经济学家
  
  1940年6月28日,尤努斯出生在孟加拉吉大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珠宝商,母亲是位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对穷人总是怀着一份同情心。这对尤努斯影响很大。在自传《穷人的银行家》一书中,他回忆:“是母亲对家人和穷苦人的关爱感染了我。”
  为了和穷人打成一片,成名后的尤努斯经常穿拖鞋出现在大街小巷,也出现在大型的正规晚宴上。他说很多农村百姓还没有鞋穿,我能穿上拖鞋已经不错了。
  这位世界级的银行家,1961年硕士毕业于达卡大学,后申请到富布赖特奖金,远涉重洋,到美国的范德比尔特大学深造。1969年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后在田纳西州立大学经济学系当副教授。1972年,孟加拉国独立一年,他再也坐不住了,毅然回国做了一名吉大港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1976年,尤努斯偶然走访了乔布拉村一个叫苏菲亚的农村妇女。单身的苏菲亚还带着三个孩子,以做竹凳为生。每天清晨,她以相当于22美分的价格从中间商手里赊来竹子,傍晚把做好的竹凳卖给中间商,抵偿完竹子的费用后只能赚到2美分。就这样,苏菲亚只能不停地赊竹子再卖竹凳,从而陷入了贫困的恶性循环。而当时像苏菲亚这样无力提供担保的人,根本无法从银行贷到款,因为银行家们认为穷人是没有信用的,他们会赖账不还。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尤努斯。他拿出27美元,以小额贷款的形式借给了42个农村女性,她们由此摆脱了中间商的盘剥,获得了销售竹凳的全部利润,很快就把钱还给了尤努斯。事实证明,穷人的信用丝毫不比富人差,尤其是这些以母爱为天职的女性,看似柔弱,但也最有能力自力更生、谋求幸福。
  尤努斯把这次探索命名为“格莱珉工程”,在孟加拉语中,“格莱珉”是乡村的意思。后来,这项工程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最终得到孟加拉政府的认可,1983年,政府正式批准尤努斯成立格莱珉银行。
  至此,尤努斯的小额信贷业务走上了规模经营之路。到2006年,格莱珉银行累计放贷高达53亿美元,帮助400万穷人脱贫自立。
  
  穷人的银行
  
  格莱珉银行是世界金融史上第一个属于穷人的草根银行,其贷款对象主要是650万穷人,其中贫穷妇女要占到96%,每笔小额贷款以100美元为单位。能做到向女性贷款,在孟加拉这样一个伊斯兰教国家非常难得。按照教律,妇女不能走出家门,除了男性亲属外不能和陌生男人接触,更不能经手金钱方面的事情。
  刚开始时,很多妇女见到上门服务的格莱珉工作人员会说,你把钱给我丈夫吧。为克服困难,工作人员只好站到农村的空地上,通过中间人和妇女们交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把业务推销给了这些最不可能的客户。
  更让经济学界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格莱珉银行竟然向乞丐提供贷款,还不收取分文利息。在尤努斯看来,与其向乞丐施舍,不如给他们钱并指导他们做生意。在尤努斯的指引下,大约有6万多乞丐参加了这个项目,先从银行贷款,然后用这笔钱买食物,上门推销给妇女和孩子。这样乞丐就变成了自食其力的推销员。
  这个穷人的银行有一套精心设计的管理模式,尤努斯利用乡村人重友情和脸面这一心理,把借款人分成五人小组,在乡亲之间确立熟人互助监督机制,如果其中一人还款有困难,另外四人会想办法来帮助他。曾有一个年轻人抢走了银行职员收回来的贷款,很快他的家人就跑到支行去道歉并如数归还。
  就这样,格莱珉维持了高达97%的还款率,稳居世界银行业之首。现在这一小额贷款模式已被复制到了100多个国家,不仅包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连美国也开始学习效仿。
  尽管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也一直在从事这项工作,却不被广泛接受。在尤努斯看来,世行的工作方式有问题,谁拿了他们的钱,就要按照他们强加的方式来“脱贫”,而很多人恰恰接受不了这些方式。就拿技能培训来说,文盲一听说培训就吓怕了。在格莱珉,穷人拿了钱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去谋生自立,因为穷人的创造力并不比富人逊色。

相关热词搜索:和平奖 尤努斯 尤努斯“借”出一个和平奖 借出一个诺贝尔奖 尤努斯 穷人银行启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