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修
发布时间:2017-01-1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高考历史选修篇一: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整理
秦始皇
统一六国原因
(1)时代趋势: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强化名族交往加强,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
(2)国力基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
(3)个人条件: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雄才大略
(4)重用人才:秦王嬴政即位,采取合理措施广纳各国贤才展开兼并战争
统一过程:韩赵燕魏楚齐(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意义:结束分裂,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巩固统一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
②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移民垦荒,鼓励耕织;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经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④文化上: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为何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原因:秦始皇统一全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采取了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他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暴政表现:
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激化社会矛盾
②横征暴敛:繁重的徭役兵役,修长城仿建六国宫殿建阿房宫郦山陵
③严刑酷法
灭亡原因:
根本:秦的暴政
直接:秦末农民起义
评价秦始皇
功:
1.灭六国统一全国,顺应历史潮流,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3.他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过:
1.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2.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
3.广建宫殿陵墓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极限
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时代趋势与个人作用的辩证关系
⑴统一的史实包括: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郡西南夷
⑵时代的发展趋势造就了英雄人物;英雄人物的作用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英雄人物顺应历史的趋势就会推动历史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造就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秦始皇的措施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唐太宗
贞观之治出现原因
客观:
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主要动力
主观:
(1)治国思想:唐太宗能够吸取随亡教训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2)用人策略: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3)政治:完善隋朝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法为末原则
(4)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5)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6)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在东突厥地区设羁糜府州进行管辖;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与吐蕃和亲,促进汉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区的发展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7)外交:采取开放的政策,设立鸿胪寺;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对外来文明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增强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族团结对外开放
总评: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唐太宗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太宗的治国之道为后代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
局限性: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唐太宗的贤明、克己和审慎也难以贯彻始终。在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中渐趋奢靡晚年要求大臣进谏撰写《帝范》自省
康熙初年面临形势:
(1)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2)沙俄势力正在东来
(3)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4)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三藩)
(5)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新特点:注重国内安定团结发展等与反侵略相结合
巩固统一贡献:
(1)巩固统一国家活动:
A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消除了割据分裂隐患加强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有助于清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后在内蒙设立木兰围场
B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C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D册封五世班禅尊重活佛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团结蒙藏
E 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必修一:尊重各民族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上层分子大事放权小事集权因地制宜的行政管理设立边疆机构理藩院(雍正年间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2)维护国家主权活动:
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评价康熙帝:
功:
①管理边疆:平定噶尔丹叛乱、册封五世班禅、平息“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并设台湾府 ②抗击沙俄入侵
③发展经济:治理黄河,奖励垦荒,厉行节俭等
④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
⑤重视文教,进用文士
消:
①兴文字狱②实行闭关政策
总之,康熙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时代:
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周礼尽在鲁”
对其影响:
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2、提出仁思想(核心)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互相补充限制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思想内容:
(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2)仁(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下的两个最重要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政治主张: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教育主张:
(1)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3)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4)内容: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
对中国:
(1)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使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推广创造条件
(3)六经是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世界: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不同历史时期地位及其历史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儒家思想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受到冷落
2.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3.汉到明清:儒家学说体系进一步完善发展符合了统治阶级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
护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
4.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5.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政治上的软弱性不敢公开同封建正统思想对立因此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6.袁世凯尊孔复古封建复辟专制思想泛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没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
高考历史选修篇二:高中历史选修一复习提纲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一) 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初
(二) 地域:欧洲希腊地区雅典城邦
(三) 历史背景(或原因): 1、贵族政治的实施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缓和。 2、雅典的地理环境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梭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3、工商业奴隶主崛起,贵族政治腐败使得工商业奴隶主联合平民共同反抗贵族统治,梭伦改革成为必然。4、梭伦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雅典树立了较高的威望,成为首席执政官。
(四) 主要内容:①颁布“解负令”,释放债务奴隶,并归还其抵押的土地。 ②颁布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可将财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少划分政治权利,并规定其相应义务。 ④恢复公民大会最高权力,并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 ⑤司法方面,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⑥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法令,鼓励发展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
(五) 历史作用(或含有局限性):①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 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③但是,没有完全解决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六) 改革的性质(实质):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一次自上而下的完善奴隶制社会政治统治的改革,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七) 成败原因分析:(成功)①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调节有效促进了生产力的的发展。 ②改革措施切实可行,有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支持。梭伦不再担任首席执政官后,其改革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八) 特点:崇尚中庸,手段温和。
(九) 其他:特别注意梭伦改革调节的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不是阶级矛盾。
公元前六世纪晚期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真正确立。 公元前五世纪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崇尚法律,法律面前公民平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一) 时间: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前356年——前338年)。或秦孝公在位期间。
(二) 地域:战国时期的秦国。
(三) 历史背景(或原因):①春秋战国之际,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②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他们要求进一步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 ③社会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制度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④春秋战国之际,战争频繁,各国为了自保纷纷进行变法。 ⑤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主张变革,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
(四)主要内容:A政治上: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推行郡县制,制定秦律等措施,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中央集权。
B经济上: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社会习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的政策等。
(五)历史作用: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③军事上,极大地提
高了秦国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权。 ④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强和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六)改革的性质(实质):商鞅变法是一次至上而下的促进秦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改革。
(七)成败原因分析:(成功) ①、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是时代潮流,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个趋势;②、秦国国君有比较集中的权利,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变法;③、商鞅制订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并坚决贯彻执行。
(八)特点: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九)其他:局限性: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③没有与旧制度、旧文化彻底划清界限。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时间:公元五世纪末南北朝(420年——589年)
(二) 地域:北朝(中国华北地区或黄河中下游地区)
(三) 历史背景(或原因):①北魏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中国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②北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但是各种制度有许多缺陷,基层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导致广大农民负担繁重阶级矛盾尖锐。 ④北魏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⑤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政权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改革。 ⑥孝文帝具有良好的汉文化素养,深刻认识到了汉族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
(四) 主要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②推行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了耕地。 ③设立三长制,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到完善。④推行新的租调制,
大大增加国家收入。⑤495年,迁都洛阳以后,改革的重点在于移风易俗,措施有:易服饰、该汉姓、讲汉话、通婚姻、该籍贯等。
(五) 历史作用:①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鲜卑族积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汉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③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六) 改革的性质(实质):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维护北魏鲜卑族封建统治的改革。
(七) 成败原因分析:(成功)首先包括历史背景的①⑤⑥点另外加 ④改革措施顺应了封建化的历史潮流。 ⑤始终有最高统治者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八) 特点:是一次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改革。
(九) 其他:注意迁都洛阳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恢复和发展的关系。前因后果。 文化落后的民族往往因为其军事力的得强大而能够征服先进的民族。但是要维护其统治就必须像被征服民族学习。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主建立起的政权。元朝很快被推翻,蒙古人又回到北方草原;清朝统治中国长达267年,满族在中国多数地区都有分布。两种不同的结果,和当时统治者对汉民族和汉文化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一) 时间:公元十一世纪中后期。(约1069——1075年)
(二) 地域:北宋(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三) 历史背景(或原因):①北宋中期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的措施,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对外战争败多胜少。③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即位后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四) 主要内容:A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均输法。 B加强军事实力方面: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并设置军器监提高武器质量。C改进选用官制度方面:改革科举制,重视时务;整顿太学,培养专门人才;唯才用人,重用有实际能力的改革派。
(五) 历史作用:①变法开垦了大量耕地,并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市易法、均输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②保甲法、保马法的实行减少了冗兵,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设立军器监改进了兵器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弱”的局面。③变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宋的统治。
(六) 改革的性质(实质):北宋政权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改变积贫积弱局面而进行的一次至上而下的改革。 或者(地主阶级领导的至上而下的维护北宋封建统治的改革)
(七) 成败原因分析:(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①变法触犯了地主、官僚的利益,导致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动摇罢免王安石。 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的阻挠。司马光任宰后相基本上废除新法。③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一些地方官员不按规定推行变法,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八) 特点:①改革措施全面,经济改革尤其有效。②以抑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为改革的基本手段。
(九) 其他: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①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使之相互牵制。 ②集中行政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相互牵制。 ③设三司管理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利。 庆历新政(1043年)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都是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但是效果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改革的措施不一样,庆历新政以吏治改革为主要内容,一开始就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王安石变法以经济改革为核心,在积贫改变之后,积弱局面有所好转才进行吏治改革。 所以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讲求策略。
高考历史选修篇三:历史选修改革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改革题目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目前,我们选修的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改革有九个专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有六个专题。教材以通史的体例进行编写。主要改革的内容来讲讲答题的方法与技巧。
本专题在各地的高考考试说明中都定位选考内容,从内容上看,侧重古今、中外改革的对比,关注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从题型上看,本专题的内容都以非选择题形式命题,在复习中,应当加强材料题的训练和讲评。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5.改革的作用。
1、改变了社会形态(怎么改变?以商鞅变法为例,有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
2、清楚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6.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1、每个国家和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在改革的同时,必须要有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战胜旧事物。
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
4、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符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5、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6、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7、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在高考中,选修内容一般只考材料题型。所以材料题型的解
答成为最重要的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它要求学生在读懂试题材料的前提下,依据课文所体现的历史知识网络,从提供的种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各个问题。这种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驾驭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是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历史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然而学生普遍对这种题型感到畏惧,无所适从。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含义: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是对信息的理解。
信息的获取和解读不等同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理解。它们在获取的渠道、目的等方面是不相同的。对知识的获取主要由课堂或其它形式的教学过程完成,其主要目的是奠定学习者的文化基础;而信息获取的路径较之学习更为宽广,其目的除丰富社会体验、文化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信息传递的内容,准确地分析事物的实质,判断事物的发展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基础知识愈深厚,对信息感受愈敏锐,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愈深刻,判断事物则愈准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在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的当代,这种捕捉新的讯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凸显出其重要性。
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效果。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它们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借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成年男子每人20亩,用于种植桑树等)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魏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两种制度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共同点。(6分)
①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得知材料一是指的商鞅变法。材料二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两次改革的内容都是广泛。材料中表述的内容是什么。先要弄明白。
②审清设问,弄清楚设问中的概念。在这道题目中,学生可能不太明白的就是关于“生产关系”这个概念。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产品的分配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再结合材料去看。材料一中的“坏井田,开阡陌”就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材料二中的“下诏均给天下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指的是政府给农民分土地。也就是生产关系中的第一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农民都部分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同时也有了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至于第三点共同点。因为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小农在上缴国家赋税后,有一定的剩余产品。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次改革之间的联系。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这一问,要说明两次改革的联系,先弄清楚两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商鞅变法是改变社会形态的变法,变法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封建制度形成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改革后,促进了封建化进程。因为两次改革不是同一时期,所以要想到,有继承的关系。商鞅变法,确立了中原地区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北魏孝文帝是向汉族学习,所以他的改革借鉴了汉族的制度和文化。
参考答案:
(1) 农民获得了土地(或部分土地的所有权)、生产经营自主权、部分产品的支配权。(6
分)
(2) 联系:商鞅变法确立中原地区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
借鉴中原制度文化。(3分)
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确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国家统一。
另外,在答题时。还要注意:
1. 严格按照答题要求,三化二距,字迹工整,布局整齐,答题规范。
2. 常见的错误就是,不结合所学知识答题。就材料的内容反复答,用不同的概念,答同一
个得分点。非常可惜的。
3. 总是对材料不能准确的与书本的知识结合,紧扣史实,不能与书本的概念结合起来。不
能用书本中的史学概念来答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
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
春秋改革
①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
②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
③特点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
战国变法
①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完成统一;
②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
③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不同点:
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
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即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困难;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
②目的相同:巩固统治,挽救危机。
③作用相同: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
④结果相同:旧势力强烈反对,失败。
⑤性质相同: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不同点:
①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的中心是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理财。
②措施不同:庆历新政主要在政治上,如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王安石变法包括理财、军事、取士等措施。
③失败原因不同:王安石变法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庆历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因而失败。
④影响不同: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庆历新政对缓和社会矛盾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时间太短作用不大。
⑤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全面改革。
(2)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要关注老百姓的利益。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相似:商鞅被杀;王安石被革职,后又被迫辞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相关热词搜索:高考 选修 历史 高考历史选修一考纲 历史高考模拟题选修题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