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风云【远离“窃听风云”】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无论是前一阵子英国《世界新闻报》频频爆出的“窃听丑闻”,还是国内正在热映的电影《窃听风云2》,最近,“窃听”这个并不光彩的字眼总是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隐私权是公众最基本的一项人身权利,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私人生活被“窃听”。然而,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原本运用于军事情报领域的窃听术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窃取商业机密、曝光明星隐私等非法用途中。这些无处不在、防不胜防的“电子耳”究竟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数字时代下,我们又该怎样避免“被窃听”的困扰呢?
  
  五花八门的窃听术
  在电影《窃听风云2》中,男主人公司马念祖运用的窃听术可谓隐秘而血腥。为了掌握杀父仇人操纵股市进行黑幕交易的证据,司马念祖将微型窃听器植入自己的手臂,直至被仇人灭口并弃尸大海,尸体被警方打捞并解剖后,窃听器才得以被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如此“舍生取义”式的窃听术并不多见,但窃听手段同样丰富,丝毫不亚于电影中的离奇演绎。
  美国是全世界窃听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其窃听术大致可分为电话窃听、无线窃听、微波窃听和激光窃听等几种。其中用得较多的是“落入式电话窃听器”,这种窃听器不大,窃听者可以用检修电话的名义进入用户室内装卸,几十秒钟就能完成。还有一种米粒大小的窃听器,装在电话机内或电话线上,肉眼很难发现。再比如伪装成绝缘瓷瓶的窃听器,跨接在电话线路上,可以把电话、电报、传真信号传送到1公里外。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窃听器也变得越来越“聪明”。有的高级窃听器具备遥控功能,当窃听者发现有人在检查窃听器时,可以将其暂时关闭。有的窃听器做成子弹模样,可以用特制的枪将其射到监视目标住处的窗框上或墙壁上,神不知鬼不觉,还毫无风险。还有一种“隔墙有耳”窃听器,是高灵敏度的音频放大器,安装在房间外墙,即使隔了一米厚的水泥墙,也可以清晰地收听到房间内的谈话内容。
  再比如微波窃听,是通过向目标房间发射微波并分析反射回来的微波,“听”出对方讲了什么。此外,当人们谈话时,窗子的玻璃会随声波发生轻微震动,而玻璃又能反射激光,所以,声波在反射回来的激光中可以反应出来,经过分析就能了解谈话内容。
  
  防范“隔机有耳”
  虽然窃听术五花八门,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最为困扰的或许还是自己的手机遭遇窃听了。智能手机近年来风起云涌,尤其是苹果IPHONE系列手机的问世更引爆了全球的智能手机热潮,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手机病毒、流氓软件的肆虐。古代的“隔墙有耳”进化成了如今的“隔机有耳”,严重威胁着手机使用者的个人隐私。
  今年6月,中国移动发布官方公告,称一款名为“X卧底”的手机恶意软件正在严重威胁着用户的隐私安全。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的数据显示,该软件平均每天发生6600次隐私信息窃取事件。
  一般这些间谍软件都是通过伪装成手机常用软件,上传到网络上,骗取用户下载安装。或者是将软件做成短信链接,或者添加到彩信附件中,通过各种形式骗取用户点击。
  如何防止手机被窃听?专家建议用户提高安全使用手机意识,不要随便将手机借人,维修时一定要拔出SIM卡;不要轻易到不明网站上下载软件,以避免病毒和木马,应选择相关软件的官方网站;收到来历不明的信息和链接,不要随意打开,更不要转发,应及时删除,以免遭受恶意软件侵害;对于手机的一些接口,如蓝牙之类,公共场合最好关闭。USB能关尽量关,用时再开;功能比较多的手机,不用的功能也最好能关掉,像一些软件、业务方面的功能,最好把功能缩小到只有自己用。
  总之,只要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防范窃听,保护个人信息,远离影视剧中扑朔迷离的“窃听风云”。
  
  □ 编辑 陈萌 □ 美编 王迪

相关热词搜索:窃听 远离 风云 远离“窃听风云” 窃听风云3 窃听风云2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