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文化大院_一个农民的文化大院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近年来,随着中央政策向农村倾斜,农村兴建了诸多文化设施。同时,一些农民凭借自身能力,也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重庆市万州区熊家镇古城村农民谭明海的文化大院就是一个鲜明的代表。
“你知道‘范’字怎么写吗?几年前,我会在纸上画个圆圈代表碗,然后在里面涂些点代表米,就这样用谐音‘饭’代表‘范’。”谭明海略显自嘲地告诉记者。
“我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修过自行车,卖过服装,还做过厨师,最近几年开始做副食品批发超市。生意做了不少,但是没挣什么钱,还吃了不少亏,闹了不少笑话。所以下定决心要补文化课。”那时的谭明海刚过而立之年没多久。
2006年5月,文化部原副部长周和平在万州区召开三峡库区文化建设座谈会,给了从事乡村商贸经营的熊家镇古城村农民谭明海很大启发和鼓励,他决定抓住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时机,自筹资金建设乡村文化服务阵地。“不仅自己补一课,也为周边农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谭明海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
为了文化
一处闲置的旧厂房被谭明海买了下来,不仅把赚的钱都拿了出来,还从亲戚手里借了不少。“老婆当时就恼了,好不容易攒下点钱,不用到生意上,一个没文化的人还想搞文化?朋友们也开始劝,正儿八经做点生意吧。”谭明海苦笑着告诉记者,当时没有一个人支持他。
略带点执拗的谭明海已经认准了要做文化大院。2006年7月,在投资将近40余万元重新将旧厂房改造后,谭明海的文化大院在熊家镇成立了,并起了个不错的名字――“金龙文苑”。
谭明海至今记得在培训室给农民培训的第一堂课。“讲的是西瓜种植技术,当时还担心农民不来,让政府帮忙通知的,成功与否心里真的没底”。
最终20多个农民过来了,谭明海舒了口气,人虽不多,但也能成个班。“一节课结束,农民都很满意”,谭明海彻底兴奋了。接下来又购置了20台电脑,他要开展电脑技能培训,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
一切准备妥当,谭明海才发现不仅农民不会用电脑,自己也不会。“还真应了老婆那句话,一个没文化的人还想搞文化。”谭明海笑着说道。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于是自掏腰包请专家给农民讲解用电脑的技术,电脑班一个月一期,连续办了七期。
据谭明海讲,第一期考试合格的还给了50元的奖励,“目的就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更多人掌握文化知识”。
由于他开办的技术培训都是针对周边农民实用的信息,几年下来确实有不少农民在这里得到实惠。
白水村的农民刘万才,最初种植的西瓜,个头小,还经常死瓜烂秧。利用在文化大院学习到的种植技术,西瓜长势好了,卖价也高了,种植面积从原先的两三亩地扩大到现在的十几亩地,收益比往年翻了几倍。
为此,刘万才专程把西瓜送到文化大院,一定要让谭明海尝尝。
农民黄老汉今年60多岁了,是铁峰乡的养蜂专业户。为了寻找蜜蜂生病、死亡较多的原因,他曾到万州新华书店、图书馆、各类书摊查找资料,均不获而归。听说熊家镇金龙文化大院,有专门的电脑文化资源信息服务,可查阅养殖业的任何知识,于是,他慕名来到大院。在谭明海的细心帮助下,终于查到了需要的资料,谭明海下载后打印成文字材料送给他。黄老汉感激地说:“这下我的蜜蜂有救了,谢谢你的支持,我们农民真受益。”
重温旧梦
“我会到每个村里给农民放电影。”谭明海告诉记者。
“如今家家有电视了,还有人出来看?”记者提出质疑。
“我到村里放电影,最少也有100多人,最多三、四百人。”谭明海有些自豪地说。
“农村放映队早就没法生存了,哪能有这么多人?”记者再度质疑。
“我可以保证。”谭明海没有让步。“农民一是喜欢凑热闹,另外应该还是想找找怀旧的感觉吧,近几年我的放映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最起码我这样觉得。”
“只怕你不放,放就有人看。”谭明海斩钉截铁地告诉记者。
放电影只是谭明海为满足农民精神需求所迈的一个步伐。“我还坚持每年组织6场大、中型文艺活动,免费让农村群众享受高雅的文化大餐。”谭明海微笑着说道。
文化大院以说新农村、唱新农村、演新农村为主的“金龙文苑”庄稼汉艺术团,在短时间内创作、排练出来了《老奶奶看戏》,《老伙伴赶集》、《万州美景绣不完》等10余个相声、小品、歌舞节目,目前他们正活跃在农家院坝上,在周边区县、乡镇、村落院坝共为农民演出580余场,观众达13万人次,还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计生、科技、环保、消防、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
一位看过庄稼汉艺术团表演的刘姓农民称,虽然农民演的水平比不上城里人,但他们演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事,看了让人“高兴得很!”
为提高镇乡文化艺术创作水平,他主动与万州区有关文艺协会联系,虚心向文艺专家请教。他组织创作的小品《莫文化》荣获重庆市小品大赛优秀剧目奖和优秀演出奖。举办美术、舞蹈培训班8期,培训范围涉及周边4个镇乡,培训农民子女学员450余人次。
利用文化大院阵地宽敞、项目齐全的优势,文化大院每年都要拿出2万余元资金,组织熊家镇及周边镇乡的农民群众,参加由文化大院举办的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文化大院一年一度的台球比赛,不仅吸引着周边镇乡近700名台球爱好者,更有慕名而来的主城区“高手”踊跃参加,已成为万州区镇乡台球爱好者切磋技艺的好地方。
至今文化大院共投入56万余元,下设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即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艺术团舞蹈室、农业科技培训室、艺术品成列室、棋牌室、多功能活动场、影视演艺大厅和电影放映队。
踏踏实实再出发
在谈到资金来源上,谭明海坦诚地告诉记者,文化大院是有一些收费项目的,“演出、桌球和溜冰,但收费低于周边同类项目,这几项一年下来能收入三、四万元。”谭明海补充说道:“文化大院的一些收入,加上我经商拿出一部分补贴,再加上近几年来各级政府的支持,文化大院目前能够正常运转。”
谭明海也表达了一些希望:“目前,国家只是对各级政府建设的文化站有一定的扶持措施,农民自办的文化大院作为新生事物,还没有相关扶持政策,希望国家能考虑,给些扶持。”
在记者询问还有什么希望时,谭明海又好像在补充着刚说完的话:“但是国家即便没有给(扶持政策),我也要努力办下去,因为农民现在都愿意来这里,都受益了。”
在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时,谭明海告诉记者:“我准备把大院进一步扩建,把旧农具收集起来,进行展示、教育,开个旧农具文化馆。不仅为了展现农民的东西,把农村原有的文化传承下去,也为年轻人能有个受教育的地方,忆苦思甜。”
采访结束时,记者半开玩笑地问他是不是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谭明海这样告诉记者:“我是一名党员,要做榜样,要带点头,不管什么荣誉称号,关键的是要踏踏实实做点事。”
相关热词搜索:大院 农民 文化 一个农民的文化大院 西宁乡趣农民文化大院 西马坡农民大院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