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控英语【从指控到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2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尽管《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的相继上映,让人感觉“南京大屠杀”成为中国电影导演都想尝试的一个题材,但回过头来看,这一沉重的历史题材在银幕上的出现其实相当晚。   就内地的情形而言,在改革开放之前,涉及这一话题的电影基本没有(不包括纪录片),当时囿于意识形态的限制,大陆战争题材电影的叙述往往着力于表现革命战争对革命战士的洗礼,以及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控诉,南京大屠杀很难进入电影工作者的选题范围。随着国际风云变幻,中日邦交正常化,南京大屠杀也变得敏感起来。
  198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南京落成开放,使得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叙述再次进入公众视野。1987年,罗冠群导演了《屠城血证》一片,成为第一部直接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内地电影。此片从片名中就可以看出,是以控诉、指证日军暴行为主旨。在片中,日军被普遍表现为野蛮的兽性集团。出于对外交关系等敏感因素的考虑,导演特意在片中弱化了杀人、强奸等戏份的处理,不过整部影片的创作意旨,还是“指控型”的,既以揭露日军的罪行为主(当时大量史料还未被发掘),并使用了大量的视听象征符号(如最后火烧钟楼,钟声长鸣)。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导演强调国民党军队的浴血奋战,导演也弱化了对抵抗的叙述。
  1995年,吴子牛导演了《南京1937》一片,与《屠城血证》不同,此片较多地带有了人道主义的色彩,有不少从普遍人性观念着手的表达。在剧情上,由于大量史料的发掘,吴子牛也比罗冠群有了更多的历史物证,基于这些历史事实,《南京1937》在影像表达上也更加的“残酷”和直接。不过影片也虚构了一个中国军人与日本女子的爱情故事,还有日军见到日本人后人性流露的桥段,以及中国难民迁怒于日本平民女子的情节。应该说,这反映了导演对于大屠杀中的人性思考。
  香港导演牟敦芾在1995年也导演了《黑太阳南京大屠杀》一片,与当时内地的同题材电影的谨小慎微相比,这位“重口味”导演并不讲究剧情的统一连贯,而是以直白的视觉刺激为主―如枪挑胎儿、水煮孕妇等等。牟敦芾还在片中借日军之口反思了中国人的“不抵抗”,并有日军高级将领直接下令屠城、强奸的桥段,有评论认为《黑太阳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程度,是所有关于南京惨案的影像中最令人窒息的。到了2002年,香港导演杜国威执导了《五月八月》一片,影片以一对小姐妹的视角传递出“战争可以杀戮一切,包括孩子们的欢乐”的主旨。此片以小见大,在国际上获奖也很多,不过影片在历史常识上犯了不少错误,殊为可惜。
  2009年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首次采用中国军民和日本士兵双视角共同叙事,摆脱了长期以来把日军“恶魔化”的套路,着力在影片中展现日军士兵与常人无异的喜怒哀乐,但那些烧杀掳掠的罪行,正是由这些普通士兵所为的“平庸的邪恶”,对“汉奸”也没有作一味的丑化。就在《南京!南京!》上映的同一年,由中外合拍的《拉贝日记》则是基于史料的发掘,比较冷静地表现了国际友人拉贝建立“国际安全区”庇护中国平民的故事。拉贝救助中国人的情节像极了辛德勒保护犹太人的桥段,影片的结构也是同一模式,由于主要是外国人视角,中国人角色在片中并不出彩,2008年中外合拍的《黄石的孩子》,也有大量篇幅涉及南京大屠杀,不过影片主体还是英国记者拯救中国孤儿穿越丝绸之路的故事。2005年的《栖霞寺1937》则是讲述爱国僧人救助南京大屠杀难民的故事,叙事结构类似于《拉贝日记》,但未引起广泛的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指控 反思 从指控到反思 我从哪里来反思 纸从哪里来反思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