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醒龙:获奖像是过春节:刘醒龙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9月14日,我和刘醒龙约在东湖边一家颇有文艺氛围的茶馆见面,这是他常去的地方,每当有文学界的朋友来访,总是约在这里谈天说地。前一天,恰逢由刘醒龙的旧作《圣天门口》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开播,他饶有兴致的看了几集,作家总是从细微处抓文学细节,“我在书里写了24种云彩,这是个很抽象的意象,没想到电视剧还真的表现出来了。”
谈到《圣天门口》,不得不提4年前的遗憾,这部刘醒龙花费6年时间打造的100万字作品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当时内外舆论一致看好。这几年来,大学里现当代文学课堂上,《圣天门口》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学习范本。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部被刘醒龙寄予厚望的作品最终落选了,一片哗然之下,难免生出失落之情。“说不难过那是骗人的,”现在想起,刘醒龙依然感慨颇多,“不过这也是因祸得福的事情,如果4年前就拿了奖,会少了很多人生的历练。”有一件事刘醒龙有些不好意思提,相比往年,今年茅盾文学奖的奖金大幅提高了,从五万元猛增加到五十万元。旁人戏称,大概是那些有预见者,见他既不下海做生意,也不写一集就能赚十来万元稿费的电视剧本而有意为之――他的日子过得太白开水了。“这也算是因祸得福的一方面吧,感谢实名制!”他笑到。――实名制投票是今年茅盾文学奖的创新举措,这在中国文艺界甚至政界都是开先河之举。刘醒龙预言,它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影响不久就会显现出来。
得奖后反而更轻松
此次摘得茅盾文学奖,让刘醒龙成为湖北省文学界唯一的“双冠王”――将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两大奖项都收入囊中。在得奖之后的两天内,刘醒龙的手机被1300多条短信撑爆,各种祝贺电话和媒体邀约更是数不胜数。高处不胜寒,刘醒龙似乎已经站在了成就的最高点,不少人都在等待着他的下一部作品,看能不能担负起“双冠王”的名号。但他却说,得奖之后反而更轻松了,因为茅盾文学奖鲜有多次颁给同一人的先例,刘醒龙笑到:“没什么好紧张的,就一部接一部的写,反正不可能得第二次了!”
“真正的作家绝不会在写作时就将自己的作品与某项评奖联系起来的。这就像过节,虽然节日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年三百六十几天,如何过得实在,过得有诗意。获鲁迅文学奖像是过元旦,获茅盾文学奖像是过春节,或者说是一场舆论战。”
“我始终面对的是自己的内心,只要内心足够强大,任何外界因素都不能把我左右。”作家就是这么一个具有双面个性的群体,他们眼观大众,沉思社会,在笔下写出千万文字以表达对世事的理解和看法;同时他们又是如此执着于自己内心的坚持,写作的过程就是与作品的对话,创作的孤独既是煎熬,更是磨练。
《天行者》:卑微小人物生命的意义
作为《凤凰琴》的续写篇,《天行者》仍旧把视角放在农村民办教师身上,也因为此,诸多关于“民办教师转正”、“民办教师待遇不公”的问题都涌向刘醒龙,“民办教师中存在的问题的确值得关注,但老实说,这并不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刘醒龙直言:文学作品不能就事论事。“你可以说《天行者》关注的是民办教师的问题,其实它也关注着整个乡村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甚至是整个国家底层知识分子的状态,说到底,是探索诸如乡村教师这类小人物生命的意义。”
“小人物也有梦想,也在奉献。”“听漏工”和“集雨兵”,刘醒龙举出了两种小人物。上海有十几个听漏工,他们昼伏夜出,专拣夜深人静时在马路上测听自来水管的状况;南沙群岛的四个集雨兵,收集雨水作为驻岛部队的生活用水是他们唯一的工作。在一般人看来,他们是被边缘化的:听漏工经常被误认为是半夜作案的小偷,集雨兵更是个闻所未闻的兵种。他们不为人所知,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是生命不可能都是伟大的,卑微的生命也有自己的意义。”《天行者》就描写了这么一群小人物,是对生命最卑微时所展现出来的伟大意义的参悟。“我不希望它被理解成只写了民办教师这个行业,而是希望读者从中读到我对历史、生命的沉思。”
我不会考虑市场,是市场来找我
刘醒龙曾经说,作家一迁就市场,写作就会完蛋。《天行者》荣获茅盾文学奖,它的销量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纯文学作品的市场到底有多大?谈到销量,刘醒龙有点激动:“《天行者》的销量根本没有外界传言的那么差,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能卖到两万本就已经算是很好了。”人文社被作家们视作文学界的一方净土,只以艺术价值作为出版图书的标准,“能被人文社出版,本身就是对作品的一种肯定。中国作家如果没有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自己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一种缺陷。”刘醒龙很自豪。
但是从《凤凰琴》被改编成电影开始,刘醒龙和他的小说就难免与市场挂上了钩,《秋风醉了》和《圣天门口》也先后被搬上荧屏,《天行者》得奖之前就已经有数家影视公司找上门来。“在写作时我是不会考虑市场因素的,一切以作品本身为主,之后只能说,是市场来找的我。”刘醒龙一直在强调作品质量的重要性,对于现今的一些网络写手和年轻作家,作品中的艺术含量是他们必须普遍着重修炼的。“一部优秀的小说不仅仅是把故事讲好,更要从艺术的层面上进行打磨。”
对读书人来说,文学是种宿命
去掉“大作家”这个光环,刘醒龙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每天早上为全家人榨橙汁,还是个负责接送女儿上下学的“优秀老爸”,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已经读过爸爸很多作品,包括《天行者》,在书里去了解这个除了“老爸”身份之外的刘醒龙。
每个作家都希望能写出一部长篇巨作,这除了是对创作能力的要求,也是对身心的一种挑战超越。“一整天的写作,和农民工干一天的重活一样让人疲惫。”刘醒龙一年四季坚持游泳,好像时刻为下一部作品做着准备。
刘醒龙是极早“被博客”的作家之一,之后又再次被相关网站“微博”了。他不愿把这些访问者称为“粉丝”,“粉丝是一种偶像的崇拜,对偶像个人生活的好奇其实远远超过作品本身。“而读者就不同了,作家认真创作,读者阅读并喜爱他的作品,即是最完美的互动。
对于新媒体的运用,刘醒龙把它归到文学的范畴中来,他认为在博客写篇文章或是在微博发个只言片语,都是一种文学创作,其性质如同平常所说的“文学青年”。“读书人都有种叫做文学的宿命,无论他是做什么职业,心底总归会情不自禁地将文学视为一种归宿。”
相关热词搜索:获奖 过春节 像是 刘醒龙:获奖像是过春节 春节获奖感言 春节获奖手抄报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