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镛公起义,革命洪流中的商人] 商人起义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翻开辛亥革命党和咨议局成员名册,找不到李国镛的名字。再把历史往前翻,在清末武汉教育状况的相关档案或记录里,才零星的有几笔捐资者李国镛的记录。历史对他的最后记录,只是一个商人。
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却和辛亥革命脱不开关系。革命前,他对革命党的慷慨解囊;革命中,他“内设保安、外通使命、公告各省、促成刘家庙大捷、参谋军政”。一枚黎元洪颁给他的嘉禾勋章却早早遗失,曾有电视台拍片,找不到实物背景。
也许,这就是他的本意。就像在革命的后期,他放弃一切,再做回一个商人。
幸亏还有一本他辛亥中的日记《辛亥事略》存世。当他的孙子,84岁的李光耀老人把复印件(原本存于湖北省博物馆)拿出来时,那些娟秀的小楷,用墨迹勾出的重点,都见证着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由中立倾向革命
辛亥革命前,武昌民主街的鼎鼎书屋里,店主李国镛在前屋大模大样的做着图书生意。后屋的一台小印刷机时不时运转,飘出油墨香。
他是武昌声名显赫的商人。但又不止于此。私下里,他帮革命党印发资料和传单,为他们的活动提供场所,还出资捐助各种革命组织。
他有一套自己定义的革命进行法。“分途进行”,兵权、教育、政治皆不可荒废。革命爆发前,他在武昌办学堂,逐渐与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人都有了联系。
李国镛所做的这一切似乎都是为了等待时机。因而,革命爆发第二天,李国镛就想去军政府。为何会选择它,也有原因。
早年李国镛兴办“汉郡预备中学”,与黎元洪相识;1910年黎元洪接受两湖总督瑞?的命令,在沔阳弹压农民械斗时,又得到李国镛的鼎力相助。
但李国镛家人眼见屋外世界一片兵荒马乱,竭力阻拦。
10月12日,李国镛伙同友人冲进军政府,正式拜入黎元洪麾下,两人旧日情谊正式续起。
首义之初,武昌秩序一团混乱,有人借机滥杀无辜,发泄宿怨。军政府出明文告示制止,收效甚微。10月13日夜,李国镛集合原来的保安组织开会,到会者多达一千余人。听完李国镛的一番演讲,众人群情激昂,纷纷推选他为武昌保安社社长。
考虑到众人政治取向不同,恐有人迟疑,他提出“守中立、保治安”的宗旨。集会结束,李国镛于夜幕中单骑巡查,以防懈怠。
刚平定内部,又添新忧。李国镛洞察到租界列强此时的态度是友清敌民,如此下去,百姓定受伤害。
他随即向黎元洪商量外交救国,刚上位的黎元洪惊魂未定,满口答应。俄领事为驻汉领事团首脑,李国镛的外甥夏维松又学过俄文,两人立刻赶往俄国领事馆。
俄领事敖君一脸难色,“革命军未经战胜,交战团体地位无法被各国承认,你们两人过来只能算私人会晤,不算军政府特派员。”敖君暗示李国镛,“速攻退守汉口刘家庙的清军,成为交战团体,列强才可宣告中立。”
送出关键的一封信
交战意味着参与革命,中立成为虚言。李国镛毅然辞去武昌保安社社长一职,奔赴刘家庙战场,黎元洪委任他为战时水陆指挥使。
10月19日,刘家庙大捷,李国镛功不可没。但只当了三天官,他便交回委任状,藉口是资历太浅,不懂军事。黎元洪反复规劝,李国镛心意已决。后来经日知会元老季雨霖推荐,最终改任无权无名但可出计出力的军政府顾问。
黎元洪为表赏识,奖励给李国镛武昌咨议局斜对面的一幢小楼。李国镛给它起名“沔阳李公馆”(原位于省图书馆旁,现已拆除)。
刘家庙之前的海上交锋,更是让黎元洪首肯了李国镛的过人才识。
革命爆发后,清政府下令海军协助清陆军进攻武汉起义军。10月17日,清海军提督萨镇冰乘楚有舰抵达武汉江面。眼看硝烟又起,武汉百姓又要经历一劫。
黎元洪想到自己与萨镇冰的师生关系,立刻书信一封,欲劝清军海军都统萨镇冰共建民国。谁来送信?人选至关重要。李国镛自告奋勇,将信件带上船,尽管萨简单回话,“各司其职”,但攻心作用已发力,萨镇冰见信后已不愿种族相残。李国镛又与革命军海军顾问朱孝先协商,改变策略,穿西服,携带礼品,乘招商局小火轮,以商会名义慰劳海军,策反起义。
哪知一靠近,舰上士兵举枪欲击。幸亏汤化龙胞弟汤芗铭制止,保下性命。萨镇冰独自东下,由官兵决定是否起义。萨镇冰的态度汤芗铭早已心知肚明,11月上旬,他电告军政府,率舰来汉。李国镛亲自上舰派发军饷,并请官兵上岸吃西餐。
随着汉口争夺战和阳夏战争的打响,伤员越来越多。李国镛见逢战必伤,便与红十字会联系,慰救伤残。他与黎元洪的危氏三夫人赶往各医院,一面慰问一面发恤费,见到清军伤员也不例外,还向他们解释首义的目的所在,望“南北同胞和衷共济”。他们所到之处,革命军振臂高呼,清军垂首不语。
11月2日,战事吃紧,黄兴抵汉,自愿到汉口督战,革命军士气为之一振。12日,黎元洪在阅马场筑坛拜将,委任黄兴为总司令。
拜将当天,李国镛站在台上,高声宣读委任状。再由他交给黎元洪,黎元洪授予黄兴。虽然这代表着军权的正式交接(李国镛曾任战时水陆指挥使),但也是商人李国镛政治生命中最辉煌的一刻。
第二天,李国镛去拜访黄兴,黄兴正与各参谋按地图制定作战计划,遂令副官带李国镛到各防御点劳军。走了一路,李国镛发现防线太短,特别是汉阳侧翼蔡甸一带未布防,担心清军会从长江上游暗渡,请黎元洪命令黄兴在蔡甸下游和赫山等地设炮台守汉阳,黄兴认为李国镛不懂军事,未采纳。
坚守武昌,回归商人身份
11月中旬,汉阳保卫战进入关键节点,由于黄兴之前对蔡甸等处未部署重兵,清军有机可乘,革命军局势由攻转守,清军轻易过河,很快到达三眼桥。黄兴调湘军王隆中增援,其不战自退,汉阳更危。
黎元洪派李作栋携现金和酒肉犒劳,无用。又派谭人凤和李国镛携数万银元劝说,仍无反应。情急之下,李国镛给官兵下跪叩头。将要奏效,却被旁人阻拦。11月27日,汉阳失守。
曾与李国镛一起通电呼吁各省起义的汤化龙与他已是陌路,早早带着军政府原咨议局的人远赴上海。黄兴主张弃武昌,退九江,攻南京,遭多人否决,意兴阑珊,也去往上海。
李国镛给军政府发两电。一电各省速派援军来汉,一电湖南迅速派湘军由岳州布防至金口,鄂军由金口布防至金山,则武昌可保。
援电发出,应者众。
武昌已是战火纷飞,李国镛将家人送回沔阳乡下。自己坚守武昌。临别前,他对家人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此乃父子夫妇生离死别之日。”
1912年,辛亥首义周年庆典大会,李国镛再次担任司仪一职。从登台拜将到周年庆典,低调辞官的李国镛始终处于革命军政府的权力中心。
这年6月,李国镛骑马不慎摔伤。疗伤之际,友人频繁问及他与辛亥的关系。为做交待,他把武昌首义的经历写成日记,黎元洪看后赞赏有加,给他做了一个长篇《镛公起义序》。
开头两句便是“倜傥英俊之材,往往混迹于市井草莽之中”。这些溢美之词,连同那枚珍贵的嘉禾勋章,都被李国镛封存起来。他到北京后,孙中山曾任命他为咨议,他以文化水平不高再次推辞。
他有更大的计划,学清朝总督张之洞,办大企业,振兴国威。
相关热词搜索:洪流 起义 商人 镛公起义 革命洪流中的商人 镛公起义 革命洪流中的商人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