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人汤化龙:通电全国,推动各省独立:黄冈江北四县闹独立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在多次参加向清廷请愿活动未果后,作为全国立宪派代表人物的湖北咨议局长汤化龙也从支持政府转向了推翻政府,这也使得汤化龙在武昌起义后与革命党的联合果断而积极。汤化龙的一生毁誉参半,但并不能抹去他在辛亥革命初期发挥的重要作用。
参加革命,与清廷决裂
接受,还是婉拒?
身着长袍,蓄长须,留长辫,见多识广的汤化龙心里思索着。留给汤化龙做出决定的时间并不多,在场的革命党人、湖北咨议局议员以及绅商代表都在等待他的答案――他们共同推举汤化龙出任都督。
如何抉择,对于汤化龙来说的确是一个考验。眼前的一切有些出乎意料,又有些太快。从首义之夜到10月11日中午不过一天时间,他这位全国知名立宪派、湖北咨议局议长就很可能要摇身一变成为湖北至少名义上的首领。
其实,此时的情况不仅出乎汤化龙的意料,就是对于发起起义的革命党人来说也有些始料未及。尽管起义成功夺下武昌城,但却出现了群龙无首的局面:原定的都督刘公和副都督刘英均不在武昌,孙武受伤,蒋翊武出逃,居正、黄兴、宋教仁等同盟会骨干尚在外地。
革命党人意识到了眼前的困境。在稍早几个小时前的革命党人内部会议上,时年25岁的军人蔡济民说道:“光是武昌起义是不行的,必须马上通电全国,呼吁响应。我们一定要找一个德高望重、为全国所知的人来号召天下,免得别人说我们是‘兵变闹事’。”
像前一夜的起义一样,革命党人的果断在这一刻再次得到了体现,当日1时许,他们就立即召集联席会议推举新的领导人。
不过在蔡济民介绍了革命宗旨和当前形势之后,这场会议很快就陷入了一片安静。大多数议员并不情愿参加这场会议,他们大多是被革命军从家中请来。尽管对革命军不甚了解,但这群年轻人的满腔热情和优礼有加还是多少打消了议员们到来后的一些疑虑。
一位不具姓名的议员发言打破了沉默,他说:“汤议长曾参加革命秘密机关孙森茂花园会议,赶走了清廷派来湖北咨议局坐镇的满人喜源,他参事有功,应选汤议长为都督。”作为立宪派的汤化龙和湖北内的革命党人早有来往,他还曾经收过革命党人詹大悲的门生帖子。
革命党人邓玉麟对这个意见也表示赞同。于是,全场的焦点都集中在汤化龙身上。
正当汤化龙尚在思考之际,和革命党人同去汤化龙家中亲劝其出山的议员胡瑞霖把话接了过来,他表明现在是军队革命,汤议长不便领导,最好在军中推一有声望的人。
这与汤化龙的意见不谋而合,他随即发言表明态度:“革命事业,兄弟一向赞成。但兄弟一介书生,军事非所长,其他行政事务,兄弟一定尽力帮忙。”最终,会议确定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咨议局垫付一万元(一说五万元)作为军费。
“尽力”二字并非汤化龙虚言。这位曾经热衷于君主立宪的“书生”在接下来的行动中,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满清政府的对立面。
立宪派中的激烈人士
汤化龙的这种“毫不犹豫”,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下定了决心。
1911年4月间,作为湖北咨议局议长的汤化龙,准备启程去北京参加第二届咨议局联合会。武汉各界人士数千人为汤化龙送行。其间有人发表演讲,称汤化龙如有不测,请汉口全镇闭市,为汤开追悼大会,然后大家入京,继续拼争。
此前,湖北民众得知,满清政府准备将已经交由民办的铁路收归国有,由盛宣怀向四国借款兴办。此举引起了全国各地的极大愤慨,反对之声不绝于耳。因此,汤化龙此行也担负了赴京请愿的重任。
然而,各地咨议局在京请愿的活动并未阻止满清政府的决定。5月8日,在多数咨议局代表抵京准备开会的时候,京城中却突然传出了惊人的消息:清廷端出了以皇室成员为主的“责任内阁”,这意味着立宪的努力基本化为泡影。一天后,清廷又正式宣布了“铁路国有”政策,保路运动自此开始。
清廷的决定在咨议局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汤化龙受命起草了一份上奏案,指出“皇族内阁与君主立宪政体者,有不能相容之性质”,折子交上去,石沉大海。历经多次请愿活动的汤化龙对此也早有心理准备,他对旁人说道,此次上奏,充其量上面讨论一下,然后搁置不理,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家境贫寒的汤化龙自幼立下了“儿将为御史者,必除此虐政”的志愿,并寄希望于利用咨议局来推动宪政。但此时,他对满清政府已经开始心灰意冷,想法也更加激进。
1911年6月,第二届咨议局联合会闭会。汤化龙做了一番耐人寻味的发言。他强调,皇族内阁问题,大概不会有什么令人满意的结果了。如今的办法,就是“布告国民,确知现政府之不可恃,生出种种恶感,将来政府一定能够推倒,此是确有把握的”。
或许,正是这番“确有把握”的认知,才让汤化龙在辛亥革命早期形势尚不明朗的时候就坚定地投身其中。
通电全国,拉拢盟友
在和革命党人联合之后,汤化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劝说黎元洪出山。
10月11日联席会议上,在革命党人的压力之下,清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被请到了会场。但黎元洪对被推举为都督一事拒绝表明态度。散会后,汤化龙嘱咐在黎家教书的议员刘赓藻当晚劝说黎元洪服从革命。
迫于革命党人的压力,再加上眼见汤化龙等人士都已加入革命,黎元洪终于在隔日的会议上同意出任军政府都督一职。
自此,从职位上来看,军政府内黎元洪行使军权,汤化龙则总揽政治与外交事务。由于黎元洪初期对于参加革命极不情愿,所以汤化龙承担了更多职责,例如对于推翻满清政府非常重要的“通电全国”。
武昌起义后,新成立的湖北军政府尚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隔江的清军跃跃欲战,妄图攻陷武昌,训练有素的北洋军也正在南下,此时号召全国共同推翻清廷是当务之急。汤化龙先是指导蒋翊武发出了军政府通电,随后迅速以湖北咨议局的名义署名通电全国,其开头就写道:“清廷无道,自召灭亡”,呼吁人们不要充当清廷的炮灰。
这封通电对于瓦解当时的满清政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来几乎在各省的独立中,都可以看见立宪派的身影。
汤化龙还密派胞弟汤毓龙持他的亲笔信去长沙见同为宪友会的盟友谭延?,号召他响应起义。后来,湖南果真宣告独立。同时,汤化龙成功劝说另一位胞弟汤芗铭在九江海军舰上趁机起义,并率舰队回驶汉口,配合革命军对清军作战。
由于汉口租界的存在,此时的军政府还需要处理好与外国的关系。10月22日,美国领事求见黎元洪,由于黎元洪对革命要领及外交事务均是一无所知,就请汤化龙代见。在此前几天,军政府已经照会驻汉各国领事,宣告起义宗旨和对外政策,英、俄、法、德、日五国领事随后发出布告,声称严守中立立场。但各国兵舰仍相继驶入长江,密集武汉江面,监视起义军动向。
在和美领事交谈期间,汤化龙就美领事提出的对外条约和外债、目前水灾、将来国体三个问题逐项答复说:“对外条约和债务,在起义以前者继续有效,此后概不承认;湖北目前水灾严重,将推举地方官绅筹款救济;革命后当废帝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家。”他与美领事的谈话,被中外报纸迅即刊登,为起义军得到了较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短暂的蜜月期
在四处拉拢盟友的同时,汤化龙也试图对于管理有些混乱的军政府制定更加规范的制度。为此,他与胡瑞霖商议,起草了《中华民国军政府暂行条例》,想请黎元洪公布实施。
黎元洪对于条例很满意,但却被他身边的革命党人丢在了废纸篓之中。黎元洪对此也无可奈何,他对汤化龙表示自己并无实权,要汤化龙去找别的办法。尚未通过的条例眼看就要胎死腹中,这时,刚刚从上海抵达武昌的同盟会骨干居正让汤化龙看到了希望。
来到武昌,居正在咨议局内看到在这里办公的革命军忙忙碌碌,进进出出,但遇事没有任何规矩,众说纷纭,动不动就挥拳、捶桌、甚至是掏枪。他感到应该迅速加强军政府,特别是都督的权威,这与汤化龙的想法不谋而合的。再加上两人都是黄冈同乡,居正很支持汤化龙制定的条例。
不过,要想让革命党人服从这一制度,也并非居正能够完成。于是,居正在军政府的会议上,假传这份由汤化龙制定的条例其实是出自孙中山之手。
出于对同盟会的信任,条例没念完就被通过了,大家还热烈地鼓起了掌。
根据这个条例,鄂军政府设都督一人,为一省最高之文武长官;下设军政、民政两大部。黎元洪和以汤化龙为首的立宪派占据了绝大多数要职。汤化龙似乎打算用军政府来实现自己的宪政理想。
不过,这一理想不过几天便破灭了。10月25日,孙武到职,改订了军政府条例,汤化龙被委以虚职。
虽然部分革命党人起初就很排斥汤化龙的加入,但后期到汉的同盟会领导诸如黄兴、宋教仁等,都对汤化龙推崇有加。宋教仁甚至还食宿在汤化龙家中,两人也因对宪政的热爱而结成好友。
不久,反扑的清军攻占了汉阳,被黎元洪封为战时总司令的黄兴兵败出走,拟到上海、南京等地借兵援鄂。或许是意识到了与革命党人短暂的蜜月期即将结束,汤化龙不辞而别,秘密离开武昌,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
死于国民党人的枪口之下
从武昌出走的汤化龙,其政治生命却并未结束。他曾被举荐为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局副总裁,后因武昌张振武等人的反对不得不主动辞职。
后来,政府北迁,汤化龙先后在袁世凯和段祺瑞的政府内一度身居要职。他曾经支持袁世凯的独裁,也在袁世凯恢复帝制时与其决裂,并亲赴长沙劝说其弟汤芗铭在湖南独立。
1917年年末,随着段祺瑞的下台,汤化龙也辞去职务,他的政治生涯似乎是要告一段落。让汤化龙没有料到的是,这其实是他政治生涯的完结,因为他已经开始了生命的倒计时。
1918年9月1日,赴加拿大温哥华考察的汤化龙与众人在街上散步时,一名枪手突然窜出,迎面开了两枪,“两弹一自口入,一自腹入。”汤化龙被当场击毙。
在友人和警察的追赶下,凶手逃到没有出路的死胡同,无法脱身,遂用手枪自尽。经调查,此人名叫王昌,是一名海外的国民党人。汤化龙被刺杀的理由是“袁之走狗,段之帮凶”。事后,其遗体由当地国民党支部运回广州,葬于黄花岗――这里安葬着为推翻帝制而牺牲的七十二位烈士。
相关热词搜索:黄冈 通电 各省 黄冈人汤化龙:通电全国 推动各省独立 奉天将军曾琦 吴兆麟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