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胖”的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首次出现的对新能源产业领域风电设备和太阳能多晶硅产能过剩方面的官方结论,是在2009年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到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随后,一些媒体开始大肆渲染风电设备和多晶硅过剩,还把矛头对准了整个新能源产业,从而引发所谓新能源产业“过剩论”。在随后的9月26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以下称《通知》),再次提到“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有的甚至还在加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有所抬头”。《通知》的发布,表面上似乎进一步印证了此前热炒的所谓新能源产业“过剩”论。
  而在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起步并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如果过分宣扬新能源产业“过剩”论,很可能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振兴产生负面影响,可能会扼杀刚刚走向正轨的新能源事业。新能源产业真的“过剩”了吗?抑或其只是一种“虚胖”的表现?
  
  “过剩”论调从何而来?
  
  新能源产业“过剩”论的产生与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快速发展直接相关。从风电产业来看,由于实施了风电特许权政策,我国风电装机连续4年实现翻番,2008年底风电装机已经达到了1217万千瓦,使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风电大国。同时,在国内风电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风电机组制造业发展迅速。目前,整机制造企业有10多家,还有60多家企业正在准备进入风机整机制造,几乎所有与装备制造有关的企业,包括发电设备、船舶、航空、航天、重型机械等,都进入了风电设备领域。假设目前已形成生产能力的10多家企业产能计划得到完全释放,则可以形成1000多万千瓦的生产能力,而如果国内风电市场规模不能有实质性的扩大,则风机的现实产量有可能超过市场的实际需求。
  从太阳能产业来看,2001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仅3兆瓦,但到了2008年,我国的太阳能电池产量已达到2000兆瓦,占世界总产量的30%,居世界第一。而我国光伏电池制造所需多晶硅却严重依赖进口。在2005年以前,国际上多晶硅的市场价格仅30美元/公斤左右。但随着欧洲市场对太阳能发电产品需求增长和我国太阳能电池加工能力迅速上升的双重拉动,国际市场上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开始变得非常紧俏,价格也直线上升。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其价格最高已接近500美元/公斤。由于掌握核心生产技术,国外的多晶硅生产厂商赚足了利润。在此期间,由于受多晶硅暴利的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投资者开始涉足多晶硅加工行业。2005年我国仅有3家多晶硅生产企业,设计生产能力仅2000吨,但到2008年底,我国投产的多晶硅企业8家,在建30多家,总投资额接近1000亿元,目前还有20多家计划上马同类项目。预计2010年将有可能达到60余家,总生产能力在10万吨以上,也将远远超出当前国内光伏市场的需求量。
  风电设备和太阳能多晶硅产能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增长,已经有可能远远超出未来市场需求量,由此,许多人开始担心可能引发风电和太阳能行业危机。这就是当前所谓新能源产业“过剩”论产生的直接原因。
  
  本质是一种“潜在过剩”
  
  但我们还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截至目前,我国的各种官方文件都没有新能源产业过剩的提法。即便在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的《通知》中,也仅仅提到属于新能源产业的风电设备、多晶硅制造等生产环节有“重复建设倾向”的措辞。但“过剩论”的产生毕竟是“无风不起浪”,我们还是应该客观地去看清楚:“风”从哪里来?“风”向何处去?
  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新能源行业出现的“过剩”是一种潜在过剩,而并非现实过剩。当前各方面所提到的所谓“过剩”都指的是产能过剩。如果说得专业一点,“产能”就是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潜在生产能力;“产能过剩”就是指实际市场需求数量小于生产能力而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这一点恰恰符合当前我国多晶硅的生产情况。我国风电设备和多晶硅当前只是有过剩的倾向,从未来发展来看还不能说一定真的过剩,至少目前还不能轻易下此结论,因此新能源行业出现的过剩,只能说属于潜在过剩。更何况,目前提到的无论是风电设备还是多晶硅产能都是项目的计划产量,受到技术不成熟等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貌似庞大的产能距离现实产量还存在不小的距离。
  同时,目前新能源行业出现的过剩是结构性过剩,并非全面过剩。新能源不仅包括风能和太阳能,还包括小水电、生物质能、核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即便个别行业(风能和太阳能)的某些环节(风电设备和多晶硅)出现了某些程度的产能过剩,也不能说整个新能源产业出现了过剩。相反地,我们也应同样清醒地看到,新能源的许多行业生产还处于短缺状态。例如,我国核电设备的供应就满足不了当前和未来我国核电发展规划的需求;我国生物质资源的供应也同样满足不了生物质直燃发电和生物液体燃料生产的需要。
  新能源行业出现的过剩也是一种相对过剩,而并非绝对过剩。从风电行业来说,风电产能的过剩主要是因为我国电网瓶颈造成风电市场不能迅速扩大,制约了风电市场的需求,从而对风电设备生产量产生了挤压。随着“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风电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已经开始了若干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并且随着建设“智能电网”规划的实施,风电将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风电设备产能也将得到逐渐释放。从太阳能发电来看,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太阳能发电的价格形成机制,国内市场还没有启动,太阳能电池应用的前景并不清晰。此外,由于我国当前太阳能电池销售95%以上的市场在国外,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太阳能市场充满变数,也影响了公众对太阳能产业市场发展的信心,导致了所谓多晶硅产能“过剩”的提法。实际上,2008年,我国国内多晶硅的需求量是2万吨,而国内实际生产量只有4000吨,其余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如果我国2020年太阳能发展目标真的能实现2000万千瓦的目标,则届时多晶硅的需求量将达到20万吨左右,那么我国多晶硅的产能根本就不会过剩。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新能源的发展问题。当前出现的所谓产能过剩,只是阶段性过剩,并不代表今后永远过剩。随着我国新能源规划目标的逐渐清晰,市场需求有望逐年扩大。而同时,风电设备和多晶硅等行业的产能也是逐渐释放的,变为现实的产量还需要时间。
  
  应为长远计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的潮流,而发展新能源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我国实现减排的措施当中包括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1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在这种形势下,如果过分鼓吹新能源产业“过剩”论,将不利于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此外,“过剩”论的传播还可能使舆论风向逆转,降低政府在宣传新能源发展方面的效果,公众关注新能源的热情将受到打击。新能源行业的项目融资会出现困难,投资者的积极性会明显降低,新能源产业将快速进入观望期,这些都可能使我国刚刚兴起的新能源产业遭受重创。
  当前,政府更应积极筹划新能源发展的长远大计,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构建完善的制度环境。专家和媒体也应保持冷静,认清过分宣扬新能源产业“过剩”论的危害性。
  
  任东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虚胖 新能源 产业 “虚胖”的新能源产业 虚胖的新能源产业pdf 虚胖的新能源产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