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攻心术] 马骏孙子兵法奇正之术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一部产生于2500多年前的兵学典籍。为什么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至今仍成为世人汲取智慧的源泉呢?      竞争是发展的原动力。在自然界,正如达尔文所说的那样,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人类社会,则表现为成王败寇,优胜劣汰。然而,无序的竞争却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物种灭绝、生态破坏、文明中断、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世界大战……给人们留下太多的惨痛教训。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类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努力地将竞争纳入有序化的轨道。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不乏和谐的精神的。老子强调“无为而治”,提倡的是一种在绝圣弃智、小国寡民环境下的和谐。儒家所倡导的和谐,则是一种等级制度下的和谐,强调上下各安其位,并达成各得其所的目标,然而不难发现,无论是道家也好,儒家也罢,其所倡导的和谐,是以限制竞争活力,并进而牺牲发展为代价的。法家则刚好相反,其耕战思想,军功爵制度,无条件地将竞争推向了极致,德化、礼教被弃若敝屣。其结果便是秦二世而亡。如何处理竞争与和谐的关系,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题。从理论上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的,是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兵学。
  《孙子兵法》自诞生以来,不仅成功地指导了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实践,主导了中国传统兵学的发展方向,而且在经济、政治、哲学、医学等诸多非军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时至今日,孙子的思想仍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并呈现出越来越旺盛的势头。可以说,《孙子兵法》能够历久而弥灿,最根本的一条在于,它体现的文化精神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相一致的。这一核心文化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和谐竞争。
  和谐竞争的理念产生于研究战争这一极致竞争状态的兵学领域,在许多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其实,这并不奇怪。战争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和巨大的破坏作用,使兵学家对它的功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司马法》则说,“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孙膑也指出,“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
  中国的兵学家清醒地认识到,战争作为调节社会矛盾的手段,其功用毕竟是有限的。基于此,孙子提出了控制战争的理念。这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力争以非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即通过“伐谋”、“伐交”等手段,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在这里,孙子揭示出了一条基本的用兵原则:即力求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从而将战争的破坏作用降到最低。需要指出的是,孙子这里强调的,不只是尽量减少己方人员的伤亡和物资的损耗,而且要尽量地通过“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来减少对敌国人力与物质资源的破坏。
  其二,当必须通过作战来解决时,则强调“战胜攻取”后要“修其功”,也就是说,战争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地取得胜利,更不是从肉体上消灭敌人,而是要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己的新的动态平衡。这也是中国传统兵学的一个共同趋向。成都武侯祠有这样一幅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真正懂得军事的人,绝不是好战分子,不战而胜才是最佳的用兵境界。这与西方的兵学传统是截然不同的。
  在西方的军事理论中,充满了对暴力的崇拜,对战争的讴歌。从赫拉克利特的“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到克劳塞维茨的“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度的”,数千年间,绝对战争的观念和直接路线的思维方式,可谓一脉相承。直到两次世界大战后,以利德尔?哈特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才开始反思数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兵学恰好为这种反思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工具。
  不同的军事文化传统,使中国与西方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走的是一条富国强兵之路,其逻辑顺序是富国以强兵,强兵以御侮。西方则正好相反,在“大炮先于牛油”理念的驱使下,往往是先求强兵,通过战争掠夺来达到富国的目的,这在殖民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华文明延续5000年,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与中国的兵学传统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一直不乏将竞争纳入有序化的努力。在军事上,西周建立的军礼制度可以说是我们能知道的最早的尝试,其内容在《司马法》一书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仔细研究军礼制度,不难发现,它与现今的战争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经济领域,资本主义初期,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开始对市场竞争进行规范化,于是便有了《反托拉斯法》等一系列的法规出台。可见和谐竞争的理念,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相关热词搜索:孙子兵法 心术 《孙子兵法》的攻心术 孙子兵法攻心 孙子兵法攻心为上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