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故事 关于互联网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编者按:   1月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工商总局、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等七部门召开电视电活会议,打响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攻坚战”。到2月底,上千家涉及色情和低俗内容的网站被曝光、勒令整改或关闭。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网络世界作为便捷、海量且多元的信息提供与沟通交流平台走进国人视野。20余年过去,互联网丰富了国人生活,为国家发展进步贡献了力量,活跃于网络虚拟世界的中国网民更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群体,他们数量庞大,拥有超凡的话语与文化力量,关注国情民意,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力日益举足轻重。
  据统计,截至2008年11月底,中国网站总数已经达到210万个,博客数量超过1个亿,博客作者规模超过5000万,网民的数量达到2.9亿,并大幅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其中,19岁以下网民数量超过35%。
  如何普及互联网技术应用,提升网络文明水平,运用网络优势力量推动中国前纸这是网络时代摆在管理者、互联网企业和每一位网民面前的思考题。
  美国传记作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于2008年6月2日,与主管中国互联网事务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进行了长达7个小时的对话,共同关注中国互联网之生发,解析中国网络与他国之不同,从而透视中国互联网发展与管理的路途与规则。
  此段对话发表在库恩随后出版的《中国30年》一书中。
  2008年初,中国以2.2亿的网民数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上升,到年中便突破了2.5亿。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将会很快超过美国的总人口数。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通过互联网与网友交流,是在由《人民日报》经营的人民网的论坛里,他的这一行为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很多媒体都对胡锦涛在人民网与网友的在线交流给予赞誉,中国的主要门户网站之一搜狐网将胡锦涛称为“中国第一号网民”。
  互联网为中国的领导人提出了一个很特殊的难题。一方面,中国政府认识到,信息自由对于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成功,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他们自然也十分关注这种不受约束的信息传播方式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后果,即它可能包含各种各样恶意的、色情的和带有政治煽动性的信息。
  因此,两难就出现了:是限制信息并延缓进步呢,还是取消限制,并承担不稳定的风险?一些人认为,为了社会稳定,应该关闭那些在政治上有破坏作用,或者有色情内容和其他不可取内容的网站,但这实在是一桩没有尽头的差事。随着接入方式、交流路径与分布式路由的不断增多,想要阻截网站的技术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
  为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与管理,我同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见了面,他是中国政府有关互联网事务的主要官员。我们交谈了很长时间。
  
  缘起:“信息革命”
  
  “我从事了十几年互联网的工作,”蔡名照说,“从新华社到现在专职搞互联网工作,我目睹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我认为它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蔡名照回忆起了中国互联网的历史。1994年4月20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到美国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签署协议,这是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开始。但是中国互联网的故事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
  大概在1986~1987年前后,蔡名照任新华社江苏分社副社长。当时新华社有位很有名气的老记者陆亨俊去美国采访,回来后写了一组有关“信息革命”的报告,在国内引起了轰动。那一组文章及其后类似的一些文章,引起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
  “当时我们就开始想到底什么叫信息,”蔡名照说,“并决定开始为企业开发信息产品服务做起。当时邓小平为新华社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
  新华社抽调了一批非常优秀的编辑开始做信息产品,像路透社一样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在全国,包括知识阶层、政府官员,还有新闻界,都在热切地盼望着如何跟上信息革命的步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热情拥抱信息时代的到来,”他说,“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感受。”
  互联网正式进入中国时,蔡名照已担任新华社秘书长。1995年,新华社在香港的一家公司负责人到北京找他汇报,说想创办一家互联网企业。当时起的名字是国中网,域名是ccc.省略。之后所成立的这家网站,就是现在中华网的前身。
  
  转折:融资“神话”
  
  那个时候,在国际互联网界有一种共识:互联网上有很多有用的东西,但是也有很多有害的东西。如何防范这些有害的东西,是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与美国的有关投资人讨论的时候,国中网公司的负责人提出了一个设想:在中国国内建立一个独立的物理网络,通过一个接口跟国际互联网相链接。中国可以在这个接口处对信息进行筛选。“这一想法得到了美国投资者的热情支持。”蔡名照回忆说。他突然插了一句,“如果我们现在提出这个概念一定会受到美国投资人的否定,但是当时他们大为赞赏。”
  就这样,很多美国公司开始投资中华网。美国证监会主席带着一批华尔街的投资人代表来到北京,要求会见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基。“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需要政府表态是否支持这个公司在美国上市。”参与会见的蔡名照回忆道。朱铬基说:“我当然支持,不支持就不会见你们了。”“这位美国证监会主席说了一句给我印象很深的话,”蔡名照说,“他相信中华网在美国上市,将是美国证券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美国第一家上市的公司是铁路公司,而现在中国在美国第一家上市的公司则是一家信息高速公路公司,因此具有里程碑意义。”
  1999年,中华网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这是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当时筹集了一大笔资金(将近一亿美元),这对中国互联网业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家产生了一种想法,互联网完全是一座‘金山’,”蔡名照说,“就是那么几个人,几台计算机,几台服务器,就可以融资上亿美元,简直是一个神话。”
  从那以后,中国的新浪、搜狐、网易等互联网公司,都纷纷瞄准纳斯达克去上市。蔡名照评论说,“中华网的诞生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特征:传播新闻
  
  蔡名照就任新华社副社长后(1998年),为了尽快扩大新华网的影响,决定新华社所有对外发布的信息,全部首先上新华网。“一开始,这个决定引起了很大争议,因为新华社的稿子是要卖钱的,而且能给我们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蔡名照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当时在新华社内部有一场很大的争论,说如果新闻先在网上免费公布了,那我们还怎么去收用户的钱?我的好朋友,路透社的首席执行官汤姆-格洛瑟也问过我,为什么要这样。我就说,我们要看到互联网今后的发展,看到它的发 展潜力。我相信,虽然现在我们丢掉了一些小用户,但这是为了换来以后的大市场。”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新华网已经成为新华社所有业务渠道当中最有影响的,而所创造的收入也远远超过丢掉的那些小用户提供的收入。新华网的网站规模可能不是最大的,但是它在政治上是最有影响的。所有的重要消息都首先由它发布。”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最初几年,网站的模式是极其简单的。”蔡名照说,“真正对中国互联网发展起到催化作用的,是1999年5月8日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3人死亡,20多人受伤这一事件。人民日报社记者从现场发来的报道,通常要隔天才能见报,但是当时没有人愿意再等。为了尽快公布这个消息,就通过人民日报社的网站人民网公布了。这条新闻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下子把网民的注意力吸引到人民网来。人民网同时办了一个BBS,就是现在强国论坛的前身。这个BBS一个月之内有八万多条帖子。这在当时算天文数字,是全球影响最大的中文BBS。”
  这次轰炸事件和在网上的报道,开了中国互联网传播新闻之先河,让人们认识到互联网在传播新闻上的优势。很多网站,包括新浪、搜狐、网易等等,都开始走传播新闻的道路,促成了中国早期互联网的发展模式。
  这种状况形成了中国与美、欧不同的互联网发展轨迹:中国以新闻传播业务为特色,以门户网站为基本模式,门户网站实质上就是信息超市。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鲜明特征。
  目前,中国登载新闻的网站的浏览量,占到了全国浏览总量的95%以上。“这对中国整个互联网社会生态、新闻传播格局、传统新闻工作体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蔡名照评价说。
  如果说新闻传播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主要特征,那么还有一个就是BBS。中国当时最有影响力的BBS,是1999年诞生的人民网的强国论坛。现在中国,如果想办网站,就必须要办BBS。另外,还出现了一批专门的BBS网站。2008年,全国独立运营的BBS网站大概有60万家。其中有的BBS网站有几千个甚至上万个分论坛。这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网上话语体系。
  “有些外国媒体指责中国对BBS进行监控,”蔡名照俏皮地说,“我的回答是,怎么监控?我是负责这件事的,我没有这么大的本领,你有本领你来监控。要是你能做到,我把我的位置让给你,你来监控这些BBS。今天,我可以实事求是地告诉你,我们整个网络局也就20个人。”
  
  管理:“三个符合”
  
  蔡名照谈到了中国对互联网的管理,这个问题招致了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批评。他说,从某种角度上看,“当互联网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还没有为大规模的信息技术应用做好准备,因为还在发展当中。互联网突然来了,把中国从一个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一下子带入了信息化的社会。所以我们在互联网上遇到的问题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一样,不能用一个模式来套,不能以西方的观点来指责我们。”
  “互联网上有一些不受人们欢迎的东西,”蔡名照继续说,“这是世界人民的共识。中国互联网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传播色情内容、赌博、诈骗、恶意人身攻击、假新闻、造谣、污蔑等现象。”
  “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的措施基本是这样几方面。”蔡名照说,“第一,进行必要的立法。这几年我们制定了一些针对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但是比起美国来,我们还远远不够。第二,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我们设法通过行业自我管理,解决自己的问题。特别是中国互联网协会,在这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依靠网民监督来规范网站的行为。中国互联网协会建立了一个‘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接受网民的举报,必要的时候会要求有关网站来处理有关信息。”
  “这几年,为了摸索互联网的管理模式,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蔡名照说,“我们知道互联网在各国都是个新事物,大家都在探索。这几年我们去了20多个国家考察学习,中国互联网目前的管理模式,是把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组合起来的、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中国的互联网怎么管?我们的基本想法是努力做到‘三个符合’;符合互联网本身的发展规律,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符合国际惯例。”
  蔡名照说,“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跟社会生活高度融合,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就必须承担管理责任。”
  谈到西方对中国互联网管理的批评时,蔡名照说,这可以分成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那些“对中国的情况完全不了解,不懂中文,也从没有上过中国的互联网,单凭道听途说,就说中国互联网没有自由”的人,对这些人,“在多种场合,我都表示欢迎他们来中国,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
  第二种情况,一些专家、学者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管理提出建设性的、善意的意见。“即使语言尖锐一些,我们也表示欢迎。”
  第三种提出批评的人,是出于政治目的,他们其实不是谈互联网问题,而是谈意识形态,谈政治问题。“我遇到过一位美国国会议员,从没来过中国,也不懂中文。我说,一个国会议员在对中国的现实毫不了解的情况下,绝不应该发表这样的讲话。最后我对他说,‘你姑妄言之,我姑妄听之吧。’”
  对新闻报道作必要调节,这在有些特殊情况下是需要的。蔡名照说,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由于这一转型过程涉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随着改革的深入,过去旧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和向新体制转化过程中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互联网的参与会使原来比较简单的矛盾复杂化,也有很多事情会被无限放大,甚至会把区域性问题变成全国性的问题。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问题是其他国家没有遇到的。外国人不应根据他们的主观认识来理解中国的互联网。”
  就在我和蔡名照副主任谈话的时候,中国正在申请加入国际互联网举报热线联合会,成为其会员国。蔡名照说,举报热线联合会的主席曾来中国考察,考察之后他得出结论,中国的互联网管理完全符合国际惯例。
  我们谈到了2007年11月在美国举行的互联网论坛。蔡名照说,20年前,他的哥哥到斯坦福留学时,一个月能收到他一封信就不错了。“现在我儿子在纽约大学读书,我们每天都用MSN交流,”蔡名照说,“我和儿子似乎近在咫尺。”他说他当时在论坛演讲时说,“感谢美国发明了伟大的互联网,感谢微软发明了神奇的MSN,让我们父子俩近在咫尺。”他讲完之后,MSN总裁立刻跑过来,“真没想到,你作为中国一个部门的负责人,竟然会用MSN。”
  蔡名照对我们谈话的总结很有个人魅力。“中国管互联网的这一批人,恰恰是热爱互联网的人,我们不是厌恶互联网的人,我们都是互联网的爱好者。”

相关热词搜索:互联网 故事 互联网的故事 关于互联网的故事 我与互联网的故事作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