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的都市梦] 北海梦唤滨海创意园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北海。银滩。 “19万,独享海滩别墅。” 一栋破旧的5层楼房的顶层,挂着一幅“耀眼”的横幅。 一个“有故事”的城市
对于一个初到北海市的人,没有人会提起这个城市的过去。
如果不是通往银滩的道路两旁那成片的、据说有主人却一直空置着的别墅群,也许那段记忆就要从城市上抹去……
北海之名始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所设“北海镇标”,因市区北面临海而得名。
2000多年前,北海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是中国与东南亚、西亚乃至欧洲进行海上贸易的重要商港,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繁盛的年代,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1984年,北海市成为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同享此殊荣的还有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广州、湛江等。就在北海市准备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扶摇直上之时,席卷中国南海的房地产开发热潮,却使它元气大伤。
1993年前后,全国数千家企业、数百亿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北海市。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南方小城,一夜之间成了中国最受关注的城市之一。
一个10万人口的城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冒出了1000多家房地产公司,写字楼的价格从1000多元/平方米涨到4000元~5000元/平方米,公寓楼价从不到1000元/平方米涨到2000元~3000元/平方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联主席、时任北海市委副书记的周国丰,曾用20个“暴”字来形容当时北海市之“狂热”――项目暴立、地产暴热、高楼暴起、万商暴涌、边贸暴做、人才暴入、客房暴满、银滩暴游、车辆暴流、财政暴增、银行暴存、居民暴利、农民暴收、商品暴销、川味暴行、市容暴变、物价暴涨、剪彩暴举、领导暴忙。
“把北海建成一个人口100万、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工农业总产值100亿的现代化大都市。”当时的北海市政府梦想着在短短的几年里实现城市的飞跃。
这个在当时看来有些夸张的梦,落到政策上,便成了巨大诱惑。
大胆让利的“低门槛”措施,让土地直接进入市场,以土地招商、聚财,允许投资人成片开发和协作开发相结合。坚持不管别人议论,不分经济成分,不问姓“社”姓“资”,一律敞开大门,鼓励发展。
这些政策,对那些热衷炒地获取暴利的人来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北海市土地的价格越炒越高,从1992年初的3万~5万元/亩飙升到1993年春节前后的100万元/亩。北海市18年的用地计划仅两年时间便已用完。
在这些土地上,大批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始施工。很多人没有预料到,宏观调控的风暴就要来临。
1993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
在此之前,所有在北海的企业大额资金拆借被冻结,参与北海房地产开发的银行被勒令限期收回所有贷款。资金链条的突然崩断产生了连锁反应:搞土地投机的人纷纷逃走,一些刚刚开工的项目被迫停工,北海市房价应声暴跌。
仅仅半年时间,北海市绚丽的房地产“华章”戛然而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量破败的“烂尾楼”和“烂尾路”,成了这座城市挥之不去的伤痛。经济学家送给北海市“泡沫经济博物馆”的别称。
时隔十多年,再看当时的北海市,或许都市梦并没有错,只是“生不逢时”。北海市的故事,是中国经济特殊发展阶段的一个缩影。
一个“城市群”的难题
有人用“三进三出”形容北海历史上的行政归属。
1950年,北海是广东省的省辖市,后来变成广东省湛江专区的一个市;1953年,北海市划归广西;1956年,再次划归广东;1964年,北海市正式划归广西。
对广东和广西两位财力悬殊的“母亲”,北海人的感触十分微妙。2007年,广东省的GDP达到29863亿元,位居全国第一,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GDP是5386亿元,位居全国第十八,广东的人均GDP则是广西的2.8倍。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北海市的幸运之处也在于此。
由于沿海、沿边、背靠西南腹地等区位优势,使得广西始终没有淡出中央政府的视野。在中国最重要、特别是最近十几年的发展蓝图上,广西屡次被垂青。
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出海通道的作用”的重大决策。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和同年11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擂响了西部大开发的战鼓。广西作为中国西南出海门户,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
今年1月14日,国务院批准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2020)》,从国家战略层面,将北部湾定位为“中国沿海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这一区域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255万人。
作为中国西部新兴的城市群,广西北部湾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像长三角的浦东、珠三角的深圳一样的“发动机”。
这是一块无比诱人的蛋糕,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盘算。
在南宁举办两届的基础上,2008年“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的主办权被北海市争取到。这次会上,北海市委书记温卡华提出了三条建议:第一,把北海市作为论坛经常性举办地;第二,主动提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联合专家议事场所;第三,全面服务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秘书处,建议把秘书处设在北海市。
温卡华书记的表态,可以看作是北海市的一种“宣言”。
北海市政府还提出建设“特大宜居城市”的目标:2020年,北海市城市建成区人口将发展到100万~120万,城市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40平方公里以内。
但现在的北海市,又有多少实力,能够擎起广西乃至西南的这片天空呢?
首先,与北海市相比,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和政治中心,有明显的政策优势。
2006年,中国与东盟首脑峰会在南宁举行,使它成为中国举办多边首脑峰会的三个重要城市之一(另外两个是举办中非论坛的北京、上合峰会的上海)。此外,南宁市还是一年一度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举办地。
南宁在交通方面的枢纽地位,也让北海市难望其项背。按照《广西“十一五”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建设规划》,到2020年,广西将全面建成南宁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以南宁市为中心,3小时内到达全区所有地级市的陆路交通圈。
而且,与防城港和钦州市相比,在关键要素上,北海市似乎也略逊一筹。
防城港是我国西部最大的港口和沿海12个主枢纽港之一。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的规划,防城港将成为未来主要港口, 目前这种趋向已经十分明显。2007年,防城港港口货物吞吐量5052万吨,钦州1206万吨,而北海港仅仅突破500万吨。
从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情况来看,北海市也很尴尬。
位于防城港的企沙千万吨级钢铁厂项目,首期工程总投资625亿元人民币,比广西2004年财政收入多200多亿元。钦州港的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项目2008年底将全部建成,投产后产值达400亿元,对钦州的税收贡献达到30亿元。而北海市规划集中发展重化工业的铁山港,中石化800万吨炼油项目已经签约,但一直没有开工建设。
不仅如此,一直以旅游业标榜的北海市,其产业发展在自治区内也占不了鳌头。
尽管北海市曾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而南宁市更在2006年获得“联合国宜居城市奖”。2007年,北海市接待国内游客数为6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7.32亿元,而南宁市却达到了2058.10万人次、114.22亿元,旅游收入是北海市的4倍多。
这些让人不得不思考,北海市的优势究竟在哪里?
一切从“零”开始
要想实现都市梦,北海市需要一切从“零”开始的心态,更需要清晰冷静的认识。
事实上,北海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规划中,已经体现出这一点。
近几年,北海市着力发展的是一些有利于城市环境生态的产业。如以北海出口加工区为先导的物流产业,拓展了保税物流功能,开展研发检测维修业务试点,实现以保税加工为主,保税物流为辅的功能。而以中国电子集团北海信息产业基地为标志的信息产业,也将为未来北海市的经济发展贡献巨大能量。
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北海市的“后进生”身份为它带来了后发优势。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发展,更为它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
“长三角经济总量和规模非常大,区域发展态势很好,但从历史来看,有许多地亢特别是环境保护方面北海市需要借鉴。长三角太湖流域蓝藻暴发,很多区域河道、海岸线都受到了污染,这具有警示意义。北海市要发展一定要把环境资源保护好。”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郁鸿胜主任说。
除了向国内先进地区看齐,北海市也一直向国际瞄准。在越来越多的经济合作中,日益实现自身的精确定位。
近几年,北海市主动对接东盟,谋求海上合作。2007年,北海市发起和举办首届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市长论坛。来自10个国家16个城市的市长或市长代表出席论坛活动,共同签署《北海宣言》,将北海市定为论坛永久性举办地。
此外,北海市每年都组团出访东盟各国,开展推介活动,特别是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开发跨国特色旅游线路。
中国通向东盟的一个窗口、国内唯一一个海上跨国旅游航线――北海至越南下龙湾海上旅游航线,将充满神秘色彩的“胡志明海上通道”开辟为旅游航线后,获得了明显的经济带动效果。
数据显示,北海市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今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3亿美元,占广西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0%左右。
和十多年前一样,北海仍旧怀着一个都市的梦,所不同的是,有些梦想已开始照进现实。
相关热词搜索:北海 都市 北海的都市梦 北海都市星园产权年限 都市星园图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