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春:打造文化名片 再铸开封辉煌】开封刘长春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重要增长极,对周边地区具有巨大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21世纪城市博弈中的核心竞争力。开封是千年古都,河南省确定的中原城市群9座中心城市之一。开封正以文化这张特色名片向世人展示千年古都的魅力,并逐渐成为促进中原崛起的重要力量。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记者采访了开封市委书记刘长春。
文化是开封的特色名片
和刘长春轻松聊起开封,我们发现开封有着太多太多值得骄傲的外在与内蕴。这里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王朝的繁华与没落,时代的演绎与发展。
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开封建城,时间可追溯到夏、周时期,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相继在此建都,素有“七朝都会”之称。特别是北宋时期,历经九帝168年,人口逾百万,富甲天下,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2700余年的风云际会和沧桑变迁为开封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目前,开封境内的文化遗迹、遗址有1000余处,名胜古迹灿如繁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这在全国也极为罕见。开封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以宋代特色为主,元、明、清各代特色齐备,布局严谨,古朴典雅,史有“一苏、二杭、三汴州”之说。有人戏言开封是座博物馆,从地上随便拾起一片残砖旧瓦,仔细看看,认真品品,就是半部中国史,半部华夏文明史。而且,在动人传说的衬托下,这些名胜古迹蕴涵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魅力四射。
开封的非物质遗产也十分丰富。开封是著名的“戏曲之乡”。豫剧“祥符调”和河南坠子均发于此。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鼓楼夜市享誉全国。开封在历史上曾数次成为全国书画艺术中心。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均在此绘就。开封汴绣是我国五大名绣的源头。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封的北宋官窑青瓷更是出类拔萃,精美绝伦,古气盎然,被视为瓷品中的瑰宝,曾有“家有万贯,不如有官瓷一片”的说法。开封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也独具特色,是旅游和建筑文化的一大亮点。开封种菊、赏菊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这里曾诞生了我国第一部菊艺专著《菊谱》。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和历届全国菊花品种展览会上,开封菊花多次获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此外,风筝、彩灯、盘鼓、梵乐、杂技、斗鸡、武术、花鸟鱼虫等传统文化项目,在开封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更为令人惊奇的是开封的水。开封市内湖泊坑塘星罗棋布,有龙亭湖、铁塔湖、包公湖、阳光湖等,水域面积占城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享有“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美誉。这在北方内陆城市中确属罕见。故而人称,“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是开封市的四大特色。水在开封文化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开封因水而兴、因水而盛、因水而衰,几经沧桑、几多轮回、生生不息,这也造就了开封人顽强、坚毅、百折不挠的鲜明个性。而且,开封的科教文化基础较好,文化产业门类相对齐全。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奠定开封重现辉煌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通过发掘、提炼升华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脉,赋予历史文化名城新的内涵。”刘长春说。
近年来,开封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开封市被确定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试点城市的机遇,坚持把弘扬传统文化与建设现代文明相结合,着力为开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着眼于建设经济大市和文化强市,坚持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制定规划、整合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化进程,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首先,开封坚持文化、旅游相结合,全力打造宋文化品牌。旅游的内涵是文化。开封作为七朝古都,以宋文化影响最为深远。开封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开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了“宋都景区、千年梦华、北方水城、菊香天下”的主题定位。在挖掘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先后开发建设了包公祠、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园、翰园碑林、天波杨府、开封府、大梁门等人文景观,形成了“三区两线”的旅游大格局。目前,按照省委、省政府把开封宋都古城打造成全国一流文化旅游精品的要求,开封市正在抓紧编制规划,全面启动宋都古城复建工程,努力构建古今文明交相辉映、新老城区各展风采的城市格局。其次,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开封的北宋东京城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封正在启动这个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清明上河园二期是以宋代皇家园林和古代娱乐为主题的景区,挖掘、恢复了女子马球、皇家皮影、水上秋千、 钟乐舞、水上木偶、水上大战等多项宋代游乐项目,并设立了古代科技展示区,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木版年画、织锦、官瓷等制作流程进行展演,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开发,又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旅游的内涵,现已成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地。再次,实施对外开放主战略,依托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开封围绕文化强市建设,加大了文化对外开放的步伐,以招商引资促进文化产业的形成。金明池是北宋著名的皇家园林,在中国建筑史、园林史和文物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由杭州开元旅业集团开发的金明池综合工程占地1400亩,投资16亿元,计划建设一座拥有300亩水面的金明池皇家园林公园及其他各类配套项目,投资19亿元的水系二期工程也正在抓紧建设。另外,倾力打造文艺品牌,推动文艺精品创作,也是开封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举措。
开封注重以文化塑造城市,认真研究和明确城市的功能定位,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赢区域性文化、旅游、教育中心;中原城市群中集纺织、食品、化工、医药、机械全面发展的基地;中部地区旅游休闲城市”。同时,正确处理了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的关系,确立了“保护、修缮、适度开发老城区,高标准建设新区”的方针,并对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完善。
经济发展是文化建设的目的
加强文化建设是为了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推动力,促进经济与文化融合,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刘长春说:“加强文化建设也是为了经济发展,提高开封的核心竞争力。在以往的一次次机遇面前,与其它先进城市 相比,我们都不是把握得最好的城市。不管从知名度、工业基础、文化积淀、市民素质来说,开封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封要想走出低谷,眼前最要紧的是,做好每天要做的每件事,一天也不要等,一步不停地往前走,甚至三步并做两步走,因为等待机遇只会贻误机遇。开封不能没落,假如开封没落了,不仅是开封的痛,河南的痛,也是全中国和全世界的痛。”
致力发展优秀旅游城市
独特的资源禀赋、优越的发展环境,为这座充满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刘长春提出,“借助东西部发展优势,利用‘波及’作用,要六个轮子一起转,推动开封发展,即建设工业强市,旅游带动,科教兴汴,开放引进,加速城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开封的交通区位优势独特。这为优秀旅游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封距新郑国际机场56公里,陇海铁路横贯市区,京广、京九铁路东西为邻,京珠、连霍、日南、大广四条国道高速公路在开封交会,使开封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作为城市通道的郑开大道的建成通车,大大缩短了郑汴两地的时空距离。
开封首先是大力整合了旅游资源,加大了开封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同时,开封以一座开放城市的姿态,大力加强软件建设,不断进行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游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树立窗口行业形象,不断提高接待服务和旅游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另外,开封也大力加强景区的创建工作。这些使得开封实现了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五年间,开封旅游接待总量达到7088万人次,带动相关行业实现旅游总收入210.2亿元。
在提高旅游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同时,开封也大力加强投资环境的建设。“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劲、速度比什么?就是比招商引资的环境。我们将心比心,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谁都会有一种举目无亲、四顾茫然的感觉,这个时候最需要有人热情帮助。外来投资者更是如此。”刘长春解释说,“我们是敞开胸怀,敞开大门,让外来资本进来,并在开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近年来,许多客商从以前对开封了解不多到现在十分关注;从以前很少与开封打交道,到主动找上门来商谈项目,这对开封来说是一个重大转机。当然,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好地优化环境。”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也许是旅游文化资源太过丰厚,让人们忘却了开封工业曾经的辉煌。实际上,开封的工业基础颇为不错。开封,曾是中原地区近代工业的发源城市。建国初期,国家先后在开封创建了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化肥厂、中国最大的高压阀门厂(现开封高压阀门有限公司)等等,在开封诞生了河南第一台发电机组、第一家化工企业、最大的车辆生产企业。当时,开封工业化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曾一度和武汉、重庆一道处于内地城市中的第一阵营。
随着省会西迁,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开封工业经济地位全面滑落。但一届又一届市委领导班子都在为开封工业发展苦苦探索。结构性矛盾是制约开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主要矛盾,也是开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性问题。因此,2002年,开封市提出了“工业强市”战略,制定了“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优化环境、发展民营”的工业发展思路,采取了引入外地优强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实现项目带动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实现了开封工业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和整体效益上的全面突破。应当说,开封工业经济正在实现整体复苏和重新崛起。2006年,开封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首次突破100亿元,是2001年的2.6倍,这是近20年来开封工业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2006年开封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城市化率超过30%,经济和社会事业进入了全面加快发展的新时期。2007年,开封确定的重点是围绕工业产业升级,做大做强纺织、食品、化工、医药和机械设备制造五大产业,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打造优势团队。要抓住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聚集,坚持不懈地做大、做强企业。
郑汴一体化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为了打造中原地区的核心都市圈,实现中原崛起,河南作出了关于郑汴一体化发展的部署。2006年11月19日,郑开大道全线通车,这标志着郑汴一体化战略全面进入实质性实施的新阶段。
如何面对郑汴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刘长春谈到,郑汴一体化发展,完全是一个区域发展的概念,开封、郑州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两个城市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历史渊源,而且可互补优势、错位发展。按照有关方面的测算,开封与郑州的产业雷同度是相当低的,产业间有相当大的互补性,在全省18市中,开封、郑州的产业相似指数排在倒数第四位。开封在文化教育产业等方面又有相当大的优势。从这方面说,郑汴之间完全有条件实现错位发展。
为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郑汴一体化发展的部署,开封市委、市政府提前作了许多准备工作:一是于2005年年底前完成了区划调整工作,撤销了郊区,设立了金明区,将原开封县的杏花营乡、杏花营农场划归金明区管辖,为郑汴一体化发展做了城区对接的准备。二是切实把郑汴一体化发展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使郑汴一体化发展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三是明确了开封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定位。四是明确了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在城市空间结构上,分为西、中、东三部分。西部自护城大堤以西至中牟县边界为汴西新区;中部包括老城区和护城大堤以内部分;东部包括开封县城、边村工业区和汪屯工业区。五是围绕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加快工业区建设步伐。在已建成4平方公里金明工业区的基础上,新规划实施了杏花营、边村、汪屯三个工业区。六是认真落实《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启动了汴西新区建设。七是主动加强与省直部门、郑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了郑汴协调发展机制。
最后,谈到开封发展,刘长春充满自信地说:“开封是一个能做大文章、能做好文章的地方。”在郑汴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开封发展前景肯定会越来越美好。虽然开封已经在复苏和崛起,但刘长春并没有沾沾自喜。除了充满信心和积极的斗志,在和记者的谈话中,我们发现他的脸上反而充满了忧患意识,充满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我们相信,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充满竞争力的特色名片,有一个思路清晰的决策者和一批实干家,开封这个千年古都的新一轮辉煌应该不远了。
相关热词搜索:开封 名片 辉煌 刘长春:打造文化名片 再铸开封辉煌 打造开封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打造文化名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