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 [胡艳苹,20年心血让智障儿“有家可回”]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胡艳苹,1974年出生,吉林省善满园工贸公司董事长。2008年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吉林省慈善楷模;2009年第九届长春十大杰出青年;2010年长春市第三届道德模范;入选2011年“中国好人”评选。
  在自己的茶楼聊到兴起,胡艳苹索性将一条腿盘起来,用另外一条腿压住,上半身舒服地靠在长椅上两个靠垫里,嘴里不时“哈哈”笑个不停,东北人爽朗的特性表露无遗。据说她跟谁都能“自来熟”地说东扯西好不快哉,采访时间也大大地被拉长。
  这个女企业家除了挣钱挣到“手软”,孩子更是养了一大群。但这群孩子一个个跟她非亲非故,还是一群智障人。
  
  从街上捡回一个爹
  
  “我外号‘三多余’,在家排行老三,有俩姐姐,爸妈本希望要个男孩,但我还是来了。”胡艳苹虽是女儿身,但打小养成了男孩子好动的天性,爬树、上房、满街跑,见谁都不怕。甚至全家都搬到了县城,为了上学方便,自己依然倔强地住在农村的老房里,吃邻居的百家饭长大。
  上世纪90年代初,胡艳苹17岁那年,刚从长春市周边的一个农村来到大城市,梦想着在这里打份工挣钱养活自己。胡艳苹开始了自己的“生意”,在火车站周围摆起了小摊,干起了卖烧烤、冰激凌、水果的小生意,春去冬来的岁月里,和城管斗智斗勇,与南来北往三教九流打着各种交道,不断积攒着社会经验。
  一天,胡艳苹正在火车站前摆地摊,遇到了躺在地上不省人事的赵凤元老人。老人患有癫痫,时常抽搐,没有家人,生活不能自理。胡艳苹见状赶忙把老大爷扶起来,并送到了自己和别人合租的房子里,让老人呆了一晚。本打算第二天等好一点了就让他走,没想到赵大爷拒绝了。“他当时死活不走,说要留在这。我们白天还得摆摊,就留下他自己在屋里。”胡艳苹现在说起这段往事,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当时我怎么把一个陌生人就这么领家里去了?”
  等到她和同屋的中午回家一看,咦?家里的饭都做好了,赵大爷还把屋子收拾得很干净,不犯病的赵大爷就是一个正常人。赵大爷和胡艳苹交心,诉说着自己的生活窘境。胡艳苹是热心肠,也觉得赵大爷不容易,但留在这儿也不是办法,就把赵大爷送回了自己老家,好说歹说让自己的爹妈继续照顾。转眼17年,赵大爷住在胡艳苹父母家里,已经成为他们家庭的一分子。
  她妈当时直和她抱怨,“打个工领回一个爹,是不是还要再领回一个妈?”
  
  “阿甘”母亲诞生记
  
  在妈妈的“鼓励”下,胡艳苹真的开始从外面“拣人”了,不是爹和妈,而是一个个智障孩子。
  为什么都是智障?其实在胡艳苹的眼里,他们像自己的孩子。2000年胡艳苹结婚了。2001年,意外来临的小生命被确诊患有先天性疾病――智障。孩子只和她在一起生活了不足7个月。“他走的那一天,我觉得整个世界都空了。”整整6个月,胡艳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几乎丧失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在我的脑海里,那段时间充满了模糊、混沌的回忆。我真不知道怎么过来的。”
  胡艳苹摆摊的地方,到处是乞讨的小孩,其中就有智障儿。一次,一个健全的小女孩拿着一根冰棒,一个智障男孩上前吐了口口水,女孩很生气,把冰棒扔在地上,用脚踩碎。男孩的眼神中充满了失望,因为他吐口水的目的是希望女孩扔掉冰棒,这样他就可以捡起来吃了。胡艳苹拉过男孩,给他买了一根冰棒,“吃吧。”男孩流露出害怕的神色,但马上就变成了高兴。“如果我的孩子还在,也许长大了也是这副模样吧。”母性的冲动让她开始思考,我能做些什么?
  逐渐,胡艳苹有了一些资本,从一个初出茅庐不谙世事的小姑娘,逐渐变成一个小老板,把火车站附近的所有小摊都承包下来,并统一着装,林林总总的生意让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女人,逐渐建起了自己的商业帝国,网吧、饭店、茶楼、农贸……一个多项经营的集团在商场上惹人侧目。
  也就是她在商业上逐渐成长的时候,从2002年开始,胡艳苹开始往家“捡智障孩子”,只要没爹没妈没人管的,只要孩子愿意都可以跟她回家。她特意找了一块空地,建起一片砖房,起名“善满园”。她先后收留救助了五十多名智障人员,并给他们一一治病。她给他们取好听的名字――开心、快乐、幸福、吉祥……在这些名字背后,寄托了胡艳苹对生活的期望和对他们的一腔爱心。胡艳苹还在园内建了大棚,让智障人士在劳动中找回正常的人生,如今,很多原本生活不能自理的智障人已经步入了正常生活。
  胡艳苹被大伙称作“阿甘妈妈”。
  
  “地主”家有余粮
  
  每一个到过“善满园”基地的人,都会感慨这里的卫生环境和生活条件。干净、富足、和谐,照胡艳苹自己的话说,“地主家的仓库有的是余粮。”
  确实,这个基地是今年胡艳苹花费300万元新盖的,四排砖房围成一个圈。胡艳苹每两天都会来一次,还没进屋,孩子们看见胡艳苹的身影,一个个像看见亲人一样奔了出来,又抱又搂,胡艳苹也和他们笑作一团.
  走进屋内,三人一间的卧室里,三张床平行分开,地上和玻璃窗一尘不染;食堂里面三张大圆桌摆在中央,厨房的一口大锅正在呼呼地冒气,玻璃上沾满了水蒸气,室内显得格外朦胧;洗澡间里的浴霸明亮地开着,在冬日里照得人心里发暖……
  孩子来到这儿,就再也不想走了。“孩子打架惹事,我也会罚他们,甚至假装打两下,他们也不怕,还一个劲地笑。”所以胡艳苹说教的手段很特别,“再不听话就把你们撇了(东北话‘扔了’的意思)。”往往话刚说出口,孩子就吓被吓哭了,一个劲地认错了:在他们心里,不要他比什么都可怕。
  开始收养智障者,如果说只是一个母亲寄托哀思的自发行为,那当她真正走入了智障者的世界与生活,她爱的含义就变深了――她关心的不再是几十个人,而是这个群体;她想的不仅是怎么让他们饱暖,还要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快乐。
  
  去帮你身边的人
  
  “有多大能力,就干多大的事。”胡艳苹一直这么说,“我收养这些孩子,我能养得起。”更可贵的是,这么多年来,她从没有向政府和社会要一分钱,甚至自己的企业也不会借此要求减税,“该交多少钱,交多少钱。”
  很长时间以来,胡艳苹收养这些孩子,并不希望外人知道太多,“我就是喜欢他们,告诉别人这些事干嘛?我不哭穷。”直到2008年中央电视台报道之前,谁都不知道这个企业家还有这么多“孩子”。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也是误打误撞,本来是采访别的事情,却因为胡艳苹的一个朋友和记者相熟并介绍给他们报道,胡艳苹起初不乐意,但最后禁不住记者的软磨硬泡,只好勉强答应,但自己不接受采访。这些记者满口答应,在基地里住了两个礼拜,从早到晚在那拍孩子们的衣食住行,胡艳苹看望孩子就跟着她到处走。2009年6月23日,央视二套生活栏目播出了纪录片《非亲非故一家人》,胡艳苹的事迹从长春传到了全国。
  最近,当地的政府部门找到胡艳苹,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目标:建一个青少年教育基地,继而希望能让更多人从中分享为人服务的精神。胡艳苹很高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了”,胡艳苹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荣誉接踵而来。2008年胡艳苹荣获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吉林省慈善楷模等光荣称号;2009年,荣获第九届长春十大杰出青年光荣称号;2010年,被评为长春市第三届道德模范;入选2011年“中国好人”评选。
  采访过程中,胡艳苹的手机不时响起,很多朋友都在询问和关心她的“善满园”基地,胡艳苹更希望他们能帮助身边的人,“每次朋友给我打电话说,自己在街边帮了谁谁,那股兴奋劲我都能感受到。”

相关热词搜索:智障 心血 有家 胡艳苹 20年心血让智障儿“有家可回” 胡艳苹 让更多人有家可回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