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西安.弗洛伊德最真实的生命状态_弗洛伊德 生命最后一天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伦敦时间7月20日晚,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 1922-2011)离开人世,消息传来,很多人都在微博上感叹:一个时代结束了。这个生命的离去意味着他的画笔从此不再被挥洒,当代艺术界一直在讨论的架上绘画是否具有真正的当代意识与智慧,也会因为弗洛伊德的缺席而失去一些有力的言说。尽管他从1960年代开始就已经毫不在乎艺术潮流的风起云涌,大部分时间待在画室里,和模特在一起,但他的作品却从来没有被冷落过,他不断制造新高,甚至因此被批评是“商业画家”。不过,这些论争都会随着他的离去而渐渐消散,真正留存在历史的,是弗洛伊德记录下的那些真实的生命状态。
弗洛伊德对人物的观察力,是他最吸引人的原因之一,而他的祖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蒙?弗洛伊德更是赋予他传奇的光泽。人们总喜欢谈起老弗洛伊德让年幼的卢西安?弗洛伊德读《绞刑架下的歌》的故事,长辈们给他传递着维也纳文化中特有的怀疑与探索精神,卢西安?弗洛伊德之所以对人的观察的角度如此独特,人们相信是“家学”放大了他作画的基调。
在艺术史中,弗洛伊德的出现,令英国肖像绘画的传统在延续中生长出新的层面。他提供的是充满怪异、乖张情绪的现代人的写照,打破了传统肖像角度的端庄。回顾他的创作脉络可以发现,卢西安?弗洛伊德是用了将近二十年时间才达到高峰状态,他的早期绘画细腻、精确、优雅,人物都带着淡淡的忧伤气质,即便到了1950年代初,《带白狗的女孩》、《约翰?明顿》肖像都持续着这样的画面处理。变化发生在50年代中期,他的作品中的人物面部结构块面化的特点开始呈现,60年代中期,弗洛伊德渐渐地以特别的角度,与古典肖像截然不同的姿态,近乎粗暴的肌理、笔触,刻画着各色真实的身体。越发肯定的画面甚至体现出一些态度上的偏执,譬如选择模特时并不遵从传统的唯美原则。常常有中文报道写卢西安?弗洛伊德热衷于“畸形变态”的身体,事实上,这样的解读,多么偏离真实的生命本身!被弗洛伊德描绘在画布上的苏提莉在接受BBC采访的时候,总是用响亮的声音提到人生中非常精彩的这段经历。这位胖得超出常态的女人酣然入睡的姿态借由弗洛伊德的画面对观者产生强烈的撼动,这样的身体。也是生命本身。而弗洛伊德认为,他只是关注人,关注并非简单、快乐、轻浮的各种人。
弗洛伊德说:“作画糅合着希望、记忆、肉欲以及真正意义的复杂性。”画面无处不在的敏锐恰恰应该源自于他的这个信念。卢西安?弗洛伊德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给了位于帕尔顿的画室,由于人们无法更多地了解画家的生活,关于他的传闻具有各种色彩,他对待女性方面的怪癖、轻率的生活态度以及私生子秘闻,都为弗洛伊德的故事涂上神秘的色彩。无论给母亲或者女王作画,他们都得亲自到这个被颜料弄得非常斑驳的画室,他甚至将谈判了6年、被要求到画室来72次的女王画成苍老、呆滞的暮年女人,引发了英国民众的不满,人们很气愤他将女王画成了中风病人。在这个画室,去世的弗洛伊德留下了几件尚在进行中的作品。
大师都在夏夜离去,四年前,同样是七月,英格玛?伯格曼离开我们,弗洛伊德和伯格曼,某种意义上讲,滋养了中国文学、艺术、电影的一代人,他们用作品告诉我们叙事的多种可能,告诉我们表象背后真实的存在和意义的虚妄。
相关热词搜索:弗洛伊德 西安 状态 卢西安 弗洛伊德最真实的生命状态 卢西安 艺术家卢西安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