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光,媒体应批判地报道“暴力事件”] 批判媒体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我们无权要求、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受众都能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更要求我们的媒体,对于恶性案件,一定要从批判的角度来报道;在不影响事件真实内容的情况下,尽可能淡化血腥、暴力等刺激因素。
我们的世界真的不是那么美好!无论打开报纸、拨转电视屏道、翻开手机、敲打键盘,你总会看到战争、恐怖、爆炸、凶杀的消息。有人心痛、有人借此发财、有人“照猫画虎”……媒体应如何报道“负面事件”?受众该如何看待“负面信息”?
台湾著名剧作家张龙光老师现常住北京。看着越来越多的恶性暴力事件占据了各种媒体的重要版面,这位平和的老人忍不住要提提意见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模仿”犯罪
三月风:对于目前媒体报道“负面消息”的方式,您有何看法?
张龙光:报道内容愈发详实,报道手段日益功利。
三月风:您如何看待“南平校园案”?
张龙光:丧尽天良。挫折、贫穷、歧视,这些都不是犯罪的借口!任何一个国家、一种制度,都无法容忍伸向无辜儿童的尖刀!
三月风:那之后各地频发的袭击儿童的案件……
张龙光:一些人本身便具有此类倾向。当他们从媒体了解到南平案的经过――特别是一些媒体对凶手的犯罪动机的深度挖掘,这无疑刺激了他们本就不稳定的神经。从某种程度上说,南平校园案件的报道,是一根导火索。记得南平案刚被媒体报道出来时,便有心理学专家提醒谨防“模仿南平案”的犯罪,可惜还是发生了好几起……
三月风:这也是媒体报道尺度的问题么?
张龙光:不光是尺度,还有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对凶手身份背景、作案动机的报道,可使普通受众了解更详尽的信息,也可以为与凶手具有相同经历、问题的受众建立一个可“模仿”的对象――有多少媒体在报导南平案时,非常详细地报导案件过程、凶手的作案动机、场景再现,却没有做案件的分析、对恶性的谴责?有多少媒体不顾个人感受、疯狂地追访受害人家属?作为信息的发布者,一定要在信息发布前,仔细斟酌报道可能会带来的结果。
三月风:媒体具有舆论导向功能,但受众的心理是复杂的。
张龙光:是的。我们无权要求、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受众都能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更要求我们的媒体,对于恶性案件,一定要从批判的角度来报道;在不影响事件真实内容的情况下,尽可能淡化血腥、暴力等刺激因素。那些极被容易模仿的镜头,绝对不能出现!
三月风:您所说的“模仿”,是否有典型的例子呢?
张龙光: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一部电影中,有一段男女主人公发生情变、继而发生仇杀的片段。这部电影在台湾上映后,便不断发生男女因感情纠纷而导致的暴力事件。还有银行抢劫――台湾第一起银行抢劫案,便是电视台对国外一起银行劫案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报道之后发生的。从此以后,抢劫银行的案件不断。
三月风:您认为这些犯罪案件与媒体的报道也有关联?
张龙光:从某种程度上说,我认为正是媒体对于恶性、暴力犯罪案件过于详尽的报道,“教”会了一些人如何犯罪。比如刚提到的银行抢劫案,台湾的电视媒体详细地报道了犯罪分子的作案动机、武器、行动路线、逃跑过程。而台湾第一起银行抢劫案的作案过程,与电视报道如出一辙。
媒体要有自己的性格
三月风:我想电视台是从“新闻”角度出发的,问题在于受众的理解角度。
张龙光:的确,像那些恶性案件,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烈的感官冲击力。人们在接收这类信息时,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一条新闻或许会产生上百种回馈。不可置否,犯罪案件是“新闻”的一部分,媒体报道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一个“尺度”。
三月风:您认为这个“尺度”该如何把握?
张龙光:你觉得将一件暴力事件完整地呈现在受众面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么?当受众从荧屏上看到爆炸、枪击、死亡、受害者等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媒体是否应该将“尺度”控制在普通受众可接受的范围内,言简意赅地报道此类事件呢?
三月风:“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可能概括了一些媒体的这种做法。
张龙光:凶杀、抢劫、暴力、性、名人隐私……这些“刺激眼球”的素材,历来是西方媒体博取点击率、收视率的看家法宝。这些西方商业媒体的陋习,已逐渐传染到我们的一些媒体的身上。这是经济利益驱使所致。
三月风:媒体也要生存。
张龙光:的确,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残酷。一个媒体要想生存下去,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更高的受众占有率,意味着更多的商业广告合同,更多的金钱。所谓“受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只不过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媒体不能一味地追寻“经济利益”,不能被“收视率、点击率”所绑架。一个媒体要有自己的性格――不是所有能挣钱的节目都能播的!
“公共道德观”
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月风:似乎“非正统”方面的报道,更容易获得关注度。
张龙光: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受众是被动的一方。但从主观意向上,受众具有选择信息来源的“主动权”。同样,受众如何看待、理解信息内容,也具有充分的主观性。比如富士康的“跳楼事件”,有的人看到报道后会去积极关注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有的人则破口大骂“黑心工厂”,有的人接着跳了下去……
三月风:您说得很好,关键在人本身如何接受这些信息。
张龙光: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社会影响着每个人的意识、行动,人也在悄然改变着社会。如今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人口的急剧膨胀,生存压力与日俱增。如何正确地看待负面事物、不受负面影响,是每个人必须面临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公共道德观显得尤为重要。
三月风:我知道您一直在积极维护“繁体字”。
张龙光: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是对于外国教育体系的生搬硬套。我们可以为“学习知识”而开出五花八门的补习班、提高班,却懒得在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上多洒一滴汗。西方的学生每周去教堂做礼拜,这就是一种公共道德观的培养。我们现在的小孩从小接受西式教育,却缺乏了“做礼拜”的环节,从某种角度说,这造成了公共道德培养的真空。书写繁体字,使孩子们在横折撇捺间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承、民族自豪感、如何为人处世……全在这字里了!这只是一种方法,为了构筑公共道德观,为了人们学会处理在社会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利益冲突。
三月风:这或许是解决负面报道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的一种方法。
张龙光:媒体与受众要共同努力,才能杜绝“南平校园案”的再次发生。
三月风:作为前辈,您对从事媒体行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么?
张龙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媒体行业拓展出无限的前景。勇敢地承担社会责任、牢牢守卫住道德底线,奋斗吧!■
相关热词搜索:暴力事件 报道 媒体 张龙光 媒体应批判地报道“暴力事件” 媒体应批判地报道暴力事件 师生暴力网络媒体报道研究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