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振幅【郑龙华,历时三载,摄百位精英】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8300万年度新闻人物 一位没有双手的残疾人,却用镜头记录下山川秀美,世间百态;一位没有“记者证”的摄影家,却走南闯北,鉴证了百位残疾人精英的风采。“无手摄影家”郑龙华,用残缺的双手,拍摄着完美的人生。
残疾人摄影家
郑龙华,50岁,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杭州市劳动模范。幼年失去双手,1984年凭作品《美景画不完》首次在上海获奖,曾多次在海内外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
1959年,郑龙华出生于浙江临安一个边远的小山村。郑龙华幼年因烧伤失去了双手。尽管父母对小龙华的悉心呵护让他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和常人有所不同,但8岁那年,学校老师的一句“你会自己吃饭吗?你会自己穿衣服吗?”深深地刺痛了郑龙华幼小的心。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从此,郑龙华拒绝家人的帮助,在艰难中学会了吃饭、穿衣、洗漱等生活自理技能。
1981年,郑龙华第一次触摸相机。那台海鸥120相机是老同学车静光赠送的礼物。这个举动给了他面对生活的信心,也给他带来了极大挑战。从安装、拍摄到冲洗,困难重重,郑龙华以超人的毅力,经受了几十、上百次的失败,终于拍出了第一张合格的照片。
身为残疾人的郑龙华,一直有一个愿望――要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残疾人的生活面貌。当北京申奥成功时,郑龙华“琢磨着要为中国人的奥运梦想做点什么”,萌生了拍摄中国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想法。
2001年初,郑龙华带着第一份可行性方案,走访了中国残联、新华社、中国摄影家协会等部门,拜访了多位专家,得到了充分肯定。2006年5月,郑龙华拿着妻子为他攒下的35万元钱,以浙江为首站,踏上了的圆梦之旅。
梦想虽然美好,但实现梦想的过程往往充满着艰辛。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困难重重,联系采访对象尤为艰难。郑龙华预计采访的100位残疾人,遍布两岸四地,是在各个领域具有明显特色的佼佼者,有公务员、军人、教师、企业家,等等。郑龙华走的是“民间程序”,没有记者证,没有介绍信,只能凭“三寸不烂之舌”去沟通、寻找。尽管各地残联给予郑龙华有力的帮助,但往往会为寻找一名采访者而耗费几天时间。
白天背着40斤的摄影器材采访、拍摄,晚上整理文字、图片;吃喝一切从简,方便面、饼干是家常便饭;住宿不挑剔,招待所、小旅馆,哪个便宜住哪个……直到2008年5月28日,郑龙华走遍中国34个省市102个县乡的风雨历程才得以结束。7万公里的漫漫长路、15万字的心路历程、500余幅纪实照片,成为他这次采访的最大收获。
郑龙华在采访过程中,几乎每天都在收获感动。一位甘肃天水的环保志愿者袁建民给郑龙华留下了深刻印象。郑龙华说:“这位身高只有70厘米,体重不足35公斤的环保卫士自2000年起,先后‘走’遍了全国89个大中城市,行程3.8万公里,用身残志坚的精神唤醒沿途市民,共同保护环境、呵护自然。”就是这一份坚持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让郑龙华敬佩,也更加让他有了一份记录的冲动和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跋山涉水的异地采访,对于健全人来说尚是苦差,对失去了双手的郑龙华来说更加艰难。一次,郑龙华去广西百色采访残疾人阮文凭。一路上郑龙华从火车换到汽车,到山脚下再改坐农用车。当农用车在山路上爬行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停下来时,郑龙华以为马上就可以到学校休息一下了,司机却告诉他,还要徒步走大约一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早已筋疲力尽的郑龙华以坚强的毅力和超人的勇气爬上了山。他想找水喝,却发现这里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只能靠雨水维持日常生活。而就是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阮文凭以残疾之躯,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之巅支起一个教学点,数十年如一日地培养孩子们,这让郑龙华为之感动。站在阮文凭面前,郑龙华忘记了自己的疲惫……
这些采访对象和郑龙华都有着或多或少类似的经历,都是在困境中成长,在艰难中学会豁达,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都有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在郑龙华拍摄的照片中,记者看到了残疾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虽然身体缺陷让观者心痛,但他们自信的表情却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
郑龙华说:“也许正因为我和他们一样无法拥有一个健全的身体,所以这些残疾人面对镜头时才会显得如此自然而平静。当然这也是我的初衷。我不想利用他们的残缺身体刺激人们的视觉,对我们这类群体产生怜悯或者由此而来的敬佩之情,我只想用最平和的镜头表现最真实的残疾人,向世人证明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与正常人别无二致,甚至更精彩!”
郑龙华曾这样解释他与摄影之间的关系:“摄影,是我寻求之路的载体,它帮我找回了失落的世界,井让我在光与影的天空中,获得了心灵与思想的最大自由……我不是凤凰,但我相信涅磐……”
相关热词搜索:历时 百位 精英 郑龙华 历时三载 摄百位精英 无手摄影家郑龙华 历时三载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