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巴西大选\政治新格局及未来政策走向] 今日时事政治新闻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2010年10月31日,巴西大选经过两轮角逐后尘埃落定,根据巴西最高选举法院公布的最终统计结果,由执政联盟推选的劳工党总统候选人迪尔玛?罗寒夫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了56.05%的选票,以将近12个百分点的优势战胜反对党联盟推选的社会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若泽?塞拉当选为巴西第36任总统,同时和成为巴西历史上首位女总统。
作为崛起中的新兴国家,罗塞夫政府在“后危机时期”和“后卢拉时代”的政策走向不仅决定未来4年巴西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而且也关系到巴西是否能保持其国际地位的上升势头,正因为如此,2010年的巴西大选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以往巴西任何一次选举,这充分体现了巴西在国际格局中身份和地位的变迁。
2010年大选回顾及巴西政治新格局
2010大选除产生新一届总统和副总统之外,还改选了26个州的州长、巴西利亚联邦区行政长官、54名参议员(参议院总席位的二三分二)。513名联邦众议员和1059名州议员,经过2010年大选,巴西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新的改变。
在总统选举方面,三位主要总统候选人(劳工党候选人罗塞大、社会民主党候选人塞拉、绿党候选人玛丽娜?席尔瓦)的竞选纲领有着较强的相似性。在经济政策方面,单位主要总统候选人都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各自经济政策盼优先目标,坚持通货膨胀目标制、初级财政盈余目标制,浮动汇率等三大政策支柱,呼吁推进税收改革。加快基础社会建设,等等。相比而占,来自绿党的席尔瓦更强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在社会政策领域。尽管三位候选人对教育、卫生、医疗、公共安全等议题重要性的排序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都强调延续脱政府所推行的系列社会政策,进一步丰富社会政策内容,基本不存在针锋相对的政策主张。相比而言,外交政策是最有可能存在较大分歧的领域。比如塞拉曾公开批评卢托政府对玻利维亚、巴拉圭等南美邻国的“退让”政策。反对卢拉实施的与伊朗的亲近政策,主张加强巴西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传统关系,等等。但由于对外政策对巴西大选的影响相对有限,三位候选人在各自的竞选纲领中都对外交政策采取回避和淡化处理,甚至在公开的电视辩论中,有关外交政策的议题基本未被涉及。从整个竞选纲领来看,三位主要总统候选人的政策主张区别不大,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于政策程序上的差异和优先目标的不一,这也说明巴西的内政外交已逐步成熟并定型。
由于绿党总统候选人玛丽娜的崛起(在首轮中获193%的选票),总统的“热门人选”罗塞夫以不到4%的微弱差距未能从首轮选举中胜出。但罗塞夫带着14.3个百分点的优势与塞拉进入总统选举的下一轮第二轮选举波澜不惊,根据巴西主要民调机构的预j则,罗塞夫始终保持对塞拉约10个百分点的优势。在10月31日投票中。自始至终得到现任总统卢拉鼎力支持的罗塞夫获得了56.05%的选票,成为卢拉的继任者,而反对党联盟由此连续第三次在总统角逐中败北。
参议院改选后,执政联盟优势得到巩固并进一步扩大。执政联盟成员民主运动党以20席成为参议院第一大党,劳工党则以13席从选举前的参院第四大党升至第二位,而两大反对党社会民主党和民主党的总席位从选举前的33席减至18席。算上其他盟党,执政联盟在参议院(共计81席)的席位超过了总数的三分之二。众议院选举方面,劳工党成为2010年的大赢家,以88席成为众议院(共计513席)第一大党。反对党联盟总席位从2006年的156席减至111席,而执政联盟所占席位从2006年的276席增至311席,较众议院批准宪法修正案所需席位(五分之三)还多出3席。
在地方州长选举方面,在总统选举中败北的社会民主党在8个州获胜,成为2010年地方选举的大赢家,如算上民主党获胜的2州,反对党联盟获胜州的选民数量达到全国选民总数的52.5%。另外,中等政党巴西社会党(PSB)成为2010年地方选举中的“黑马”,该党获6个州长席位,超过劳工党和民主运动党排名第二。在各州议员选举方面,劳工党斩获最丰,获149个州议员席位,较2006年增加23个席位,成为州议员席位增幅最大的政党。而两大反对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则分别较2006年减少40席和25席,降幅分列前两位。
从2010年多个选举来看,执政联盟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这尤其反映在议会选举方面。执政联盟控制立法机构的局面为未来的罗塞夫政府执政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政治环境,可以说,罗塞夫面对的议会环境较卢拉时期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反对党联盟获胜的州占到巴西总人口的52%和GDP的60%,因此,反对党对未来的罗塞夫政府仍有较强的制衡作用,尤其在某些重大的改革上,能否达成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一致至关重要。
罗塞夫胜选的因素分析
自1985年巴西民主体制恢复以来的6次总统选举中,卢拉作为总统候选人参与了全部的前5次选举,而在退居“幕后”的2010年大选中,卢拉的个人威望和执政业绩是决定大选走向的关键因素。从选举结果来看,“延续”成为巴西选民的主流心理,而这也为罗塞夫获得稳固的票源。
首先,卢拉对罗塞夫的大胆提拔造就了后者在政坛的“崛起”。罗塞夫原属民主工党,2001年才转投劳工党。在2003年被卢拉任命为矿产和能源部长之前,罗塞夫仅有南里奥格朗德州政府矿产和能源局长、财政局长等有限资历,卢拉的大胆提拔使罗塞夫实现了从地方局长到部长、首席部长、总统候选人的政坛“三级跳”。作为一名劳工党的“新兵”和缺乏足够政坛资本的“新人”,罗塞夫的“崛起”与卢拉的个人魅力、威信和大胆提拔有着直接关联。
其次,卢拉的个人魅力及其执政业绩稳固了罗塞夫的阵营,自2003年卢拉上任以来,巴西的宏观经济指标均得到改善,2003~2009年,巴西GDP和人均GDP年均增幅分别为3.6%和2.3%,均优于卡多佐时期的经济表现。与此同时,社会不公问题也得到明显好转,社会政策惠及家庭达1100万户,受惠民众达2900万;年均新增120万个就业岗位;最低工资创下20多年来的最高值;中产阶级的比例从2004年的42%升至52%;赤贫人口的比重也从28%降至15.5%。较好的执政业绩使得卢拉及其政府一直保持着超高的民意支持率,2010年10月中下旬,卢拉的民意支持率攀升至82%,创下了1985年以来所有民选总统的最高民意支持率,这为罗塞夫提供了稳固票源。据Datafnlha的民调显示,在支持罗塞夫的选民中,因卢拉或现政府因素而支持罗塞夫的占64%。尤其在较贫困的东北部(占全国选民的27%),卢拉在2006年曾获70%以上的支持率,而罗塞夫在该地区的支持率也高达65%,超出对手37%。
再次,卢拉积极助选作用提升了罗塞夫的知名度。巴西最高选举法院规定,公开的竞选活动只能从2010年7月6日开始,即便如此,卢拉还是为罗塞夫提前启动了竞 选官传战,并且效果显著,到7月6日,罗塞夫追平了塞拧的支持率(2009年12月,罗塞犬曾落后14个百分点)。从竞选正式开始到首轮投票前,卢拉几乎参加了罗塞夫召集的伞部20次集会(仅缺席1次),卢拉的倾力助选大大提升了罗塞夫的知名度,而且增强了选民对罗塞夫执政的信心。
另外,卢拉在争取中间选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玛丽娜曾任卢拉政府环境部长,因其环保理念与罗塞夫的发展主义分歧巨大,最终退出政府内阁,脱离劳工党加入绿党,并成为罗塞犬竞选的主要对手之一,也是罗塞夫首轮未能胜出的关键因素。首轮选举后,卢拉为罗塞夫制定了第二轮选举方案,其中包括派出与玛丽娜私交密切的劳工党游说团,争取玛丽娜及中间选民。尽管绿党内部未能就第二轮立场达成一致,但玛丽娜做出的“罗塞夫立场与自己更接近”的表态对中间选民的分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卢拉在其中发挥着不容低估的作用。
在外交方面,卢拉政府的外交战略使巴西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巴西的国际身份也从国际体系的“外围国家”演变成围际事务的“积极参与者”。而2014年世界杯、2016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更使得巴西的民族自豪感达到新高度,国际地位的提升是赢得民众支持的重要因素。
巴西新政府面临的挑战
卢拉的8年执政为罗塞夫留下了厚实的“遗产”,比如执政联盟力量的壮大、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系统化的社会政策、日益上升的国际地位,这些因素为“后卢拉刚代”的罗塞夫政府的内政外交创造了有利环境。
但与卢拉2003年上任相比,罗塞夫的执政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国内环境方面,罗寒夫面临着自己在劳工党和执政联盟内的威信缺失。在国际环境方面,“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与卢拉上任后的世界经济增长周期反差巨大,贸易保护主义的逐渐抬头也与卢拉执政初期全球贸易迅速扩张形成鲜明对比。根据笔者的认识,未来的罗塞夫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执政联盟的内部团结。罗塞夫政府的执政联盟多达12个,其规模甚至超过了卢拉任期的执政联盟规模在2010年选举中,执政联盟在参议院和众议院都获得了比较大的优势,这为罗塞夫的执政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政治环境,但庞大的执政联盟也给罗塞夫增加了整合符盟党力量的难度,因此,实现执政联盟内部团结是罗塞夫的首要挑战。
2010年大选刚落幕,罗塞夫竞选联盟的主要政党他向劳工党施压,要求获得与各自党派力量相匹配的部长席位作为参议院第一大党和众议院第二大党,民主运动党在执政联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陔党的最低目标是维持在卢拉政府内阁中席位数(6个部长席位及中央银行行长),同时还提出希望获得城市部长的职位在赢得6个州长席位后,另一主要政党巴西社会党希望更多地参与政府战嘛方针的制定,提出至少确保3个部长席位、外加1个国有企业(巴西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银行)总裁职位的要求而对于力量相对较小的民主工党、巴西共产党而言,它们也为内阁席位之争采取政党联盟战略。另外,各盟党不仅希望增加本党内阁部长席位,而且还希望把持交通、城市、国家一体化等职权相对较大、资金相对充足的政府部门
盟党对内阁要职的要求实际上构成了对劳工党权利空间的挤压,因此,对于在劳工党和执政联盟内部尚缺足够威信的罗塞夫来说,能否实现劳工党与盟党之间、盟党与盟党之间的权力平衡将决定未来执政联盟凝聚力的大小,如处理不当,有可能削弱执政联盟在议会中的优势。
第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将是罗塞夫政府未来4年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而罗塞夫的其他经济、社会规划的实施均有赖于巴西经济的表现,因此,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将是罗塞夫政府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
卢拉政府的8年执政为罗塞夫留下了较好的经济遗产,但巴西经济发展的痼疾在卢拉任内仍未得到很好解决,高利率、高税负、投资率偏低、基础设施的落后依然是制约巴西经济增长的“瓶颈”,而世界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不确定性将限制了罗塞夫政府解决这些经济难题的空间。首先,全球“汇率战争”和贸易保护主义等风险有可能使巴币雷亚尔面临进一步升值的压力,巴西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能将有所减弱;其次,在国内消费增长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将限制利率的下调幅度,进而使得提高投资水平的目标难以实现;再次,财政平衡将是罗塞夫政府维持经济稳定所必须考量的因素,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社会政策辐射面的加宽势必造成公共开支的增加,而在财政压力增大的局面下,税收改革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
在世界经济仍不明朗的局面下,保持现行经济政策的稳定对罗塞夫政府来说至关重要,因此,罗塞夫政府经济政策班子的组建(尤其是财政部长、中央银行等要职的安排)将决定未来4年巴西经济政策的走向。
第三,政治和税收改革的艰巨。政治改革和税收改革是罗塞夫在竞选中强调的重要内容,也被认为是罗塞夫竞选纲领中的“新意”所在。虽然以比例选举制、竞选融资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改革计划有利于政治民主化,有助于政党地位的强化,有助于减少选举腐败现象,但这两项改革计划在参众两院均面临很大阻力,一方面“列表投票法”将进一步强化各个政党内部要人的权势,从而使各党派的代表丧失“民意”的含义;另一方面,如根据各党在议会中的席位来确定各党的竞选经费,这势必造成大党不断膨胀小党不断萎缩的局面,从而失去了“民主”的含义。
中小政党的壮大是2010年大选的重要特点,这尤其体现在众议院选举上,中等政党的众议院席位则从2006年的197席(占总数的38.4%)增至275席(占总数的53.6%)。中小政党的崛起有可能使政治改革计划在议会中的阻力进一步增大。
在税收改革方面,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巴西税制复杂,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的税收自成系统,故而造成税种重叠、税种过多等不合理的现象。这样,要实现深层次的税收改革,需要三级政府之间的协调一致。比如商品和服务流通税(ICMS)是巴西税收最重要的来源,但它属于州一级的税种,如联邦政府需调整该税种,则必须与所有州政府达成一致,而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对巴西各级政府而言,税改将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因此,联邦政府的税改计划有可能面临地方政府、诸多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罗塞夫上台执政后,推出一揽子税改政策的可能性不大,但有可能对税收实施渐进式的调整,比如取消双重征税,降低部分税率,等等。
第四,国际影响力的提升。2010年11月5日,巴西外长阿莫林在巴西里奥?布兰科学院称“卢拉政府的外交为巴西赢得了自尊”,而能否继续保持巴西国际影响力的上升势头是罗塞夫在外交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正如上文所述,不管是在外交决策团队上,还是在外交政策方针上,罗塞夫政府都将与卢拉政府保持较强的一致性,但罗塞夫在国际号召力、外交经验上的欠缺有可能使得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挥重要作用的“总统外交”进入一个相对低潮期。在南美地区一体化方面,罗塞夫不仅要面对南美洲复杂的一体化局面,而且也需要时间在地区事务中建立并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南南关系和国际事务方面,巴西“发展中国家代言人”的国际身份可能会有所淡化。巴西里奥?布兰科学院教授吉列尔梅?卡萨隆斯(Guilherme Casarfes)认为,新政府需要考量巴西的全球抱负与本国实力之间的差距,在卢拉任内,一些外交难题被其巧妙地化解,但对罗塞夫政府而言,所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更大。
罗塞夫在大选中的口号是“为了巴西延续改变”,该口号给罗塞夫政府未来政策定下了两个基调,即“延续”和“改变”。展望未来的罗塞夫政府的政策走向,“延续”将是未来政策的主基调,而“改变”则主要体现在政策上的局部调整。如何维持巴西宏观经济的稳定将决定罗塞夫在未来4年能否实现“持续增长”的政策目标。另外,在复杂的国内政治格局中,罗塞夫能否像卢拉一样实现政治力量的平衡(尤其是执政联盟内部盟党间的平衡)也将影响罗塞夫的执政前景。
(责任编辑:刘娟娟)
相关热词搜索:巴西 大选 新格局 2010年巴西大选 政治新格局及未来政策走向 2010年巴西大选 政治新格局及未来政策走向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