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背景下中国的安全环境及战略应对】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冷战结束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日渐突显 冷战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是在欧洲。1989年美苏冷战结束,国际战略格局、美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全球和亚太地区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大国都加紧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伴随着欧洲苏联集团的崩溃,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逐渐由重视欧洲大陆而变为东移亚太地区。在全球战略方面,美国放弃在冷战时长期奉行的“遏制战略”,而以“参与和扩展战略”取代之,并以“增强安全、促进繁荣和推进民主”作为其新的全球战略的三大核心目标。在亚太战略方面,高度重视以东亚为核心的亚太地区,全面而积极地参与亚太事务,极力推销美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和价值观,扩展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尤其是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与重新部署。
美国认为,在未来二三十年内,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最大,也许是最重要的经济力量,成为国际政治新的战略重心,亚洲地区“有可能出现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军事竞争者,东亚沿海是特别具有挑战性的地区,”并对美国未来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因此,美国一是以十万亚太驻军为核心,谋求通过设立军事基地、联合军事演习与训练等多种形式的防务合作等形式,保持其前沿的军事存在,对亚太国家保持军事威慑力;二是不断强化在冷战时期建立起来的双边军事同盟关系,建立以“美日韩为主的东北亚安全共同体”,寻求构建以美国主导的多边地区安全合作机制;三是住防范和控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导弹技术扩散的旗帜喜爱,压制朝鲜核武器计划的实施,以各种条约、公约和核查机制为核心,加强国际防扩散体制,强化国际出口控制机制等。美国企图通过实施其安全战略,遏制中国、抑制日本、牵制俄罗斯、控制大洋通道,以防止某一国家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独霸亚洲。进入新世纪以来,小布什政府虽然在对外政策方面加重了单边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色彩,其亚太政策也趋于强硬。2002年以来,布什‘政府调整全球军事战略部署,加强在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力量部署的具体措施,包括:在关岛进行大规模军事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武器部署;在西太平洋增强航空母舰的实力,增加海军驻军,部署配备巡航导弹的潜艇;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增加空军可以紧急使用的设施,建立燃料供给和后方支持的据点;从韩国抽调军队既是为了解决伊拉克兵力吃紧的燃眉之急,也是借机加强西太平洋的军事力量,一方面用来牵制中国,另一方面旨在使其成为威慑亚太地区的“桥头堡”。为了提升美军的软硬实力,自2008年5月起,美国在西太海域安排两个远征打击大队巡航,与其军事战略重心逐渐东移的脚步一致。一方面此举可以向亚太国家炫耀美军的硬实力,提升美国威慑地区冲突和危机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借机提升美国的软实力。“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哈佛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虽然军事力量为硬实力的范畴,但并不排除能够发挥软实力的作用。“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不是胁迫手段得到所期望结果的能力。”军事力量虽然是硬实力,但同样能够产生软实力。此外,美国加紧扩大在东南亚军事部署的步伐,准备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甚至越南等国建立类似于在新加坡建立的永久性联络办公室,定期派部队到这些国家的军事基地进行训练,以建立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
奥巴马上任以后,更加重视亚洲。他在竞选讲演中就多次强调“世界的引力中心正在向亚洲转移”,上任伊始,对亚洲尤其是东亚的重视就充分地表现出来。当时,国务卿希拉里不是按照惯例访问欧洲或中东,而是直奔亚洲,把中日韩三国作为首访地。奥巴马在对国内战略进行调整的同时,对全球战略也作出全新的战略定位和考虑,制定了旨在使美国全球战略重点继续东移的新亚洲战略。2009年11月奥巴马访问中日韩三国之行中,其亚洲新战略渐露端倪。奥巴马政府重视此次亚洲之行,既有国内的政治和经济考虑,也有对亚洲尤其是东亚发展前景的预判。耐人寻味的是,奥巴马在东京的演说中,自称是“美国首位太平洋总统”,主张美国将更多地参与亚洲事务。从策略上讲,奥巴马的亚洲构想是,东面繁荣,西面安宁。也就是说,寄希望于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乃至澳大利亚能够营造出独立于欧洲以及美国的景气局面,并对美国经济复苏提供支持,而中东、印巴、阿富汗乃至伊朗,则尽可能保持局势的稳定,以使美国逐渐从两场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摆脱出来。为了实现新亚洲战略,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以合作开道,以遏制为本”的具体措施。
首先,以“天安舰”事件为契机,对朝鲜武力威慑和经济制裁双管齐下,恶化了朝鲜半岛局势,目的是进一步巩固与日韩等传统盟国关系,以美日韩同盟作为其亚洲安全战略和外交战略的基石。奥巴马政府继续承诺美国对日韩的核保护责任,推行美日韩军事一体化建设和导弹防御系统部署,努力排除日韩对美国与中印的接近及美国在亚洲影响力下降的担心,共同遏制中俄崛起。奥巴马要求日韩“承担离岸集体安全的责任”,即将日韩的职责从保卫日本和韩国的本土安全扩大到海外,在亚洲“集体安全”的框架下参加美国维护亚洲安全的军事行为。
其次,加强与亚洲新兴国家的对话合作,试图在亚洲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对华政策是奥巴马亚洲新战略的重点,奥巴马将美中关系由布什时期的“建设性合作关系”提升为“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美中关系”,全面加强与中国在安全、经济、气候变化等各领域的战略对话。俄罗斯与亚洲地缘关系密切,奥巴马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上对俄罗斯让步,加强美俄在消减核武器问题上的协商合作,力图将中俄共同纳入美国主导的亚太战略和全球战略框架。印度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号称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奥巴马政府加强与印度在军事安全、政治、经济等领域合作,力图建立基于共同民主制度上的美印伙伴关系。东盟囊括东南亚十国,是亚洲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希拉里选择印度尼西亚为首访国并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加强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关系,表明美国重返东南亚的意愿。另一方面,美国与印度、东盟国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旨在与美日韩澳同盟一起共同遏制和防范中俄崛起,制约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
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日益严峻
近年来,伴随着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及重返亚洲步伐的加快,中国的战略安全环境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美国的主导下,目前中国的周边国家不断提升本国的军事力量。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年度报告指出,全球五个军备竞赛热点地区,有两个半在亚洲,其中东南亚、南亚这两个热点,东南亚地区2005年至2009年间的武器进口,比前五年几乎翻了一番,其中印度尼西亚增加84%,新加坡增加146%,马来西亚增加722%;2009年印度军费开支剧增24%,大量向俄罗斯购买潜艇,大规模、多领域地开展造军运动;越南甚至拿出年度国防预算的一半,去购买6艘俄罗斯造“基洛”级柴油潜艇;新加坡和 印尼也竞相进口“欧洲造”舰艇;2009年12月1日,韩国以民族英雄“安重根”命名的一艘“214型”AIP潜艇在釜山下水并正式服役;作为亚洲海洋大国,日本在周边存在严峻挑战和舰艇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对超大舰艇建造的兴趣浓厚,其尺度逐渐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这些国家提升自身的军事实力,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军事合作,努力加强相互间的合纵连横,都或明或暗地声称,是为应对中国的。
二是,美国与中国周边国家连续举行军事演习,通过恶化朝鲜半岛局势,为重整美韩,美日军事同盟创造条件。近来,美国联合多国在太平洋、东北亚、东南亚等地区,特别是在中国周边海域内频频举行军事演习。2010年6月23日,在夏威夷海域由美国主导的多国“环太平洋”军事演习高调登场,来自14个国家的30余艘战舰、潜艇,上百架作战飞机和两万多名士兵参加了演习。美国专家披露,除了规模惊人外,这次演习目的也非常清晰――防备中国等亚太地区的新兴军事力量。美国又通过与韩国一起在中国周边海域连续举行联合军演,不断恶化朝鲜半岛的局势,为重整美韩、美日军事同盟创造条件。2010年7月25日至28日,在日本海举行了由美韩参加的代号为“不屈意志”的联合军演(日本也观摩了军演),其中包括美国核动力航母“乔治?华盛顿”号在内的两国约20艘舰船,以及最尖端的隐形战斗机F-22“猛禽”战斗机等约200架飞机。其规模之大为1976年以来之最,海空装备技术水准之高也是前所未有。8月16日至26日,在黄海举行了代号为“乙支自由卫士”的联合军演。根据原计划,韩美将于9月5日至9日在朝鲜半岛西部海域举行联合反潜演习,但因热带风暴“玛瑙”而推迟到9月27日至10月1日在韩国西部海域举行,美国的“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没有参加这次演习,但有消息称会参加预定于10月底在黄海举行的另一次军演。
近来,美国在中日钓鱼岛问题上也表现出一种积极介入的姿态。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重申,美国国务院否认改变对钓鱼岛列屿的立场,重申《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日本有媒体10月3日称,日美两国防卫当局透露,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到达日本后,美国海军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将联合实施大规模演习。多名日美相关人士透露,此次联合军演重点是模拟如何从中国军队手中“夺回”钓鱼岛。演习的核心力量是以美国第七舰队航母“乔治?华盛顿”号为主的空中打击部队,借此向国际社会凸显巩固的日美同盟关系,并牵制中国在东海频繁活动。
美国通过与韩日进行的一系列军演,目的就是渲染美国在东北亚的军事存在,增加其在亚洲地区的军事话语权,一方面可以强化美日韩同盟关系,一方面可以遏制中国的影响力,防止日韩脱离美国的安保体制而亲近中国,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
三是,美国通过在东南亚介入南海问题,主张南海问题多边化,挑起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矛盾。美国从遏制中国的战略需要出发,加强与东南亚有关国家的关系,有意利用南海问题牵制中国,维持其全球体系的霸主地位。近两年美国“重返”南海的速度加快,通过军售、军援、联合军演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等方式提升与部分南海周边国家的合作水平。2009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代表美国政府与东盟国家外长签署东盟要求了17年的《美国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加强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关系。东盟与美国开始举行双边年度峰会,
与此相适应,美国对越南、对缅甸关系都有新发展。与此同时,美国军舰在南海活动加强,并出现与中国船只发生对峙甚至相撞的现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最新事态是,美国与曾经与之血战14年、迄今仍不堪回首的冷战对手越南,也加快了军事接近的步伐,美越军事关系在加快发展。2010年8月8日,“乔治?华盛顿”号航母停泊在距离岘港约320公里的南海海面,多名越南军方及政府高官在美驻越大使的陪同下搭机前往航母参观。8月11日开始,美国在南海海域与越南展开首次海军联合演习,美国出动包括“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在内的多艘大型舰艇。更令人忧虑的消息则是,最近传出美越正在进行核协议谈判。在投入军事力量的同时,美国一改过去在南海问题上“中立”立场,变为高调“积极介入”。在2010年7月23日的东盟地区论坛上,希拉里-克林顿声称:“南海航行自由事关美国国家利益。”针对越南声称拥有主权的中越争议地区南沙和西沙群岛,美国竞首次明确表示支持越南,将中越双边问题国际化,对中国南海权益制造出新的挑战。
四是。通过对台、对印军售,美国深化与台湾地区和印度的军事合作。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1月29日通知国会,计划向台湾销售总值达64亿美元的武器项目,并于3月初正式生效,通过对台军售,离间两岸关系。美国在印度洋没有任何的军事基地,因此,不断通过卖武器,给印度提供军事技术,让印度迅速长大,借助印度对中国的南海问题施加影响。据9月23日香港《文汇报》报道,印度海军将参加美军在西太平洋冲绳举行的两栖演习,以加强双方海军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印度正与美国磋商一项35亿美元的军购协议,为双方历来最大宗武器交易。
五是,2010年以来,美军在亚太地区的潜艇活动明显增多,除了带有炫耀武力意味的展示外,美军还在中国周边海域频频演练反潜能力。美国现役共有4艘“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就有3艘同时出现在了亚太地区。6月28日,“俄亥俄”号现身菲律宾苏比克湾,“密歇根”号抵达韩国釜山港,“佛罗里达”号则出现在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除了亮相亚太的这三艘外,还包括“佐治亚”号核潜艇。
通过上述的军事部署,对中国形成了一个“环型”战略包围圈。这一战略无疑又重回冷战时期“岛链”封锁战略的特征。美国这一战略无疑想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一是恶化中国崛起的地区安全环境与经济环境;二是以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三大热点问题,整合日趋松散的亚太同盟体系;最后就是阻碍东亚的一体化进程。美国亚洲战略重心从西线“反恐”向东线“反华”转移的迹象,不仅可能导致中国崛起的战略环境复杂化,也会导致中美关系出现巨大的历史倒退,而且将导致东亚地区的“冷战遗产”变得更加沉重,地区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自主性一体化进程也将遭到严重削弱。因此,美国采取的对抗性对华政策的加强,不仅是中国面临的考验,更是整个东亚面临的考验。
中国的战略应对愈益紧迫
面对日益恶化、险象环生的周边安全形势,中国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立足于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针对美国的战略调整部署,积极进行富国强军的全方位战略应对。
第一,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加快和平崛起的步伐。要紧紧抓住对中国崛起至关重要的二十年战略机遇期,稳步提高硬实力和软实力,提高国际影响力。“没有实力的国家在外交上是没有发言权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中国一定要先搞好国内的事情,处理好改革、 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群体利益分配的关系,处理好资源、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力争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尽快依靠自己和平崛起。只有自身实力增强了,所有问题包括安全问题也才能得到圆满解决。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第二,如何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中美关系,是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关乎中国能否和平崛起的重要课题。中美两国关系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种超越双边、涉及多领域的关系,它具有多层次、复合性的特点。中方具体应该从下列几个方面去应对:一是维持中美两国关系稳定、健康地发展这一大局为前提。应该着眼于扩大两国合作谋求共同的利益,使之成为稳定两国关系的有利因素。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利益从来没有如此紧密相连,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史无前例。应利用美国有求于中国救助其经济的心态,以“经济巧实力”战略应对美国的“外交巧实力”,刚柔相济,谨慎博弈。以G20峰会和IMF重整为突破口,力争扩充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迅速扩大人民币在东盟,乃至国际的影响力,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二是“制衡的力量”即大国关系中实力均势理论,对维持两国稳定关系也非常重要。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俄、上合组织在阿富汗及中亚地区的反恐合作。以制约美国在该地区的军力渗透和影响,有助形成新的战略平衡,并加强打击东突的滋扰和扩张,以利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三是在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三大热点问题上的反应要有理有节。在朝鲜半岛问题上,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半岛的和平、稳定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这一原则,积极斡旋,早日重启“六方会谈”。目前虽然朝美双方在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的理解上存在很大分歧,但由于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美国难以放弃六方会谈机制,这也是中美之间合作的基础。在处理中美韩关系问题上,中国应该稳步推进与韩国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民间交流,促进两国人民的深入了解与友谊。在美韩军演问题上,韩国有炒作过度之嫌,他们似乎想借此“绑架美国”,因此,中国必须保持冷静,巧妙应对,防止被韩国的保守势力所利用;同样,在南海问题上,在涉及国家主权问题上。中国坚决不妥协,应该针锋相对、有理有节地维护自身海洋利益。面对美国与周边国家举行的军事演习活动,中国一方面保持冷静,另一方面,中国海军在公海的正常演练和通行权利不能放弃,不过要注意克制,不能被日本保守势力利用。目前中美出现一些摩擦,使得周边国家鹰派或强硬派有了可乘之机,只有中美共同稳定了东北亚局势,中国的周边环境才会改善。在台湾问题上,马英九上台以后,两岸关系出现缓和,美国因此认为,在此情况下进行军售,不会立刻激发两岸军事对抗。其终极目的无非挑起两岸的猜忌,从而打压两岸统一的民意,进而达到其长期分裂两岸、从中渔利,进而牵制中国发展和崛起,实现其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对触犯中国核心利益的对台军售,除了立场坚定地予以反对外,应该加快和平统一步伐,消除美国等对台军售的意愿。高调完善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加强民众往来,完成台海两岸事实上的统一,最终达成政治上的统一。应着眼于大中华的和平崛起,联合构筑起强大的东海及远东军事防御体系,以削弱美日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威胁和干预能力。在南海问题,特别是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两岸有着共同的立场,应该密切合作,并以此为契机,强化两岸人民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四是,保持“顺畅的沟通”也十分关键。力量的平衡可以导致关系平稳,如果沟通不好,也可能导致对抗的激化,因为对对方战略意图的误判会导致紧张程度升级,最后还有可能导致军事冲突。双方应该以和平发展这一大局为重,尽量减少摩擦,防止矛盾升级,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中美两国关系稳定的核心问题就是一个如何相互战略定位的问题,也就是两国之间如何互相对待的问题。中国如何以和平崛起的实际行动,来消除美国的“中国竞争论”以及“中国威胁论”,充分发挥负责任的地区大国作用,美国如何以开放、自信的心态接受中国的崛起,更好地发挥“大国战略平衡的稳定器”作用,乃是促使中美关系长远健康发展的关键。
第三,中国的经济发展更需要国防力量的保护。只有具备强大的国防力量、稳定的社会政治基础和相应的经济实力,才能平等参与严酷的国际竞争。要尽快加强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现代化战略建设,以增强制海权,发展壮大中国远洋军事防卫力量,并确保中国广阔海上疆域的防卫安全,为中国的崛起,构筑起全面而强大的战略防御体系。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韩国民族主义对中韩关系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研究”(09BGJ009)的阶段性成果。由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东北亚战略与政策研究”(09JZD0037)资助。】
(作者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
(责任编辑:李瑞蔚)
相关热词搜索:战略 美国 中国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背景下中国的安全环境及战略应对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对中国的影响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