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最冷,,只有更冷 最冷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千年极寒不来 极端天气仍有 “千年极寒”说从科学上讲是站不住脚的,不过,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在增大 “天气真冷,听说今年冬天特别冷,比去年还冷。”由于最近冷空气“扎堆”造访,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温明显,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已经有雪花飘落。而据英国气象局称,苏格兰地区出现了30年来最寒冷的九月,测得最低气温零下4.4摄氏度。这种并不常见的“瞬间入冬”现象,让天气成了热门话题。“千年极寒”论随之登场。
极寒消息“内热外冷”
9月,俄罗斯列格努姆通讯社刊出《气象学家称欧洲将迎来千年一遇的严冬》的消息,称:“波兰气象学家日前表示,欧洲将迎来一千年以来最冷的冬天。根据波兰气象学家掌握的数据,温暖的墨西哥湾流正在变弱,将停止为欧洲提供抵御北极严寒的屏障。”
该消息10月被《扬子晚报》引用后,引起轩然大波。《扬子晚报》的消息称,“拉尼娜”扰乱暖流活动,欧洲或现千年一遇寒冬。并引述波兰科学家的说法,“一旦墨西哥湾暖流完全停止活动,欧洲将进入新的冰河世纪。”报道还进一步延伸,提示中国也需警惕低温天气。
不过,有点奇怪的是,波兰科学家“千年极寒”说更多的是出现在波兰、俄罗斯、东欧等国的媒体上。当记者在诸多搜索引擎中键入相关英文词条时,并未发现有西欧和美国的主流媒体对这位波兰科学家的言论做跟踪报道。
“千年严寒”没有依据
今年冬天,欧洲真的会遭遇千年一遇的严寒吗?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告诉记者,波兰学者关于“千年极寒”的观点从科学上来讲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从预报手段上来看,对“千年极寒”这种极端气候进行预测已经超出了目前人类的科学发展水平。国际上对极端气候的预测才刚刚起步,在没有可信赖的预报手段下做出预测显然是不科学的。
其次,气候预测不仅复杂,而且难度很大,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任福民介绍说,气候预测不同于天气预报,二者在技术手段上有很大差别。天气预报就像看图说话一样,通过观察云的变化比较容易测得,7天以内的天气预报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信赖的。但气候预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大气现在的状态很难预测一个月以后的天气情况。不仅需要了解大气以外的信息,如海洋活动信息、两极的冰雪变化、高原的冰雪变化、地表状况的变化,甚至还需要了解地球以外的变化,如太阳活动等,作为气候预测的考虑因素。而所有这些因素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就算从大量的历史数据中分析得出了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未来能不能持续也很难保障。
极端天气或将造访
如此一个在气象界人士眼里根本站不住脚的“千年极寒”说,是如何流传开的呢?近日,记者辗转联系上了这位神秘的“波兰科学家”――波兰气象与水务管理研究所的气候学家科瓦尔沃斯基。
面对记者的询问,科瓦尔沃斯基一头雾水,大声喊冤。9月初,他曾接受波兰一个广播电台的访问。不过,他否认说过“欧洲将会遭遇千年一遇之冬的字眼,是媒体断章取义,才有了上述说法”。
尽管是以讹传讹,但仍行之万里,民众对于今年冬天是不是会很冷的关注程度倒是可见一斑。
任福民表示,总体上气候变暖是个大的背景,是“主旋律”。“拉尼娜”现象的出现可能会在总体上产生降温作用,但从全国来看,降温只是主旋律上的小波动。
宋连春解释说,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因子,除了“拉尼娜”现象外,欧亚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对我国冬季气候也有重要影响。其中,西伯利亚高压及东亚冬季风活动与我国冬季气温密切相关。
就目前几股“势力”的活跃程度综合分析,今年冬季我国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也可能出现阶段性的强降温过程。
“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增大。”宋连春说。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相关热词搜索:最冷 没有最冷 只有更冷 天气冷的说说心情自己 冷笑话大全 爆笑简短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