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回归:环境艺术中的亲水空间 环境艺术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有人说人类起源于海洋,所以对水的依恋悠远而深沉。人类从远古及今,无不对水有着难以名状的眷恋,且不说文人墨客对水写下多少千古佳颂,但凡修心养性、陶冶情操者,必选上居。上居,无不临水而筑。水是吉祥的,珍贵的,灵性的,象征着充沛的生命,高贵的生活总是因为水的濡染。水是透明的,水体是流动的,因而流水带来的园艺精神是灵动的。人们有着天然的亲水性,古今中外的园艺学家们也一致认为:可以触摸的水景才是水景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水体;环境艺术;园林
  
  一、引言(人类的亲水情节)
  水是生命之源及生活环境中普遍存在而又丰富多彩的物象。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进程中,江河等水体不仅为先民提供了饮用、水产和舟楫、灌溉之利,而且还以各种特质和存在方式启迪和影响着中华民族,并在精神生活、文化意识等方面打下了“水文化”的深刻烙印。
  在上古时代,人类便“择丘陵而处”,“逐水而居”,选择临近水源而又避免水患的岗阜阶地聚居。考古表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聚落遗址,均处在背坡面水或河流湖泽边缘的地方。这种选址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靠近水源,其好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接近河流水源,既便于生活用水,又利于“结网而渔”,依靠天然河湖维持原始的采集和渔猎生活;二是处在河流的阶地上,既可得肥田沃土之利,又可避洪涝灾害的侵袭;三是位于河流的侧畔,可“刳木为舟”,以享水上的交通之利。
  中华民族的审美观是指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逐渐培育和发展起来并积淀在民族内心深处的审美观念。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是中华民族审美观中最重要的特征。在中国美学史上,“自然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基于中华民族对自然山水的认识、体验升华的一种理想的美学形态。水不但影响着人的素质,还给人以美的快感、美的享受。长期与青山绿水的和谐共处,不断陶冶和强化着中国人对大自然的亲和感和审美意识,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是中华民族崇尚山水自然美的真实写照。中华民族与水的关系实在太紧密了,以至于在我们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能找到水的影子,找到与水千丝万缕的关系。
  非但在人类的生活中,在中国的园林艺术中水也占有很高的位置。常言道“景不可无树,景遇水则活”。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画,……故水得山而媚。”理水是造园活动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1][P273]
  二、亲水空间的必要性
  既然人类对水有着这么深的渊源及文化情节,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高楼大厦林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等使得人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加之环境的不断恶化,水污染严重,亲水行为变得越来越少,孩提时水中的嬉戏场面时时浮现在眼前,而今一个个水塘都成了垃圾坑。水体是自然界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元素,给日渐拥挤繁忙的城市带来生机和活力。人们亲近水的渴望越来越大,那么亲水空间的设计就显得迫在眉睫。
  三、亲水空间的形式
  人类非常渴望与水亲近,那么实现这种行为的亲水空间有哪些形式呢?粗略归纳如下:
  1、水榭、廊、亭、桥、舫
  这些形式的亲水空间与水相映成趣,既可在其中观水景,又为水景增添几分情趣。计成在《园冶》中说:“榭者,借也。借景而成者也。”榭中最常见的是临水而筑的“水榭”。水榭是一种供游人休息、观景用的临水园林建筑。一般在水边架设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临水周围环以低平的栏杆,或架设靠椅,供坐憩凭依。岸上常与廊台相接,水际往往同曲桥连通。[2][P97]如北京颐和园内谐趣园中的“洗秋”和“饮绿”两座水榭。廊与亭有陆地和水中两种形式,都是供人游览、休憩观景之用。北京颐和园内的长廊,是一种两侧列柱、没有实墙,在廊中可赏两面景色的“双面空廊”,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万寿山和昆明湖中十七孔桥尽现眼前。北京植物园内的栈道也是以廊桥的形式修建,从山下蜿蜒至水源头,行走于廊上,蜿蜒而下的水景可听、可观,其乐融融。桥更是多见,如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长约150米,宽约6.6米,连接南湖岛,丰富了昆明湖的层次,成为万寿山的对景。舫,像船而不能动,故又名“不系舟”。舫的下部船体一般用石料建成,上部船舱则用木构。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另一头与岸相接。其基本形式与船相仿,人处其上,如置身舟楫之中,颇富情趣。[3][P107]舫在江南园林中多有建造,如苏州拙政园中的“香洲”、怡园的画舫斋、扬州“西园曲水”景点的“画舫”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北方园林中的舫是从南方引来的。著名的如北京颐和园的“清晏舫”,全长30米,上部的舱楼原为木结构,1860你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重建时改成现在的西洋楼建筑式样,富丽又豪华。
  2、船、水上气床、水上步行球、悠波球等水上游乐器具
  说到亲水空间也许船与水上起床离水要更近一些,自古人们就有独木舟,竹筏以致后来的大型木船等船只,到现在轮船、游艇、公园及游乐园里的游船,从起初的交通用途到后来的游乐目的,都显示了人类与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与情感。比如,颐和园的船只有脚踏的,有机动的,游人坐在其中可以自行控制,伸手即可触摸到湖水,煞是惬意。
  3、驳岸、沙滩
  驳岸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很有讲究,一方面为了固化水体、美化水体,另一方面也为人们能够接触水体提供方便。在中国园林中驳岸的设计多以因地制宜,采用自然手法,或以碎石铺砌,或以木桩围固。游人可进入的水域多是修建成一定的坡度,伸向水里数米甚至更远,人们可以在这形成的浅滩中嬉戏。而沙滩多是自然形成居多,也有人工稍作改造的,游人光脚行走在滩边海水一次次亲吻着自己的双脚,带给人们是何等的舒心。
  4、城中水景
  城中水景包括公共水景还有公司水景及私家水景,不论哪种水景多是以附有喷泉、雕塑、或假山的水池组成。这些水景健在城市之中,与熙熙攘攘的人流及车水马龙形成鲜明的对比,水池边多可以驻足、休息,甚至有的可以进入池中,人们在忙碌的奔波之余能够驻足欣赏充满生机的水体,倾听水的韵律。
  5、海底世界、供游览用的潜水艇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接触海边,已经有潜水艇供游人去欣赏别具情趣的海底世界。如北京海洋博物馆,人置身其中就像到海底一样,各种海底动植物呈现在眼前,让人目不暇接,真是一饱眼福。
  四、结束语:人们之所会有亲水的情感,可以从生态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生态学角度看,水是生命之源,水体有调节气候、滋养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有益健康的功能。从心理学角度看,小桥流水、碧波荡漾,是可以怡情养性的美景。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人们积极地去与水结缘,逐渐的认识水,利用水,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必将创造出更多的与水共生息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环境艺术教育》杨文会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心境的栖园》周武忠著,济南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3]《心境的栖园》周武忠著,济南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相关热词搜索:环境艺术 亲水 回归 自然的回归:环境艺术中的亲水空间 自然的回归 环境艺术中的亲水空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